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目前已经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区域的地质背景为依托,以实际的油层生产状况为依据,以储层描述,油水分布规律精细研究为手段,揭示了研究区油藏整体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的油气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此种认识也为下一步杨大城子油层有效动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 油气聚集特征
中图分类号:TE3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47-01
近年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区域扶余油层的构造及岩性类油藏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对杨大城子油层的系统研究还较为欠缺。针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油藏类型、油气聚集特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其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使杨大城子油层的进一步评价与开发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探明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区的主力开发层位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且整体已经进入“三高”的开发阶段,注水开发的效果逐渐变差,杨大城子油层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1 油气聚集特征研究
1.1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
木头鼻状构造的主要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时汇集油流,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油气成藏时期,从低部位的生油凹陷生产的油气通过断层进入储层,在储层孔隙水中受浮力作用,沿构造轴线向高部位的鼻状构造运移、汇聚。但由于三级构造整体不具备圈闭条件,即使油气运移其内,也不能最终成藏,只有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有效单一圈闭时,才能最终聚集成藏。木头鼻状构造整体上油气富集,但内部油水分布规律十分复杂也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成藏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的精细解剖表明:虽然研究区整体上油水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但是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分布十分清晰,具备典型的“上油下水”的分布模式。因此,表面看来复杂的油水分布实际是由多个单一圈闭所控制,这些单一圈闭相近或相邻,油水分布规律十分清晰,但又有所不同。因此,有效的单一圈闭是油气最终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也是三级构造内油水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
如图4所示,木146区块主力层位的两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分别与断层匹配,形成不同的单一断层-岩性油藏。由于受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征及局部构造产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两个单一圈闭内具有不同特征的油气聚集规律。但在单一圈闭内,垂向上油水分异现象十分明显,表现为从高到低含油性逐渐变差。由此可见,油气分布特征不同的单一圈闭,是鼻状构造内部产能分布复杂的重要控制因素。
1.2 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
在平面上,油气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断层遮挡油气藏在全区普遍发育,在近南北向的大的断层遮挡处油气相对富集,而在局部小的密集破坏性断层处,如141-129和147-152区块内部破坏性断层,油气并不富集。因此,封堵性断层形成的构造高部位是油气的主要富集部位之一。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河道砂体被近南北向的断层切割封堵,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者是由于曲流河道砂体摆动,砂体与构造走向斜交或者垂直,形成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在垂向上,杨大城子的油源主要是来自上覆青山口组,油气沿着断裂构造或多期次的连通砂体向下运移至泉三段,造成了上部层位的含油分布范围较下部层位大,但下部砂体好于上部砂体,含油性好于上部层位。在杨大城子油层第七、八砂组之上均有仍有油气显示,但在此之下,大部分为水层,极少含油显示(图5)。
通过对典型的油藏解剖后发现,在有效的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油气分布边界即为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边界组合而成的不规则多边形。受各时期分流河道沉积的水动力强弱、单砂体形态与规模及单砂体组合影响,垂向上储层发育特征不尽相同,进而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
2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前已述及,木101井区杨大城子油层主要的圈闭类型为局部构造(鼻状构造、断层、低幅背斜等)一岩性圈闭,圈闭的关键要素为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精细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本区储层主要为近南西一北东向的河道砂体(图6),呈顺源、窄带状分布,宽约150~1200m不等,单期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特别是分流河道砂体在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砂体与断层上盘的泥岩对接,形成很好的上倾方向封挡,侧向受分流间泥质沉积遮挡,形成很好的断层岩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形成油气藏;因此,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与复杂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该区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该区岩性类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关键是单一圈闭(岩性或构造一岩性圈闭)的识别,即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关键,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3结论
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为例,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此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取得了以下结论:
(1)研究区油藏整体表现为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的特征,此种特征也导致鼻状构造内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现象。
(2)研究区油藏具有“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单砂体与局部構造控制油气边界”聚集特征。木头鼻状构造控制构造趋势,有效单一圈闭控制油气聚集特征。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边界,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则受油气的输导通道及单砂体的垂向分布特征控制。
