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不能这样看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_h0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媒体通常期待听到重大的消息。例如:他们克隆出一头羊啦;他们在试管里发现核融合的方法啦;他们已经确定出人类基因图谱的序列啦;他们发现袜子在洗衣机里愈洗愈少的真正原因啦,等等。记者听不清,读者陷恐慌
  但是当瑞典的国家食品管理局在2002年4月召开记者招待会时,记者听到的却完全不是这回事。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大家,在洋芋片、炸薯条和很多平常的食物里发现了丙烯酰胺。由于这玩意儿不常听到,记者在会后纷纷交头接耳:“丙烯啥?它是什么玩意儿?”这名字太拗口了,于是记者很快就让它变成一个很通俗、但带有强烈负面印象的名词。
  记者为读者解释说,丙烯酰胺是已知的动物致癌物,而它居然出现在一般的食物里,这可能是每年几千例癌症产生的原因。现在,它变成许多媒体的焦点。其实,丙烯酰胺本来就少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例如饮水中就有它的踪迹,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制定丙烯酰胺在饮水里的含量标准。但是现在,它在洋芋片、炸薯条和一些烘培食物里的含量,居然是水中标准的数百倍,这怎么得了?
  饮用水中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呢?因为在水处理的过程中,常用聚丙烯酰胺来捕捉并凝聚水中悬浮的杂质。聚丙烯酰胺是无害的,但它含有微量的原始材料,也就是丙烯酰胺。当然,用大量的丙烯酰胺喂小白鼠,会让这可怜的小动物产生很多不同形式的肿瘤,不过卫生专家也都同意,由于丙烯酰胺在水中的最大许可浓度是5×10-10,因此每天由饮水里吃进一二微克。是根本产生不了什么效应的。换句话说,利用聚丙烯酰胺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益处,远超过它可能引起的风险。
  但是这些瑞典科学家所谈的,并不是水中5×10-10的浓度。他们发现在炸薯条里,丙烯酰胺的浓度是4×10-7,而洋芋片里的含量更是高达1.2×10-6。科学家认为,这种浓度已经可能使人产生肿瘤了。丙烯酰胺的故事立刻成为媒体头条,在超级市场的走道及食品制造厂的会议室里引起恐慌。它会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遭遗忘的虚惊故事,还是足以让大家改变饮食习惯的重要事件?在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食物里有丙烯酰胺的事件,到底是怎么暴露出来的。
  这一切开始于1997年,当时瑞典有一些母牛发生瘫痪。比加半岛地区的农夫发现,他们养的母牛站立时摇摇晃晃的;不久之后,渔民也发现养殖池里的鱼开始大量死亡。政府当局开始警觉;可能发生某种环境污染问题了。
  果然不出所料。当地附近建造了一条隧道,隧道壁发生严重的漏水问题,为了解决漏水的困扰,工程单位在缝隙里灌了1400吨的防水剂,而这些防水剂是用聚丙烯酰胺制作成的。科学家早就知道,高浓度的丙烯酰胺会影响神经系统,母牛瘫痪和鱼群死亡都是丙烯酰胺渗入地下水层所引起的。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受影响的不只是母牛和鱼群而已,隧道工人也受到了波及,有人觉得四肢末端知觉麻痹。正如大家所料,当地人吓坏了,家畜全被捕杀,乳品也都销毁了。为了担心丙烯酰胺的污染,甚至蔬菜也统统销毁。
  
  事情没有想象的单纯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童奎斯特教授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切入的。她受命调查隧道工人受丙烯酰胺污染的程度,因此搜集了工人的血液样品,分析其中该化学物质的含量。为了做比较,她也分析了一般瑞典人的血液样品。没想到做出来的结果,让她大吃一惊。
  隧道工人的血液样品里,果然含有很高的丙烯酰胺。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他人的血液也一样。这些人血液里的化学物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瑞典人饮水里的丙烯酰胺的浓度是正常的,因此来源就很可能是食物了。经过一番波折,童奎斯特发现洋芋片、炸薯条、面包、饼干和脆片里有丙烯酰胺。最后证明,富含淀粉的食物在高温的油里炸过后,就会产生丙烯酰胺。因此,令人害怕的景象开始形成:在一般食物里形成的这项致癌物质,会进入血液然后遍布全身。根据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的说法,他们有责任把这项风险昭告世人,于是就举办了这次记者招待会。
