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古文明的体现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gbmnma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无法将古玛雅人视为消失在几百年历史深处的幽灵,至今还有近300万他们的直接后裔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托斯部分地区。在中美洲四季常青的热带丛林里可探察到公元1世纪-公元16世纪的数十座玛雅城市的废墟。新旧大陆时代的博物馆存放着大量宝物,那是考古学家多年来从玛雅人居住地和坟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既有优雅的彩陶,也有赤陶雕塑,还有软玉、骨头和贝壳制作的美丽装饰品……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研究玛雅人的象形文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文字被刻在石壁、祭坛、宫殿、庙宇甚至鼎盛期出土的陶器上。如今,已经消失的古代玛雅文明的研究工作看来要比其他任何哥伦布前的文化都来得有成效。
  就在前几年,好莱坞制作了一部有关玛雅人的大型电影——《启示录》,其作者是著名的美国演员和导演梅尔·吉布森,他创作了这样的一部有关哥伦布前美洲十分发达、辉煌的文明的影片。但实际上,这部影片是极其怪诞和超现实主义的(虽然在细节上力图保持真实),是有关古玛雅文化的大谎话。它应用灰色调子给观众留下玛雅野蛮、极残忍的暴戾、落后、衰败的印象。要知道,16世纪的玛雅,正是处在西班牙人入侵的前夕。
  但是作者不顾历史事实,用他的哲学思想贯穿整部影片:人类所有的不幸和灾难都源于城市文明的发展——无论足今天还是古玛雅时代,概莫能外。也就是说,未来的瓦解、衰败和灭亡的种子已经埋伏在城市文明的深处,体现在《启示录》里。影片中,吉布森同时展现了二种社会情景——一个是单纯、友好甚至是天真、幼稚地生活在密林的玛雅猎人,一个是处在死亡和毁灭边缘的残酷、富有侵略性的玛雅市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学者在研究玛雅城市遗址和他们独特的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他们最清楚这方面的历史。
  我们还是将这个问题交给科学家来回答。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吉蒂尔(危地马拉)、乞比恰杜(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科巴(洪都拉斯)和吉尼古阿(危地马拉)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考古学家确信,一些宏大的玛雅人居住点,其性质就是座城市,相当密集的玛雅人居住的城市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除了寺庙、宫殿,这里还分布着居民区、从事各种行业的作坊、贸易市场、收集雨水的人造蓄水池和存贮设备。他们铺设石块道路,将城市中心与其他居民点连成一片。
  破译刻在石头祭坛、墙壁以及寺庙门楣上的符号——我们知道,刻在这些石块上面的是玛雅历法,是研究古玛雅文化的突破口。研究玛雅文化艺术很有影响的专家巴特雅娜·伯罗斯库雅科娃通过认真分析二座城市(伯耶德拉斯·涅格拉斯和伊阿契拉)的象形文字和雕塑艺术,指出所有纪念性的建筑物上均记载着玛雅首领的现实生活经历——出生、登基、结婚、参加宗教仪式、与邻邦交战(附有详细的日期)等等。换句话说,这就是记载在纪念建筑物上的历史。
  1963年,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玛雅象形文字,取得可喜成果,加速了对陶器、石雕上的古玛雅象形文字的解读过程,并且帮助再现了许多城市,如吉蒂尔、科巴、吉尼古阿、顿斯·比拉斯、卡拉克穆尔等执政的历史,意外发现所有的玛雅政权的鼎盛期(公元1000年)都在相互之间展开争夺新土地、政治势力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在一些城市周围发现了防御工事——围墙、壕沟、木头或石头城墙的遗址。这一发现推翻了早先有关玛雅鼎盛文明与世隔绝,几乎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的论点。(这里的“外界”是指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北部、伯利兹、萨尔瓦多西部和洪都拉斯。)战争中不少人成为了俘虏,但是只有首领、军事领导和高等级的祭司被充当神的牺牲品送到祭坛,而普通的战俘被作为奴隶使用。总体说来,玛雅人不会将大量的人作为祭品,甚至在最为隆重的事件中也不例外。然而,梅尔·吉布森却将生活在玛雅鼎盛期之前好几百年,有关阿兹特克人杀许多人作为牺牲品的血迹斑斑的宗教仪式情节,强加在了玛雅人的身上。
  近10年来,在鼎盛期玛雅文明重要发展研究中有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找到了部分城市保持几个世纪经济繁荣的原因。其原因在于农业——这是玛雅人经济的基础——中广泛采用灌溉水渠和“高农田”(将农田筑高,是人造垅岗系统的另一个办法)。
  历来认为,玛雅人自古以来就完全改变了原始简陋的“刀耕火种”的办法。这种方法是先在热带丛林烧出一块林地,雨季前将玉米、蚕豆和番瓜利子撒在用灰烬施过肥的土壤里。这就需要大而积的森林覆盖着的空闲土地和经常(每二三年一次)更换种植物并且在火烧后很快就贫瘠的土地——这就是“米尔巴”法。“米尔巴”是阿兹特克语,直译为“玉米地”,实际上指墨西哥和中美洲“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
  如此耕作方法所生产的粮食不可能满足人口众多的居民的需要,那么要用何种方法才可以呢?要知道它得维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并且都在同一个地方的居民口粮供应。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北部每隔15千米~20千米就可以遇到一座鼎盛期的古迹——石头筑的寺庙、宫殿组成的庞大的城市中心。按最保守的统计,这里的居民曾超过200万人。
  现在已经证实,公元1000年前玛雅人已经懂得集约式的耕作。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南部和伯利兹境内(位于高丘陵坡上)找到了农田石头田埂,它能防止土壤水分的流失。在墨西哥康捷拉尼雅河流域,考古学家借助高空航拍发现了河滩地里明晰的水渠痕迹和“高农田”的遗迹。这样的耕作系统能够保证一年几次的收成,并且实际上他们还掌握了不断增加农田肥力的办法。“高农田”通常建在河滩较高的地段和一些远离主河道的地方,每到汛期,水就会淹没这些地方,仅留下垅岗上而一层。正如放射性碳检测结果所显示的,这些农田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修建的。类似的耕作系统还在伯利兹北部翁多河谷发现。
  在危地马拉的北部分布着大量著名的玛雅城市,但是这里几乎没有大的河流,所以这样的集约式耕作系统在这里似乎不大可能形成。的确,这里21%以上的土地是沼泽地和季节性干枯的湖泊和河滩。难道玛雅人还会使用如此恶劣的土地耕地种田?
