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说太后,晓之以理纾国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刚刚即位,因为年纪太小,所以国家由太后执政。新旧交替之际,赵国动荡不安。秦国乘机攻打赵国,连克了三座城池。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赵太后只好向齐国求救。而齐国提出条件,只有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能出兵,但赵太后深宠长安君,极力护阻,致使长安君做人质之事就此搁浅难行了。国势危如累卵,军情“急于星火”,大臣强谏,赵太后却无理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整个事件因此陷入了冰冷的僵局之中。此时此刻,不必说大臣们想说服赵太后了,单是靠近赵太后游说上几句话都比登天还难。怎么办?如果单枪匹马,不计后果,逞匹夫之勇,和赵太后大论“长安君为人质”的事情并反对赵太后的做法,那么这苦口良药、逆耳忠言,无异于批龙鳞,逆圣听,这样一来,谁还敢自取其辱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
  不过,一位老臣撩开历史的帷幕毅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便是触龙。虽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却用动情的游说、入理的劝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思维灵活、洞察心理、能言善劝、忠心耿耿的谋臣形象。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为“语言与沟通”,许多学生不甚理解,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能很好地感受到语言在沟通中所蕴有的丰富智慧和艺术魅力。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触龙的劝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表现如下:
  一、避其锋芒,以关切之情缓解紧张气氛。触龙请求面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等待这个自讨没趣的老臣。不过,太后等来的不是直言劝谏,而是嘘寒问暖。触龙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闲聊着老人养生的话题,言谈中没有了议政的理性与冰冷,话语里流露着人情的质朴与亲切,如初春丽阳,暖人心间;又如盛夏清风,惬意盈怀。不知不觉的闲谈中,“太后之色少解”,其精神武装开始解除,心头的坚冰慢慢融化,心灵之门也渐渐开启。而此时,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僵局进而也打破了,这就为进一步劝谏赵太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循循善诱、以爱子之情引起太后共鸣。围绕家长里短的话题,触龙先谈自己的年老体衰,继而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表达了作为父亲对小儿子的疼爱之情。触龙疼爱小儿子舒祺,而太后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父母爱子,其情一也”,太后为此露出宽慰的笑容,心中也随之产生深深的共鸣。接着,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顺势将话题引向了“长安君与燕后,太后爱谁更深”的论争,赵太后宠爱长安君甚深,自然愿意同他辩驳讨论,触龙也就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针对赵太后的意思便是:太后如果疼爱长安君,就应该为其做长远的打算。这是劝谏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症结,触龙借此顺理成章地回忆起赵太后哭别燕后并为其祈祷的往事,这一番入心的言语足以让太后为之动情甚或落泪。劝语入心,情动神悟,赵太后明知了爱长安君之“计短”后,便一声允诺,欣然接受了触龙所讲的道理。这正像《古文观止》所评说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
  三、因势利导、以爱国之情纾解赵国危难。俗话说,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触龙以情动人的劝谏已初见成效,但并未真正成功,为了让赵太后彻底心服,最终胜利完成游说任务,触龙又进一步以理劝服。于是,他又不失时机地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通过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触龙并以此做类比,单刀直入地指出赵太后“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让其坐享其成,肆意挥霍,迟早会使其丧失封爵和土地,进而断送了他本应拥有的锦绣前程。至此,言归正题已到火候。此前的迂回曲折,委婉铺垫,至此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触龙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太后现在不趁此让长安君为国立功,树立威信,一旦太后驾崩,长安君凭什么保持他在赵国的地位呢?这样深远入理的言辞,其轻重利害,断然分明;其切中肯綮,醍醐灌顶。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又怎能不听之幡然清醒呢?最后“长安君质于齐”,齐国出兵救赵,赵国危难因此化解。这真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在整篇劝谏之文中,触龙不曾言辞犀利、咄咄逼人,却是绵里藏针,委婉见智,这样一来,文章便在迂回曲折中尽显动人情理,在循循善诱间浸润语言光辉,不禁让人诵读流连,口齿噙香,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打开全文」 又称“打开全文体”,是近年间日渐流行的一种网络新文体,简单说,所谓“打开全文”,是指在书写、传播段子或笑话时,将“包袱”“谜底”“彩蛋”之类设置在“打开正文”后呈现,让“包袱”更响,“彩蛋”更亮,它有约30%的搞笑,40%的恶作剧以及约20%左右的装神弄鬼……调皮或自以为机智。  「他们的人生比世界上任何的电子产品都要重要」 来自作者洁颖推荐,“近日,一个美国南部的彪悍老妈因痛恨其孩
