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探索;观察力;联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B)—0043—0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案例1: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的定义以后,联系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联系吗?此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我们可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推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P?埸L)的距离.教师点拨学生推导的过程如下:
∵ y=x2,∴x2+y2=y+y2,
∴x2+y2-y=y2+y,
∴==y+.
上式表示平面上的动点P(x,y)到定点F(0,)的距离正好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y=-的距离,完全符合抛物线的定义.
二、注重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使其获得新知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案例2:讲授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引导:
在方程+=2a中,如果把看作一项,把看作另一项,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不难想到此式可以理解为三数成等差数列,进而可设 =a+d,=a-d.
两式平方相减得:4cx=4ad?圯d=x,代入=a+d,再两边平方即可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更有趣的是,把d=x代入=a+d和=a-d,分别可得到=a+ex和=a-ex.可以发现:以上两式左边是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焦半径),即可得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两个焦半径分别为a+ex和a-ex.
我们在=a-ex的右边提取出e可得:=e(-x)>0,所以=e,此等式就是椭圆的第二定义.
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并通过联想,实现数与形、未知与已知、特殊与一般的转化,从而获得解题的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3:求证:(ac+bd)2≤(a2+b2)(c2+d2).
证法1:(分析法)
要证(ac+bd)2≤(a2+b2)(c2+d2),
展开得a2c2+b2d2+2abcd≤a2c2+b2c2+a2d2+b2d2,即2abcd≤a2d2+b2c2,由基本不等式知上式成立,从而原不等式成立.
通过观察题型,我们还可以发现此不等式的结构具有“B2-AC≤0”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二次函数f(x)=Ax2+2Bx+C(A≠0)的判别式,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得出另一证法.
证法2:(构造二次函数)
令f(x)=(a2+b2)x2-2(ac+bd)x+(c2+d2)(a2+b2≠0)
则f(x)=(ax-c)2+(bx-d)2≥0对一切实数x∈R恒成立,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驻=4(ac+bd)2-4(a2+b2)(c2+d2)≤0,
即(ac+bd)2≤(a2+b2)(c2+d2).
另外,当a2+b2=0时,亦成立.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换元法来证明此题.
如果设a2+b2=r12,c2+d2=r22,再联想到三角恒等式,则会得到另一证法.
证法3:(换元法)
令 a2+b2=r12,c2+d2=r22.
设a=r1cos?琢,b=r1sin?琢,c=r2cos?茁,d=r2sin?茁,则
(ac+bd)2=r12r22(cos?琢cos?茁+sin?琢sin?茁)2
=r12r22cos2(?琢-?茁)≤r12r22=(a2+b2)(c2+d2).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B)—0043—0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案例1: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的定义以后,联系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联系吗?此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我们可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推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P?埸L)的距离.教师点拨学生推导的过程如下:
∵ y=x2,∴x2+y2=y+y2,
∴x2+y2-y=y2+y,
∴==y+.
上式表示平面上的动点P(x,y)到定点F(0,)的距离正好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y=-的距离,完全符合抛物线的定义.
二、注重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使其获得新知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案例2:讲授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引导:
在方程+=2a中,如果把看作一项,把看作另一项,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不难想到此式可以理解为三数成等差数列,进而可设 =a+d,=a-d.
两式平方相减得:4cx=4ad?圯d=x,代入=a+d,再两边平方即可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更有趣的是,把d=x代入=a+d和=a-d,分别可得到=a+ex和=a-ex.可以发现:以上两式左边是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焦半径),即可得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两个焦半径分别为a+ex和a-ex.
我们在=a-ex的右边提取出e可得:=e(-x)>0,所以=e,此等式就是椭圆的第二定义.
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并通过联想,实现数与形、未知与已知、特殊与一般的转化,从而获得解题的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3:求证:(ac+bd)2≤(a2+b2)(c2+d2).
证法1:(分析法)
要证(ac+bd)2≤(a2+b2)(c2+d2),
展开得a2c2+b2d2+2abcd≤a2c2+b2c2+a2d2+b2d2,即2abcd≤a2d2+b2c2,由基本不等式知上式成立,从而原不等式成立.
通过观察题型,我们还可以发现此不等式的结构具有“B2-AC≤0”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二次函数f(x)=Ax2+2Bx+C(A≠0)的判别式,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得出另一证法.
证法2:(构造二次函数)
令f(x)=(a2+b2)x2-2(ac+bd)x+(c2+d2)(a2+b2≠0)
则f(x)=(ax-c)2+(bx-d)2≥0对一切实数x∈R恒成立,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驻=4(ac+bd)2-4(a2+b2)(c2+d2)≤0,
即(ac+bd)2≤(a2+b2)(c2+d2).
另外,当a2+b2=0时,亦成立.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换元法来证明此题.
如果设a2+b2=r12,c2+d2=r22,再联想到三角恒等式,则会得到另一证法.
证法3:(换元法)
令 a2+b2=r12,c2+d2=r22.
设a=r1cos?琢,b=r1sin?琢,c=r2cos?茁,d=r2sin?茁,则
(ac+bd)2=r12r22(cos?琢cos?茁+sin?琢sin?茁)2
=r12r22cos2(?琢-?茁)≤r12r22=(a2+b2)(c2+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