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js1989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0年9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80例儿童,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给予炎琥宁+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巴韦林+炎琥宁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利巴韦林组,疗效好于利巴韦林组(P≤0.01),两组副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中药炎琥宁对小儿手足口病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手足口病 治疗 副作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7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58-01
  手足口病最常由A16型柯萨奇病毒引起,通常为轻微的自限性疾病,伴有少数并发症。手足口病也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患者可能会死亡。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目前并无特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方案,患者应饮用大量水或其它液体,现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治疗时应避免使用类固醇药物。为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本科于2010年1月~2010年9月应用炎琥宁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本院就诊和住院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资料;发热,多表现为中等发热,偶有高热皮疹,手足掌掴为特征,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于手足疱疹[1]。其中,男90例,女90例。
  1.2 方法。将研究对象为两组,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为利巴韦林10mg/k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200ml中静脉点滴,1次/d。治疗组为利巴韦林10mg/kg,炎琥宁10mg/kg加入5%葡萄糖液100mI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均以3d为一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体温下降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症状全部消失时间为客观指标。
  1.4 统计分析。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利巴韦林与利巴韦林+炎琥宁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本研究显示应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取得很好疗效,与单独应用利巴韦林相比,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上有明显差异(P≤0.01),利巴韦林+炎琥宁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利巴韦林组,疗效好于利巴韦林组。
  表1 小儿肺炎常见细菌的分布情况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副作用比较。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经两种方法的治疗,均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国内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2]。大都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1986年在我国被证实,也可由A5、A10及71病毒引起流行。1997年以来,在亚太地区发生过一些EV71病毒手足口病暴发。报告暴发的国家有马来西亚(1997年)、中国台湾(1998年)、澳大利亚(1999年)和新加坡(2000年)。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此病流行季节长,春末夏初出现高峰,学龄前儿童是其高危人群,多侵犯3岁以下的婴幼儿。本病多由唾液飞沫、疱液和粪便污染环境和生活用品,经口感染。潜伏期2~6d,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病变主要发生于手、足掌部、臀部及口腔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发热及上述部位疱疹,本病为白限性疫病,但由于进食时疼痛,进食困难,易继发细菌感染,更有迁延不愈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大多使用利巴韦林治疗,但该药可致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大剂量应用可损害心肌,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腹泻、腹痛不良反应。本研究显示应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取得很好疗效,与单独应用利巴韦林相比,在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上有明显差异,亦表明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有良好疗效,无毒副反应,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炎琥宁注射剂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天然植物穿心莲叶中提取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酯等[3]。该药具有明显的清热、抗炎、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炎琥宁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与水肿,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氧酶活性,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肌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病毒灭活试验表明,对腺病毒、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体外抑菌试验提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抑菌功效,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本文研究显示,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经两种方法的治疗,均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对于炎琥宁的不合理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三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指出,主要是超剂量用药、超适应症用药和过敏体质用药三方面。上述三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其中,53%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金学英.炎琥宁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6):514-515
  [3] 植自勤,覃蔚.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8,46(13):77-78
其他文献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伤,患者发病时常疼痛难忍、饮食困难,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其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饮食、药物滥用、激素分泌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我们自2009年1月-2013年4月采用维生素B2片与甘草锌胶囊治疗口腔溃疡8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甘草锌胶囊 复合维生素B片 复发性口腔溃疡  D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0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制中频疗法结合针刺治疗。两组均以12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8%,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频电疗法结合针刺治疗面瘫疗效确切。  关键词:面瘫 中频电疗法 针刺治疗  Doi:1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动态脑电图在脑血管意外后癫痫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脑卒中后癫痫患者70例,使用常规脑电图及动态脑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常规脑电图检查70例患者总异常率为42.85﹪,其中非特异性放电18例,癫痫样放电12例;动态脑电图检查70例患者总异常率为78.57﹪,其中非特异性放电20例,癫痫样放电35例,两种检查方法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诊治的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地塞米松针剂静脉点滴治疗一天一次。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一天两次。疗程均为2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对照组患者48例,有效27例,无效21例,有效率56.2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或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A组)和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组(B组)进行治疗,疗程8周。结果:第2周末,A组和B组的降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或非洛地平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耐受性好。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替米沙坦 氢氯噻嗪
期刊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变得十分困难,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掌握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加强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防控疾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防治能力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 临床特征 预防  Doi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B超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疗效。方法:780例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B超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结果:治疗组的疗效(88.97%)大于对照组(72.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消炎、利尿剂、中药排石汤等进行治疗并让病人多喝水,多活动并做一些跳跃运动,饮食注意少食
期刊
摘要:目的:对儿童牙颌畸形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展开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牙颌畸形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牙颌畸形患儿接受矫正治疗后,对所有患儿进行5个月的跟踪随访,均没有出现异常畸形情况和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加强对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对牙颌畸形患儿采取早期治疗,积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 牙颌畸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两年以来收治的98例采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患者,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98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随访6-12个月,有效随访9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4±21)个月,经过治疗后,脑瘤控制率为93%,半年的生存时间为78例(86.67%),一年的生存时间为56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从本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G)为冠心病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包括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均于清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