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视角——概念隐喻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辨证关系,即权势之人通过语言壳体来体现其思想意识。而隐喻可以揭示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本文通过对CDA和隐喻关系的探讨,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DA)不只是要运用到社会学和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借助概念隐喻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概念隐喻;意识形态;语篇
  
  一、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它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支永碧 2007),且已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焦点。从语言本身来看,它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施光 2007)。它打开了语言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直接联系,为社会学、媒体、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我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认识(吴宗杰 2004)。因此,CDA是一种基于社会的语言分析方法。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也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成果(束定芳2001)。Richards (1936)就曾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也正如Ortony(1979)所认为的: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Derrida (1982)也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而所有隐喻都是有理据的,例如, electricity, magnetism等词能用在“love”的隐喻中,绝不是任意的,它们起因于“物理力”这个始源域中词的意义和一般概念隐喻“Love Is A Physical Force”(王寅 2002)。
  批评话语分析和隐喻研究之间并不是领域之争,远此近彼。事实上,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本文通过提出概念隐喻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共性和相互作用,从多种角度论证了概念隐喻可以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研究方法上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很好的补充。此外,批评隐喻分析也可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 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的联系
  1. 二者连接中介:认知
  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研究都强调了社会的“认知性”。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诸多思维活动都与“认知”息息相关,它的前身是批评语言学。批评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供选择的系统,认为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意义。意义不是事先由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某种实体或关系,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田海龙 2006);这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CDA的认知性。
  同样,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强调了“认知”的重要性。隐喻的认知性已成为一种共识,它作为认知手段,发展并发挥于群体之中,是一种人际意义,具有社会性(朱炜 2008)。在对隐喻的研究中, Lakoff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对隐喻作了新的定义。他提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平常中的概念系统,以及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赖的手段,其性质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因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其实,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人的认知这一中间层,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应,它只是通过人的认知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某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李小红 2005)。可以表示为“现实-认知-语言”(Reddy 1979)。也正如批评话语分析的倡导者Van Dijk(2001)所提到的:“我认为在对话语、交际和交流进行批评分析时,对认知的研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2. 共同强调因素:心智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Van Dijk(2001)和Wodak(1989)特别关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受到谋篇布局的认知模式影响,重视人类心智在话语和语境、语言运用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媒介作用(辛斌 2007)。van Dijk(2001)曾指出,“若要把话语与社会,乃至话语与控制和不平等的再生产再联系,需要对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的社会表征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对这种社会认知的忽视一直是批评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缺陷之一。”弥补这一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隐喻,因为概念隐喻强调了“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的表征”这个重要因素,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概念隐喻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一本被称为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人类的思维主要是隐喻性的,提出了概念隐喻。紧接着,在1999年,Lakoff &Johnson又合作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体验哲学》)一书,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王寅 2002)。此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这正回应了Van Dijk所提出的“人类心智”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
  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对我们心智中的思与想没有直接的知觉。即便对于一个简单话语的理解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以及神经加工过程。话语分析所要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认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思维的结构。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有有意识思维。
  思维的隐喻性指出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把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另一个事物上,形成了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桥接。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隐喻不单纯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Lakoff &Johnson 1999)。这进一步验证了“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的表征”这一说法。雷科夫和约翰逊(1980)又认为,人的概念系统不但涉及隐喻的加工、理解和使用,而且人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通过隐喻构建的。由此可以看出,隐喻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存在于在语言中,它还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依靠隐喻来感知这个世界,进而做出思考与反应。
  3. 研究基础:语篇
  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研究都强调研究“语篇”的重要性。对于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对并对社会实践起作用。此外,它反映和折射社会现实。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把传统上主要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辛斌 2004)。它是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生产,再造了权利,支配和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吴建刚 2002)。
  而对于隐喻研究,近几年来,语言学家已致力于研究语篇中的隐喻用法(魏在江 2006)。Hoey(2000)曾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一书中论述了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尽管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和句子的层面上,但有些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在语篇层面上研究隐喻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概念隐喻也是一种语篇现象,它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上,也同样也体现在语篇层。隐喻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隐喻体现在语篇的各个层面里,是语言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它镶嵌在语篇系统中,是语篇生成和语篇构建的重要机制。David Lee(1992)认为,隐喻在语言的不同的层次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词语意义层面相关,同时它也和语篇的更宽泛层面有关。这样看来,在隐喻的研究中,语篇就不仅仅是限于词语层面,而是涉及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层面之上。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对语篇的理解是殊途同归,趋于一致的。
  4. 研究对象:意识形态和权力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目的是彰显隐藏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Van Dijk 1993)。
  它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利的辨证关系,即权势之人的思想意识植入语言壳体中。反之,语言将强化他们的意识形态,最终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这与概念隐喻的作用与功效趋同,两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探讨了语言与意识的关系。自Lakoff和Johnson的完成他们开创性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已不再简单地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而是成为人们认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莱考夫(1980)强调概念隐喻可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揭示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此外,批评话语分析也试图揭示话语中明显的抑或隐含的歧视、权力和控制关系,且这一切构成了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Wodak 2001)。权力、语言和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权力和语言的关系颇为紧密。权力并非源自于语言,但语言可以用来影响权力:它可以挑战权力、颠覆权力、甚至改变权力的分配(Kress 1989)。其次,语言的权力和隐喻的权力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权力在于隐喻的权力(王一川 1994)。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2004)在他的著作《活的隐喻》中所提到的“隐喻的权力是一种不要实物而支配语词的权力,也是通过支配语词而支配人的权力”。例如美国总统布什就在很多演讲中提出POLITICS IS WAR,此概念隐喻衍生了一系列隐喻表达法,例如“defender, defend, defense, to fight against”等等。隐喻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客的演讲、报告等形式中,他们通过隐喻上的遣词造句来支配人的权力,用以博得支持和鼓励。其实一旦某一个概念确立下来,就可以围绕着这个概念从不同的方面来谈论话题。所以,隐喻概念成为语篇展开的基础,使语篇传达其社会意义。因此,隐喻也是一种意义的潜势系统。隐喻不仅能映射我们的物质和精神体验,还可以为人们创建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Lakoff & Johnson 1980)。隐喻就如同社会结构,要通过语言来维持、交流和加强。