  一项新的轰动世界的发现回答了这个问题。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在一次试验探测金星的雷达系统时,从飞机机舷上偶然发现在厚厚的绿色植物掩盖下的地球赤道上,存在着许多纵横交错的某种河渠系统的遗迹。之后,考古学家赶赴这些地方考察,指出玛雅人在沼泽地里开拓了许多平行的河渠,而且挖出来的土被堆在农田间隔的地方,于是便出现了平坦的、长方形的小群岛——也就是“高农田”。用这种方法栽种的植物旱涝保收,它既能获得充分的水分又能将多余的水排出田埂以外。
  在玛雅的城市遗址上,我们看到的 不仅是水利灌溉,还有土地的综合利用。在湿润的热带丛林建设水渠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他们将雨水积蓄在人造的蓄水池里,而且这些蓄水池还是重要的食物产地——在池里养殖鱼、水禽、淡水软体动物。这些渠还是便捷的水路交通枢纽,可以通过小舟和木筏运载重物。如今,这些水渠的遗址和“高农田”在玛雅最古老的一座城市——埃尔·米拉顿尔废墟的西南部以及蒂卡尔、纳库姆沼泽里均有发现。
  利用航拍勘察墨西哥坎佩切州的古埃茨纳废墟,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蓄水渠和贮水池系统。雨季时这里的地面高于平时吃水线1000毫米,于是玛雅人便加深拓宽这些天然的、季节性的水库,使雨季落下的雨水能终年存贮在水库。然后铺设水渠网,人为建造蓄水池。因此,公元1000年末的埃茨纳居民就能在这些水池里存贮200万平方米的珍贵雨水。水渠将埃茨纳中心与郊区连成一体,城市中最长的水渠有12余千米,宽50米,深1.5米~2米。为了建设这样复杂的水渠灌溉系统,当地居民需要拿出近175万立方米的土地。一幅经过不同方法改良的“米尔巴”系统画面惊现在学者面前。在这里,一个不大的地区同时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和果树,还在这里进行育种、修整土地、施肥,按照正确的农历栽种玉米和许多块根植物——木薯、甜马铃薯、甘薯等等。加上住室附近的菜园、果园,其每平方千米面积的产量可以满足200人而不是普通“刀耕火种”耕作的每平方千米76人食用。梯田和“高农田”,水渠以及山顶可以周期性使用的平地,彻底解决了古代玛雅人的粮食问题。每平方千米的土地可以满足200多人的需要,这可是哥伦布前美洲最兴旺时期的一个经济奇迹。
  显然,梅尔·吉布森在《启示录》中介绍的有关林中理想小村庄以及原始村民如何狩猎和采集周围未开垦的热带森林野果,依赖“大自然恩施”满足自己简单的生存情节是有悖事实的。
  玛雅人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到达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北部地区。当时,这里所有的土地都是被浓密的树丛覆盖住的常青热带丛林地。但是在这个2000年里,也就是文明之前,他们完全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建立起自己的经济模式,首先是耕作模式。
  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生活着的不是梅尔·吉布森所想象的那些原始的狩猎人和采集人,而是早已定居在这些地方,过着富裕生活的庄稼人。他们已经掌握了丰富实用的农业知识,采用各种方法栽培马铃薯、蚕豆、番瓜、胡椒和各种块根植物,培植果园,建立可可种植场。作为植物食物的补充,他们还家养火鸡、狗、蜜蜂,并在大海和小河里养殖软体动物。
  早在公元1000年前,古玛雅人文化中心的领域里就不存在难以通行的森林,而是随处可见的耕地、果树林、石头建造的大城市和村落。在许多地方,都有石头铺设的道路将它们连在一起,并搭建坚固的木头和石头桥梁跨越沼泽地、江河。城市里,除了首领和祭司,还生活着工匠、商人、不同等级的官吏、税吏、军人以及寺庙和宫廷的管理人员等。而且,从他们的住宅和在这里发现的遗物可以判断,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不错。那么,许多玛雅文化中心为什么会在公元1000年末衰败、荒废下去呢?今天我们能够对这种衰败的原因做何解释呢?
