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名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是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他反映着该地历史人文的变迁,保留和传承了古代自然人文的宝贵信息和历史资料,兼具语言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河北省临城县303个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城县地名的语音特征、语法结构特征,统计尾字通名,发现临城县地名所独具的地域特色,探究地名背后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地名;语言;文化;临城县
作者简介:胡雪(1992-),女,汉族,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3
“过去和现在的地名均来源于经历了地理概念具体化和个性化过程的那些普通名词”[1],B.A茹奇凯维奇在《普通地名学》中如是说道。言下之意,地名是语言中某个历史阶段普遍使用的普通名词。地名由于其相对的稳定性性及其使用的继承性,生命力极其旺盛,一般是对本源意义的记载和保留,包含着特定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变迁,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2]。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特殊的文化現象、社会现象。
一、地名自身的语言特征
我们对临城县地名的外部语音表现形式和内部语法结构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数据统计。
(一)语音特征
在临城县地名中,我们发现双音节和三音节地名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双音节地名通常为专名地名,如方等、竹壁;三音节地名则多以专名加通名的组合方式出现,如:杨家庄、赵家崇。上古时期,地名多以单音节为主。自战国始,得益于词汇的双音节化,双音节地名发轫,但为数不多。这可能与词汇的双音节化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现代地名中,我们可以从临城县的地名发现,“专名 通名”的结构模式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算得上是现代地名的标准模式了。另外,还有部分四音节地名,如:东鸭鸽营,赵家沟口。
(二)语法结构特征
地名作为一般词汇,也遵循着词汇的一般构成规律,大致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据统计数据表明,临城县没有出现单音节地名,单纯词作地名则多以多音节单纯词的形式出现。如:方等。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专名 通名”地名结构模式泛化的可能。合成词作地名的情况远远多于单纯词,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合成词下的小类所占的比例却是极其不均衡的。其中,以复合式为主,附加式次之,重叠式无。而复合式下的小类中,偏正占绝对优势,其中又多以“高家栏”、“赵家庄”、“埝子峪”等“专名 通名”的结构模式为主,动宾、主谓次之。
二、临城县地名通名考察及其文化内涵
“地名,证实人类在认识和开发大自然的漫长岁月里,出于识别和指称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里气象万千的地理实体的需要,而赋予地理实体的语言词汇符号。”[3]这也就有决定了地名本身不同于一般词汇的特殊性,即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初探》所说:“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4]
现代地名的一般 结构模式为“专名 通名”,一般而言,专名为“得名之由”,体现着人们对于该地域的最初的印象和认识。而通名则是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地区的行政区划。我们通过对临城县聚落地名的尾字进行筛选,选出其中的通名,并对其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以窥探临城县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命名的特点。
(一)临城县地名通名汉字出现的频次是极其不均衡的,以“庄”“沟”“村”“峪”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其中,以“庄”和“村”為尾字的地名又多以“姓( 家) 村|庄”的结构模式出现,以姓氏命名的现象随处可见。紧接着我们又对地名中带有姓氏的做了新一轮的统计,发现其占比更是惊人。如下图:
由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临城县的聚落地名中,以“姓 村/庄/崇/辉”的结构模式的地名占地名总数的22%。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宗法制度森严人们被划归到不同的宗族共同体中,以姓氏别贵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便是如此了。二来战争、灾荒导致大规模外省居民迁入并定居河北省。
(二)临城县通用地名中多沟、峪、泉、洞、凹、皋、湾等多反映当地的自然风貌的字。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5]也就是说命名最关键的是约定俗成、简单易记、不相矛盾。
(三)临城县地名中多带东、西、南、北、中等字。间接反映出了当地人对风水和方位的重视和迷信。而在地名中最能体现方位观念的莫过于阴阳二字。自古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所以大多数地方的人们都喜阳厌阴,喜暖避寒。临城县地名中只含“阳”,不含“阴”,如:阳坡地、程阳。从一特点,我们看出,临城县也不例外。
(四)临城县的地名绝大多数都是以自然实体通名、聚落通名为尾字,然而也还是存在部分如庙、窑、寺等反映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通用名。“窑”字虽然作为通用名出现仅一次,但是在地名中却多次出现,如:磁窑沟、小磁窑沟等。“邢州白瓷”始于南北朝,兴于隋唐,盛于宋元,畅销国内,誉及海外。而临城县是邢州白瓷的集中产地,其地名自然与“瓷”“窑”脱不了关系。“庙”在通用名中出现一次,如:龙王庙。“寺”出现五次,如:岗头寺、水南寺、下围寺、上围寺、白云寺。从这些地名及相关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地名命名的过程中,临城县的宗教活动应该是极为兴盛的。
参考文献:
[1]B.A.茹奇凯维奇.普通地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张智慧,柴世森.河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路洪昌.论河北县的命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4]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初探[J].重庆与世界,2010(11)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志·邢台分册[M].1988.