  但等一下,没有证据显示丙烯酰胺是人类的致癌物质。它是广为人知的神经毒素,制造这种化学药剂的工人,必定受高剂量的感染。我们曾对8000名以上的这类工人做过长期研究。并未发现它和癌症有什么关联性。还有一点是大家必须知道的,就是我们的食物里本来就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致癌物。例如:花生里有黄曲霉素,酒里有乙醇,雪莉酒里有氨甲酸乙酯,肉桂含苯乙烯,而牛肉浓汤里有杂环芳香胺。
  但我们吃的是食物,而不是单独分离出来的化学原料。何况食物里也含有很多不同的抗癌物,像西兰花、洋葱、大豆、亚麻种子及苹果都含有许多抗癌物质。因此,没有科学证据指出,食物里的丙烯酰胺是导致每年几千人患癌的原因。不过,建议人少吃洋芋片、薯条之类的油炸食物,倒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不过食品工业界可积极多了。针对这个丙烯酰胺事件,马上进行一连串研究,探究在烘焙过程中丙烯酰胺如何形成,该怎么降低它们的含量。不久,就发现丙烯酰胺分子主要是来自一种叫做天门冬酰胺的氨基酸。天门冬酰胺在富含葡萄糖的环境里加热时,会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后释放出丙烯酰胺。
  于是食品化学家开始工作,发现在较低温度下烘焙或油炸,丙烯酰胺的含量会明显降低。如果调整食物的烹调条件与制作顺序,含量能进一步降低。例如在烘焙姜汁饼干时,如果其中的膨胀剂以碳酸氢钠代替碳酸氢铵时,丙烯酰胺的含量能减少60%。在油炸之前,若把薯条在稀释的醋酸溶液里浸泡一下,也会大太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
  很多类似的措施已经正式实行。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的国家毒物学计划,召集相关专家开了一个研讨会,制定出食物里丙烯酰胺的安全标准:每人每天的摄取量。在1千克体重里低于0.43微克,就不会有问题。这个标准远低于使实验动物诱发癌症的量。会不会致癌。不能随便说说
  前几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和瑞典的卡罗琳斯卡研究院共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也令人安心不少。他们发现摄取丙烯酰胺与发生结肠癌、膀胱癌及肾脏癌之间,并无关联性。他们调查了987位癌症病人日常饮食里的丙烯酰胺摄取量,再和538位正常人的摄取量比较,看看能不能在癌症和这个化学物质之间找到关系。结果看不出有什么关系。
  癌症病人摄取的丙烯酰胺量,不会比健康人多。事实上,饮食中摄取较高丙烯酰胺的人,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反而较低,而不是较高。当然,我们也不准备宣称丙烯酰胺是抗癌物质。最可能的情况是,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同时也含有一些其他成分,例如纤维什么的,而这些成分有抗癌的效果。
  至于丙烯酰胺和乳癌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也有很多人研究。因为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使小白鼠得乳房肿瘤的风险增加。发表在2005年《美国医疗协会期刊》上的一篇瑞典研究报告显示,在追踪了超过43 000名平均年龄39岁的妇女7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丙烯酰胺和乳癌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根据在研究开始时对妇女的饮食所做的问卷调查,把对象依丙烯酰胺的摄取量分成五组。后来,其中约有700人诊断出得了乳癌,但并没有证据显示,丙烯酰胺摄取量的多寡与罹患乳癌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篇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的文章,这文章不像丙烯酰胺的故事那样引人瞩目。美国杜兰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超过9000位大约25岁的人,发现每天吃三份以上蔬菜、水果的人,比起吃得少的人,患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低了大约30%。他们并未召开记者招待会,但其实应该要召开才对。
其他文献
