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大的农村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注重与家长的配合与协作,并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防护网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切实做好教育、引导、监督的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负责,为农村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祖辈和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不从心,使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成绩一般。留守儿童多与祖辈或亲戚在一起生活,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对孩子宽容、放任,他们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作为临时监护人的其他亲友也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父母不在身边,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他们大多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承受了较大的内心压力。
(三)学校无法做到对“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护机制。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较差,师资缺乏,许多教师还得兼顾自己的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一些留守儿童的家离学校很远,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课,在学生上学、放学的路上老师没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自治自律能力很差,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的环境中,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的极端性格。最后,导致他们的价值扭曲,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等恶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萌芽。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陷等因素
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就是家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这个关键脱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不能有完全的保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现在这第一任老师没有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父母亲情教育、家庭劳动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问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处在一个很无助的环境中。
三、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父母要转换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如果需要外出务工,务必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做到孩子有纰漏及时纠正,孩子孤寂及时抚慰,孩子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农村小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机制
一是构建学校督导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要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老师要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掌握孩子心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社会要创造和諧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一是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二是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它不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就像对待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问题一样,下大力去研究、去解决。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也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 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7B097)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祖辈和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不从心,使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成绩一般。留守儿童多与祖辈或亲戚在一起生活,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对孩子宽容、放任,他们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作为临时监护人的其他亲友也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父母不在身边,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他们大多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承受了较大的内心压力。
(三)学校无法做到对“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护机制。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较差,师资缺乏,许多教师还得兼顾自己的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一些留守儿童的家离学校很远,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课,在学生上学、放学的路上老师没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自治自律能力很差,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的环境中,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的极端性格。最后,导致他们的价值扭曲,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等恶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萌芽。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陷等因素
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就是家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这个关键脱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不能有完全的保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现在这第一任老师没有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父母亲情教育、家庭劳动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问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处在一个很无助的环境中。
三、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父母要转换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如果需要外出务工,务必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做到孩子有纰漏及时纠正,孩子孤寂及时抚慰,孩子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农村小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机制
一是构建学校督导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要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老师要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掌握孩子心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社会要创造和諧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一是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二是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它不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就像对待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问题一样,下大力去研究、去解决。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也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 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7B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