关键词:地名;语言;文化;临城县
作者简介:胡雪(1992-),女,汉族,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3
“过去和现在的地名均来源于经历了地理概念具体化和个性化过程的那些普通名词”[1],B.A茹奇凯维奇在《普通地名学》中如是说道。言下之意,地名是语言中某个历史阶段普遍使用的普通名词。地名由于其相对的稳定性性及其使用的继承性,生命力极其旺盛,一般是对本源意义的记载和保留,包含着特定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变迁,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2]。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特殊的文化現象、社会现象。
一、地名自身的语言特征
我们对临城县地名的外部语音表现形式和内部语法结构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数据统计。
(一)语音特征
在临城县地名中,我们发现双音节和三音节地名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双音节地名通常为专名地名,如方等、竹壁;三音节地名则多以专名加通名的组合方式出现,如:杨家庄、赵家崇。上古时期,地名多以单音节为主。自战国始,得益于词汇的双音节化,双音节地名发轫,但为数不多。这可能与词汇的双音节化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现代地名中,我们可以从临城县的地名发现,“专名 通名”的结构模式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算得上是现代地名的标准模式了。另外,还有部分四音节地名,如:东鸭鸽营,赵家沟口。
(二)语法结构特征
地名作为一般词汇,也遵循着词汇的一般构成规律,大致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据统计数据表明,临城县没有出现单音节地名,单纯词作地名则多以多音节单纯词的形式出现。如:方等。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专名 通名”地名结构模式泛化的可能。合成词作地名的情况远远多于单纯词,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合成词下的小类所占的比例却是极其不均衡的。其中,以复合式为主,附加式次之,重叠式无。而复合式下的小类中,偏正占绝对优势,其中又多以“高家栏”、“赵家庄”、“埝子峪”等“专名 通名”的结构模式为主,动宾、主谓次之。
二、临城县地名通名考察及其文化内涵
“地名,证实人类在认识和开发大自然的漫长岁月里,出于识别和指称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里气象万千的地理实体的需要,而赋予地理实体的语言词汇符号。”[3]这也就有决定了地名本身不同于一般词汇的特殊性,即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初探》所说:“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4]
现代地名的一般 结构模式为“专名 通名”,一般而言,专名为“得名之由”,体现着人们对于该地域的最初的印象和认识。而通名则是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地区的行政区划。我们通过对临城县聚落地名的尾字进行筛选,选出其中的通名,并对其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以窥探临城县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命名的特点。
(一)临城县地名通名汉字出现的频次是极其不均衡的,以“庄”“沟”“村”“峪”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其中,以“庄”和“村”為尾字的地名又多以“姓( 家) 村|庄”的结构模式出现,以姓氏命名的现象随处可见。紧接着我们又对地名中带有姓氏的做了新一轮的统计,发现其占比更是惊人。如下图:
由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临城县的聚落地名中,以“姓 村/庄/崇/辉”的结构模式的地名占地名总数的22%。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宗法制度森严人们被划归到不同的宗族共同体中,以姓氏别贵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便是如此了。二来战争、灾荒导致大规模外省居民迁入并定居河北省。
(二)临城县通用地名中多沟、峪、泉、洞、凹、皋、湾等多反映当地的自然风貌的字。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5]也就是说命名最关键的是约定俗成、简单易记、不相矛盾。
(三)临城县地名中多带东、西、南、北、中等字。间接反映出了当地人对风水和方位的重视和迷信。而在地名中最能体现方位观念的莫过于阴阳二字。自古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所以大多数地方的人们都喜阳厌阴,喜暖避寒。临城县地名中只含“阳”,不含“阴”,如:阳坡地、程阳。从一特点,我们看出,临城县也不例外。
(四)临城县的地名绝大多数都是以自然实体通名、聚落通名为尾字,然而也还是存在部分如庙、窑、寺等反映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通用名。“窑”字虽然作为通用名出现仅一次,但是在地名中却多次出现,如:磁窑沟、小磁窑沟等。“邢州白瓷”始于南北朝,兴于隋唐,盛于宋元,畅销国内,誉及海外。而临城县是邢州白瓷的集中产地,其地名自然与“瓷”“窑”脱不了关系。“庙”在通用名中出现一次,如:龙王庙。“寺”出现五次,如:岗头寺、水南寺、下围寺、上围寺、白云寺。从这些地名及相关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地名命名的过程中,临城县的宗教活动应该是极为兴盛的。
参考文献:
[1]B.A.茹奇凯维奇.普通地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张智慧,柴世森.河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路洪昌.论河北县的命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4]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初探[J].重庆与世界,2010(11)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志·邢台分册[M].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