期刊
山水画在两宋之际是个高峰,审美情趣和技法系统在这一时期都日臻成熟。画家“驱山走海”将山川江河,林木溪径,野村人家绘制成一幅连绵美景的山水画长卷。这是须要何等的心智机巧。  表现大跨度空间的山水景色,乃至将千里江山融汇到一幅画中,中国古代绘画者创造性的采用移动、减距、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广阔而丰富的景象。这种方法给画家在空间处理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自由。  透视,中国古代谓之“远进法”。散点透
期刊
1.请谈谈黄土高原和故乡对你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出生在大西北最为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它算不上美丽,但在我的人生及创作道路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黄土高原上稀疏的植被,故乡的乡亲们,祖父、父亲、母亲,姐姐,他们在我成长和创作的道路上给我无限的灵感,是我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心灵深处一处清喜的水泽,一处灵魂的净地。  2.在很多学生着迷于“45度仰望天
期刊
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误解成教师的自恋,我绝无否定还有自学的途径。我这里说的“学离不开教”,一是前面讲过了“学”,要引出一个“教”字来,顺畅。二是从教学过程和语言文字诸多方面来说,学与教确实离不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当然就是教离不开学,这一点是绝对的。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者,我们岂能不学就教?  前文从字形上讲过“学”与“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学”与“教”“觉”有关系,与“效”“校”等字的音义也有关
期刊
一  一扇木门被谁打开,嘶哑的声音就像烧着旱烟锅的爷爷,咳嗽声穿透我的肺叶。记忆在血液里沸腾,偶尔溅出来的悲伤让我的骨头酥软,身前的泪水打不湿身后的影子。  时光给门头上的青瓦打上墨绿的油彩。路过的老猫惊飞路过的小鸟,一颗幸运的种子悄悄成长。某一天,小猫追逐路过的老鸟,在几株野草间穿梭,碰落几滴颓废的时光。  一扇门,进与出之间相隔多久?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收藏了一个世纪。  二  这座老院里有两
期刊
这是一个小小的镇子,昨晚飘了几滴雨,今早起来,气温又降了几度,是该加上一件祆子了。天是灰白的,浮着一层阴翳的青光,地上被雨冲刷得十分湿滑,有一道道褶皱的泥泞敷在上面。街道两旁的店铺还紧紧合着门,早起的人们缩着脖颈,贴着墙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一不留神会摔一跤。寒风穿过,店前的招牌晃了晃,吱呀地响了一下。  “哎哟——”,一阵呻吟声响起,打破了这过于平静的场景。人们伸出脖颈,迫不及待地环视四周——原来
期刊
仰望  清晨,我面向东方仰望。迎着太阳,迷茫的目光开始澄澈。  站在楼顶沉沉地思索,我的梦想如同这栋未完成的高楼,一点点成长。  久久伫立,思绪随着阳光蔓延。  我站在六楼仰望山顶,站在山顶的人仰望天空。我无法窥测他的梦想,正如他看不透我的人生。  想象一只雄鹰的盘旋,舒展在天空的姿势,驱散我心中的阴霾,辽阔的诗行逸散在晴空。  不断行走的脚步能否丈量梦想的高度?  回忆  泛着淡淡的忧伤,怎样捡
期刊
黄土塬  我未曾改变对你虔诚的敬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即使你沉默不语,我依然匍匐在你的脚下,守候你缄默的情怀。  是你苦涩的乳汁哺育了我和我的祖辈,还有我未出生的后人。我们拥有与你一样的黄色皮肤,黄色血脉,黄色灵魂。我们血管中流淌着土色的恩情,这是亘古的誓言。  拄拐的爷爷站在塬上眺望,一排排飞雁南去,寻找属于它们遥远的归宿。爷爷的归宿呢?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这片深沉的故土。爷爷似乎聆听着故土
期刊
一 西蒋村,出生地与家世  1942年8月3日,陈忠实出生于灞河南岸、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这一天是农历的6月22日,在五行中属火。陈忠实后来说,他的生命中缺水,不知与这个火命有无关系。他母亲说,陈忠实落地的时辰是三伏天的午时。落地后不过半个时辰全身就起了痱子,从头顶到每一根脚趾头,都覆盖着一层密密麻麻的热痱子。只有两片嘴唇例外,但却爆起苞谷粒大的燎泡。整整一个夏天里,他身上的热痱子一茬儿尚未完全
期刊
生命中的几场雪  生命中的第一场雪,是我妈告诉我的。那时候,妈随爸在晋豫边界的山区里当兵,每年冬天,都要回豫南的故乡探亲。如今不过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彼时,在妈眼里,却是世界上最漫长的一段路。这段路,不仅崎岖辗转、车马劳顿,还伴随着恐惧与不安、离愁与困顿。这是她乡愁的长度。  那个冬天,下了比往年更厚的雪。爸带着妈,和襁褓中的我,像往常一样倒火车、转汽车,眼看离家越来越近了,大雪却封了路,司机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