(3)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研究区杨大城子油层开发的关键。
[关键词]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 油气聚集特征
中图分类号:TE3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47-01
近年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区域扶余油层的构造及岩性类油藏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对杨大城子油层的系统研究还较为欠缺。针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油藏类型、油气聚集特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其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使杨大城子油层的进一步评价与开发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探明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区的主力开发层位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且整体已经进入“三高”的开发阶段,注水开发的效果逐渐变差,杨大城子油层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1 油气聚集特征研究
1.1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
木头鼻状构造的主要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时汇集油流,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油气成藏时期,从低部位的生油凹陷生产的油气通过断层进入储层,在储层孔隙水中受浮力作用,沿构造轴线向高部位的鼻状构造运移、汇聚。但由于三级构造整体不具备圈闭条件,即使油气运移其内,也不能最终成藏,只有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有效单一圈闭时,才能最终聚集成藏。木头鼻状构造整体上油气富集,但内部油水分布规律十分复杂也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成藏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的精细解剖表明:虽然研究区整体上油水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但是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分布十分清晰,具备典型的“上油下水”的分布模式。因此,表面看来复杂的油水分布实际是由多个单一圈闭所控制,这些单一圈闭相近或相邻,油水分布规律十分清晰,但又有所不同。因此,有效的单一圈闭是油气最终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也是三级构造内油水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
如图4所示,木146区块主力层位的两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分别与断层匹配,形成不同的单一断层-岩性油藏。由于受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征及局部构造产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两个单一圈闭内具有不同特征的油气聚集规律。但在单一圈闭内,垂向上油水分异现象十分明显,表现为从高到低含油性逐渐变差。由此可见,油气分布特征不同的单一圈闭,是鼻状构造内部产能分布复杂的重要控制因素。
1.2 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
在平面上,油气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断层遮挡油气藏在全区普遍发育,在近南北向的大的断层遮挡处油气相对富集,而在局部小的密集破坏性断层处,如141-129和147-152区块内部破坏性断层,油气并不富集。因此,封堵性断层形成的构造高部位是油气的主要富集部位之一。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河道砂体被近南北向的断层切割封堵,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者是由于曲流河道砂体摆动,砂体与构造走向斜交或者垂直,形成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在垂向上,杨大城子的油源主要是来自上覆青山口组,油气沿着断裂构造或多期次的连通砂体向下运移至泉三段,造成了上部层位的含油分布范围较下部层位大,但下部砂体好于上部砂体,含油性好于上部层位。在杨大城子油层第七、八砂组之上均有仍有油气显示,但在此之下,大部分为水层,极少含油显示(图5)。
通过对典型的油藏解剖后发现,在有效的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油气分布边界即为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边界组合而成的不规则多边形。受各时期分流河道沉积的水动力强弱、单砂体形态与规模及单砂体组合影响,垂向上储层发育特征不尽相同,进而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
2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前已述及,木101井区杨大城子油层主要的圈闭类型为局部构造(鼻状构造、断层、低幅背斜等)一岩性圈闭,圈闭的关键要素为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精细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本区储层主要为近南西一北东向的河道砂体(图6),呈顺源、窄带状分布,宽约150~1200m不等,单期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特别是分流河道砂体在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砂体与断层上盘的泥岩对接,形成很好的上倾方向封挡,侧向受分流间泥质沉积遮挡,形成很好的断层岩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形成油气藏;因此,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与复杂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该区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该区岩性类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关键是单一圈闭(岩性或构造一岩性圈闭)的识别,即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关键,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3结论
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为例,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此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取得了以下结论:
(1)研究区油藏整体表现为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的特征,此种特征也导致鼻状构造内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现象。
(2)研究区油藏具有“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单砂体与局部構造控制油气边界”聚集特征。木头鼻状构造控制构造趋势,有效单一圈闭控制油气聚集特征。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边界,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则受油气的输导通道及单砂体的垂向分布特征控制。
(3)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研究区杨大城子油层开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