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数年,收效显著,笔者作为亲身经历者感慨颇多。任何新的尝试都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为更好地实现改革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任何变革都非易事,固有的传统观念不会轻易让步,如何协调两者更好地为改革服务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尝试与转变中,笔者认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运用新的理念教育学生,如何将新的理念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之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让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并且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如何转变师生关系服务于新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改革之初,笔者和众多教师一样深深地困惑其中,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在亲身实践中,笔者越来越坚定自己的信念。鉴于自己的教学特色,笔者重点尝试了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抛砖引玉,给予同仁们一些好的建议。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意识对于传统教育观念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这一理念,学生也需要适应这一理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或者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容易适应新的变化,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多年的传统教育使一些学生习惯了听话,习惯了对老师的顺从,更习惯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些国外教育专家评价中国学生:喜欢用功,不喜欢思考;喜欢听讲,不喜欢发问;喜欢模仿,不喜欢创造。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教育机制的弊端,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弊端,该如何改变呢?
虽然改变的难点在于学生,但改变的根源还在于教师的指导。师生关系的转变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从尊重学生入手来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刺激他们的成功欲望,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曾就学生课堂为什么不爱举手发言做问卷调查,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有想法但是害怕错误,害怕教师的批评。鉴于此,教师应给予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以肯定,通过肯定告诉他们课堂是他们的,他们应该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鼓励他们说别人未说之话,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领域。第一次鼓励也许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感觉老师与众不同,但是长久下去最终改变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学生对于学习主体性的认识。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后,课堂才会相应的改变,学生敢想了、敢说了,更主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创造、愿意去和人分享他们的发现了。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更需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应该进行师生关系的转变。语文本身就具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言是神奇的,既可以准确也可以模糊,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给予读者不同的感受,每一句话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说的便是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和教师有着不少的差异,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累积知识和运用知识。对于不同的观点为何不给予鼓励呢?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如何去做,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何在自觉学习中提高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突破学生思维闭塞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学生完成符合他们身心需要的工作和探究活动后会热情高涨,而且很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渴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也不错。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新的心理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突破学生思维闭塞的问题。
对于课堂提问,很多教师面对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失去了课堂提问的兴趣。其实深究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突然兴趣高涨或者突然注意力集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思维活跃程度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教师应学会使用课堂提问。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会让学生有压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最好不要过于限定答案或者简单的课文重复,应该能够给予不同答案的提问。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或者说是可以激发头脑风暴的提问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提问。教师应切记课堂提问不能给予学生过多压力,也不能给予学生否定的评价。通过不同层次的鼓励,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才会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难题。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上好的提问应该是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并且能给予学生成就感的。
此外,教师要记住每节课都应该给予学生整体感。如果只是一两个毫无关联的提问对于学生而言无关痛痒。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从课文整体进行问题设计,从整篇课文来设计出相互联系、层层相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提问,每个提问都为后来的提问埋下了伏笔。这样的设计不仅能给予学生整体感觉,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欲望,还能让学生从内心佩服教师的才智。笔者尝试过几次这样的提问,学生都表示很喜上语文课,尤其喜欢语文课上角度不同、新颖有趣且颇有内涵的问题。甚至很多学生在期末复习时,用课堂的这些提问串联知识点,不仅在反复研读过程中理解了教师的设计目的,还提高了他们自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亲近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方式,尤其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和讨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语文教学非常适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能否在课堂之上推行这些教学方法并且为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用心设计教学,是否刻苦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个确实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要足够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并且对于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即使教师多么喜欢讲这个题目也要果断放弃;对于不是教学重点或者难点的,即使是教师擅长的也要压缩时间。任何教学方法的改变或者说能够更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意识到要读书、要听教师的,要学会拓展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学会与教师平等对话。
一些教师不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尤其是在教学方式改变的时候不太适应。的确,习惯了满堂灌突然要作壁上观,心理上自然不能完全接受。对于教学而言,一切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就这点而言,教师要学会放弃和改变。即教师要习惯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服务者。当学生取得成就的时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实践已经证明,语文课程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他们不仅更加喜欢学习语文,也为全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责编 张翼翔)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意识对于传统教育观念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这一理念,学生也需要适应这一理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或者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容易适应新的变化,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多年的传统教育使一些学生习惯了听话,习惯了对老师的顺从,更习惯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些国外教育专家评价中国学生:喜欢用功,不喜欢思考;喜欢听讲,不喜欢发问;喜欢模仿,不喜欢创造。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教育机制的弊端,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弊端,该如何改变呢?
虽然改变的难点在于学生,但改变的根源还在于教师的指导。师生关系的转变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从尊重学生入手来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刺激他们的成功欲望,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曾就学生课堂为什么不爱举手发言做问卷调查,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有想法但是害怕错误,害怕教师的批评。鉴于此,教师应给予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以肯定,通过肯定告诉他们课堂是他们的,他们应该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鼓励他们说别人未说之话,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领域。第一次鼓励也许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感觉老师与众不同,但是长久下去最终改变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学生对于学习主体性的认识。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后,课堂才会相应的改变,学生敢想了、敢说了,更主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创造、愿意去和人分享他们的发现了。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更需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应该进行师生关系的转变。语文本身就具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言是神奇的,既可以准确也可以模糊,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给予读者不同的感受,每一句话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说的便是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和教师有着不少的差异,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累积知识和运用知识。对于不同的观点为何不给予鼓励呢?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如何去做,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何在自觉学习中提高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突破学生思维闭塞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学生完成符合他们身心需要的工作和探究活动后会热情高涨,而且很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渴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也不错。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新的心理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突破学生思维闭塞的问题。
对于课堂提问,很多教师面对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失去了课堂提问的兴趣。其实深究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突然兴趣高涨或者突然注意力集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思维活跃程度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教师应学会使用课堂提问。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会让学生有压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最好不要过于限定答案或者简单的课文重复,应该能够给予不同答案的提问。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或者说是可以激发头脑风暴的提问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提问。教师应切记课堂提问不能给予学生过多压力,也不能给予学生否定的评价。通过不同层次的鼓励,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才会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难题。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上好的提问应该是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并且能给予学生成就感的。
此外,教师要记住每节课都应该给予学生整体感。如果只是一两个毫无关联的提问对于学生而言无关痛痒。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从课文整体进行问题设计,从整篇课文来设计出相互联系、层层相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提问,每个提问都为后来的提问埋下了伏笔。这样的设计不仅能给予学生整体感觉,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欲望,还能让学生从内心佩服教师的才智。笔者尝试过几次这样的提问,学生都表示很喜上语文课,尤其喜欢语文课上角度不同、新颖有趣且颇有内涵的问题。甚至很多学生在期末复习时,用课堂的这些提问串联知识点,不仅在反复研读过程中理解了教师的设计目的,还提高了他们自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亲近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方式,尤其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和讨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语文教学非常适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能否在课堂之上推行这些教学方法并且为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用心设计教学,是否刻苦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个确实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要足够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并且对于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即使教师多么喜欢讲这个题目也要果断放弃;对于不是教学重点或者难点的,即使是教师擅长的也要压缩时间。任何教学方法的改变或者说能够更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意识到要读书、要听教师的,要学会拓展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学会与教师平等对话。
一些教师不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尤其是在教学方式改变的时候不太适应。的确,习惯了满堂灌突然要作壁上观,心理上自然不能完全接受。对于教学而言,一切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就这点而言,教师要学会放弃和改变。即教师要习惯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服务者。当学生取得成就的时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实践已经证明,语文课程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他们不仅更加喜欢学习语文,也为全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