  三、 结论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分析了体现在语篇中的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支配、控制和歧视等权力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话语分析学科,它不但把语言和语篇作为分析对象,还尝试对语篇生成的社会机制和其生成过程做出理论描述。此外,它也分析和解释了对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群体如何与语篇互动并由此创造意义的社会过程。因此, CDA要兼容并蓄,既能从社会学以及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角度出发,又能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和隐喻的研究基础、研究对象等方面入手,试图指出概念隐喻对CDA的启发意义,以及探讨CDA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倾向。另外,本文也尝试找出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研究之间的共性和紧密关系,说明了概念隐喻可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 J. 2004. Corpus Approach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Derrida, J. 1982. Margins of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David, Lee. 1992. Competing Discourse: Perspective and Ideology.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
  [4]Hoey, Michael. 2000.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Kress, G. 1989. Linguistic Processes in Socio-cultural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Lakoff, G. &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8]Ortony, A. 1979/ 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UP.
  [9]Richards, I. A. 1936.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Reddy, M. 1979. The conduit metaphor. In: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4-324.
  [11]Van Dijk, T.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oolan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 II). 2002: 104 - 141.
  [12]Van Dijk, T.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nnen, D. Schiffrin & Hamilton, H. (eds.),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13]Wodak, R. 1989.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Amsterdam: Benjamins.
  [14]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5]李小红,2005,体验哲学对抽象概念“词语”的解释。《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5期,379-383页。
  [16]利科,汪堂家译,2004,《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
  [17]束定芳,2001,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施光,2007,批评话语分析综述,《学术论坛》第四期,202-205页。
  [19]田海龙,2006,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40-47页。
  [20]王一川,1994,《语言乌托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1]吴建刚,2002,论批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3期, 42-48页。
  [22]王寅,200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2期,82-88页。
  [23]辛斌,2004,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外国语》第5期,64-69页。
  [24]辛斌,2007,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外语研究》第6期,19-24页。
  [25]吴宗杰,2004, 论证中的话语混杂:外语测试的社会分析。《外国语》第5期,48-55页。
  [26]魏在江,2006, 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 《外语教学》第27卷第5期,10-15页。
  [27]支永碧,2007,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27-32页。
  [28]朱炜,2008,隐喻的元功能和话语分析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5-9页。
  来源项目: 1. SKL-2010-602 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 
   2. 2010年度新乡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外语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知识,扩大词汇培养语感。鉴于阅读的重要性,泛读课也应该备受关注,但是事实并为此。笔者从教材入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够给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带来一点帮助。  关键词:阅读;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阅读是基础。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知识,扩大词汇,培养语感。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期刊
摘 要:曼斯菲尔德从儿童的视角探究人类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短篇小说《园会》中作者对儿童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写,通过劳拉对世界的美好想 象及其幻想破灭的过程描写,启发人们对生活本质的反思和重新认识。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劳拉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劳拉的性格、潜意识和她的涉世未深。  关键词:劳拉;顿悟;幻想;现实     《园会》是曼斯菲尔德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下许多优秀
期刊
摘 要:本文以Malmquist生产率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1997-2008年间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效率获得了提升,但是高等教育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以及协调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成为今后高教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效率;Malmquist生产率;投入-产出    一、前言  高等教育决定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关系,讨论了短暂性动词和持续性动词的特点,以及短暂性动词、持续性动词和时间状语对这两种时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当今在这两种时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短暂性动词;持续性动词; 时间状语    1.前言  在英语时态教学中,许多学生会造出这样的句子。I have left my house f
期刊
摘 要:幼儿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与幼儿在以适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的要求,遵循幼儿教学特有的规律,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教学以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绪情感、社会性和人格全面发展以达到应有教育目标的教学活动。要使幼儿教学做到有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点:最近发展区是幼儿有效教学的具体切入点;教学活动是幼儿有效教学的根本着力点;学科语言是幼儿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期刊
摘 要:学校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校长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领导;学校组织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一、 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  (一) 组织文化的界定   二战中被打败的日本,到70年代其生产率竟然大大超过素以管理先进著称的工业王国——
期刊
摘 要:建立有效的母亲培训网络,需要在提高家庭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理顺母亲培训体制,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专业人员培训,并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传媒以及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母亲培训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母亲;培训网络    母亲培训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母亲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误区很多: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
期刊
摘 要:初一是衔接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初中阶段的适应期。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学校,适应新的学习任务,适应新的成长阶段需要面临的挑战,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初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辅导进行讨论,得出应该从家长、学校及班主任三方面如何对新生进行关怀和教育,以促进他们顺利适应,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一新生;适应问题;心理健康;心理断乳期  发展和适应是人
期刊
摘 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如何配合学校搞好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图书馆如何配合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审美    何为艺术教育?即通过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审美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它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有重大影
期刊
摘 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质问题。结论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对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