[2010年12月19日]    [地质]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滩,也是科学家发现的一处含锂最多的盐滩,它所包含的锂资源大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足够为48亿辆电动车制造电池。目前玻利维亚正在这里寻找电动车发展的未来。    [2010年12月20日]    [气候]在这张由美国摄影师肖恩·希维拍摄的获奖作品中,一个超级雷暴在蒙大拿州大草原上肆虐。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介绍,超级雷暴由中
期刊
1979年6月,意大利,威尼斯梅斯特。
期刊
“蛟龙”号深潜告捷    2010年8月26日,中国科技部和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而且创下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03分的纪录。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下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一种能在深海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设备,分民用和军用二类,
期刊
2009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也是他发表《物种起源》150周年,达尔文提出的演化论学说,对作为西方文化重心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思想上的挑战和启示,西方学术思想界视为历史大事,也就有许多的活动,来彰显达尔文提出演化论对人类的影响。  达尔文自幼就对知识坚持追求,也因生命里一个难得的机缘,参加了1831年的一次远航探险,“小猎犬”号的5年之旅成就了后来举世著名的达尔文演化思想。  达尔文虽是在大量
期刊
按进化论观点,如果人类由猿进化成人,其时至少要经历200万年~300万年。有学者认为,猿分野时代出现在250万年前。也有认为在600万年~500万年前。也就是说,猿们的生存时代及向人类进化的过渡时期,至少要经历数百万年。同时,也必然要遭遇数十次冰川与洪水的打击。  冰川时期,特别是冰峰期,中纬度地区大约在海拔2000米的高度,就非常寒冷,排斥生命,只有极少数的耐寒动植物可以生存,其他绝大多数生命都
期刊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的先祖是谁?先祖们早期的发祥地在哪里?从人类拥有记忆并懂得追溯自己的历史开始,这个难解之谜就一直困扰着人类自己。自尊心驱使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个人类最大的谜团。时至今日,尽管已有多种不同观点,但尚无一个有力的结论。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入,提供一个极有希望的研究方向,而这一方向极有可能成为打开人类早期情况的钥匙。    人类文化同宗共祖    近半
期刊
近几年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几乎都是涉及人类步入第三类文明的,如卖座的大片《星际迷航》等。人类迈入第三类文明,面临的二个最大的难题是,万有引力和超光速运动。前者涉及已困惑人类近5个世纪的万有引力的根源问题,后者涉及相对论的基础,这是当代物理学中最大的二个难题。  虽然当代物理学家们已几乎耗尽了所有的智力试图解开这二大谜团,但仍然一无所获,甚至可以悲观地说,对这二个问题的认识,当代物理学家与近一个世纪前爱
期刊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缓慢,至少经历了二三万年。从今天的人类存活于世的事实上可以断定,人类从诞生至今从未间断过繁衍存续。那么,人类的族群一定经历过其生存史上的每一天!如果向后追溯,我们能够发现史前很近的至更远的先祖遗留。但从目前世界范围看,我们只发现了能够与人类史前历史相衔接的近20000年内的遗留,较成系统的遗留还不到10000年。再往前溯,就只有零星的点状遗留。这是为什么?人类为何丢失了几乎百
期刊
万有引力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相互作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然而,这个最早被人类所认识的相互作用,却又
期刊
通过位于智利的双子星南座望远镜,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一颗早已被预言的“伴星”,它同绕旋转的同伴已经在一场异常的超新星爆炸中消亡了。  著名的澳大利亚超新星猎手鲍勃·埃文斯在2001年11月最先发现了超新星SN2001设。SN2001ig最初显示出氢元素的光谱信号,这使得它被贴上了II型超新星的标签;但是氢元素后来消失了,这使它被重新归类为I型超新星。  不过,一颗超新星是如何改变自身类型的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