新课改的成功典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在进行教学教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已初见成效,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巨大作用。
  分组探究课堂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我把学生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9个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以个人成绩为标准,奖励学生个人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关心和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一、运用分组探究模式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五步:
  第一步:(导入)教师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预习)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第三步:(讨论)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
  第四步:(自由发言)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补充;
  第五步:(小结)进行课堂小结,并给出相应的课堂评价(加减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在自由发言过程中学会竞争学习。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贡献思维成果。如果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秀学生“唱戏”,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在教地理选修第二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这一节课时,我首先由《黄土高坡》这一首歌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联想到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然后出示预习提纲,提出问题:
  1.读《黄土高原地形图》,分析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
  3.列举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讨论其中的主导因素与关联性。
  让学生边预习边独立思考,由浅至深找出问题答案。对于在课本中找不到的问题再由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后每小组将答案由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由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给予课堂评价(加减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分组探究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组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台。分组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三、运用分组探究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
  分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和主导的作用,即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互查互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对的把握就需要大胆地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意识,能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
  例如在《天气和气候》教学中,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我首先让学生联系大气环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运用分组探究模式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地理学科对于文科学生是较难的一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联合国气候机构预测201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课题的讨论,引出目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大气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交流探究成果。这样集思广益,来寻找问题根源,解决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运用分组探究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分组探究式课堂教学,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种原则一方面使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在各小组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即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组成相对稳定的集体,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同学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组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促进学生养成自学和探究新知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研究、独立探索、寻求规律,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 匪患是广东民国时期的一个严重且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当时报刊议论的主题之一。匪患的影响不仅从乡村蔓延到城市,甚至左右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作者结合1923年至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中的相关报道,窥探近代广东匪患的概况。  关键词: 《广州民国日报》 近代 广东 匪患概况    匪患是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人数众多、分布面广,而且左右着部分地
摘 要: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活力,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虽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手段,真正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魅力和吸引力,则是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问题。因此,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以激发学习情趣为抓手,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促发互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效。语文教学亦同此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并进行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国家的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而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仅满足于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帮助学生从多个渠道汲取养料,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可以说,拓展教学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教材中,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才能教得活、教得好。  一、以本为本,让旧知为拓展铺垫  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延伸,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教材文本的直接拓展与补充。而英语教学,无
摘 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班主任怎样施爱于学生,即班主任爱学生应该具有广泛性、稳定性、科学性。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广泛性 稳定性 科学性    《学记》指出,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真诚地热爱学生,一贯地向学生倾注爱的暖流,终能使学生爱戴和信赖班主任。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心灵的
摘 要: 班主任要做的工作不能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渗透情感、严爱相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挑战压力、分析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时评价,长处引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工作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班主任的工作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下,愈发显得繁琐而细致、任重而道远。  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有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三种境界做了简明的描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其中,“乐之”是一种最高的境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渐深入,我们开始尝试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建构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师的教学。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学生充分体验到英语学习带来的无比快乐,感受到英语语音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就是体验感悟的情感历程,在这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确,情感是语文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应重视的东西,而作文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在作文中有真情实感尤为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都说明了“情”对“文”的重要性,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
摘 要: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历史知识有其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成因、过程、结果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
课文背景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有作用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事件、环境因素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发展。但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的时代状况不甚了解,受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许多障碍,甚至导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