其他文献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的先祖是谁?先祖们早期的发祥地在哪里?从人类拥有记忆并懂得追溯自己的历史开始,这个难解之谜就一直困扰着人类自己。自尊心驱使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个人类最大的谜团。时至今日,尽管已有多种不同观点,但尚无一个有力的结论。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入,提供一个极有希望的研究方向,而这一方向极有可能成为打开人类早期情况的钥匙。    人类文化同宗共祖    近半
期刊
近几年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几乎都是涉及人类步入第三类文明的,如卖座的大片《星际迷航》等。人类迈入第三类文明,面临的二个最大的难题是,万有引力和超光速运动。前者涉及已困惑人类近5个世纪的万有引力的根源问题,后者涉及相对论的基础,这是当代物理学中最大的二个难题。  虽然当代物理学家们已几乎耗尽了所有的智力试图解开这二大谜团,但仍然一无所获,甚至可以悲观地说,对这二个问题的认识,当代物理学家与近一个世纪前爱
期刊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缓慢,至少经历了二三万年。从今天的人类存活于世的事实上可以断定,人类从诞生至今从未间断过繁衍存续。那么,人类的族群一定经历过其生存史上的每一天!如果向后追溯,我们能够发现史前很近的至更远的先祖遗留。但从目前世界范围看,我们只发现了能够与人类史前历史相衔接的近20000年内的遗留,较成系统的遗留还不到10000年。再往前溯,就只有零星的点状遗留。这是为什么?人类为何丢失了几乎百
期刊
万有引力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相互作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然而,这个最早被人类所认识的相互作用,却又
期刊
通过位于智利的双子星南座望远镜,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一颗早已被预言的“伴星”,它同绕旋转的同伴已经在一场异常的超新星爆炸中消亡了。  著名的澳大利亚超新星猎手鲍勃·埃文斯在2001年11月最先发现了超新星SN2001设。SN2001ig最初显示出氢元素的光谱信号,这使得它被贴上了II型超新星的标签;但是氢元素后来消失了,这使它被重新归类为I型超新星。  不过,一颗超新星是如何改变自身类型的呢?
期刊
科学家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媒体通常期待听到重大的消息。例如:他们克隆出一头羊啦;他们在试管里发现核融合的方法啦;他们已经确定出人类基因图谱的序列啦;他们发现袜子在洗衣机里愈洗愈少的真正原因啦,等等。记者听不清,读者陷恐慌  但是当瑞典的国家食品管理局在2002年4月召开记者招待会时,记者听到的却完全不是这回事。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大家,在洋芋片、炸薯条和很多平常的食物里发现了丙烯酰胺。由于这
期刊
扑朔迷离的玛雅文化    毫无疑问,古玛雅文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的印第安诸多文化中独占鳌头。所有古代伟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都发生在江河流域,这些地方得天独厚,每年的河水泛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唯有玛雅文明仿佛与自己过不去,它永久性躲藏于难以接近的热带丛林里——如今这里是南墨西哥和北危地马拉所在地。令人感叹的是,古玛雅人在这些地
期刊
探险家米切尔·海吉斯在中美洲的鲁班埃顿古城发现了一个水晶头颅,这个水晶头颅相当精致洁净,长约18厘米,宽高各约13厘米,重约5千克。在形状与构造上,几乎完全等同于人的头颅。让人奇怪的是,尽管头颅本身没有什么色泽,但是它能放射出一种明亮无色的光,仿佛夜晚明月的光环一样。如果把它放在房间里,将会有某种声音不时地从屋子的四周发出来。那声音不像是乐器发出的声音,而更像是从人的嗓子里发出的柔和的歌唱声,在它
期刊
问题的提出    如今“温室效应”作为一个流行词语,几乎人人皆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稿和讲演活动中。人们慷慨陈词,各抒己见,甚至到了谈“温”色变的地步。其实,“温室效应学说”并非近年才盛行,早在1896年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勒尼斯就已率先提出。20世纪50年代又有人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1倍,则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增高2℃~4℃。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其结
期刊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小城被李·哈威·奥斯瓦尔德刺杀。谋杀被称为“世纪谋杀”。究其起因,众说纷纭。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肯尼迪之死与C1A和UFO有关。那么UFO是导致总统被刺杀的主要因素之一吗?CIA掌门人杜勒斯和安格列顿与谋杀有关吗?肯尼迪与CIA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冷战期间,苏美展开了激烈的谍报战。除了担心原子弹秘密被窃外,CIA最重要的秘密就是关于新武器发展和新一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