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性疾病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有着必然紧密的关系,我旗四种地方性疾病均在这个条件下发生的。将对地方疾病的防治拓宽思路。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方性疾病;自然条件;防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2-02
一、自然地理概况:
我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北麓,在内蒙古地槽西缘,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最高度约1957米,最低的800米,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与赤峰市的巴林右、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旗相接,南与林西县、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邻锡林浩特市,北于东乌旗毗邻,辖区总面积约22960平方公里,主要地形大致分为山区、沙丘、丘陵、平原四种。有一条长约150公里宽的5—10公里横贯全旗的袋型沙袋,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淖尔布满、地下水位高,除一些季节性的河流、较大主直流有11条,总长约841公里,约两亿立方米水流量,大小淖尔多达120个左右。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寒冷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温差大为主要特点,极端最高温度38.6℃、极端最低温度38.4℃,年平均气温0.8℃,历年平均降雨量350mm,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经常呈现春旱,蒸发量一般在1570—2000mm以上,超至降雨量的3—4倍,而无霜期约100天左右,5月上旬、8月下旬下霜、4月中旬开始解冻、10中旬冻结。
本旗为纯牧业旗、牧业用地占全旗总面积的94.6%,可利用操场占总面积88%。
生物资源:野生种籽植物约632种,野生动物约95种以上。
地下矿藏有:褐煤、铁、铜、英石、铅、锌、钼。
有得天独厚的辽阔牧场,以及本地牧民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生活特点是造成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病分布情况及历史
我旗至今发现四种地方病,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而病原体、媒介和宿主三者在其种族延续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自然病源性疾病,如鼠疫、布鲁氏菌病。因外部环境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而导致的地方性疾病,如碘缺乏引起的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克汀病)饮用水中氟含量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
<一>、鼠疫
我旗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以布氏田鼠为主要宿主的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旗所在地东北部,即原松根山、白音郭勒二苏木。75、76两年相继检出22只疫鼠,判定为布氏田鼠鼠疫菌型。其主要是因锡林浩特市和东乌旗发生鼠间鼠疫后波及所致,75年至04年未有发生鼠间鼠疫,但以形成了疫源地,在05、06、07三个年间又相继发生鼠间鼠疫,判定为长爪沙土鼠鼠疫菌型,菌型的改变与自然条件改变而改变。疫源地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共发现啮齿动物12种,优势种为布氏田鼠,长爪沙土属,其次为达乌尔黄鼠、草原鼠兔。布氏田鼠分布的数量变化波动很大,数量低的年代呈岛状分布,高数量年代则呈弥漫型分布,条件适宜时扩散直到连成一片,几乎遍布该疫源地各个生境类型,疫源地主要宿主为布氏田鼠、长爪沙土鼠两种。布氏田鼠鼠疫流行为双高峰,明显高峰出现在4—5月份,不明显的后峰出现在9—10月份,布氏田鼠鼠疫流行的年际变化较大,总是伴随着布氏田鼠数量的上升和下降,而呈现流行与间?。
<二>、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历史久远,临床上称“波浪热”波状热。
我旗与全国同步,对布鲁氏杆菌病防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开展疫情普查、探索防治对策、措施、诊断和治疗方法,培训技术人员,只在有限局部地区开展布病的防治工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防治,总结防治经验,继续探索防治对策,确定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第三阶段,国家制定布病防治规划,确定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组织考核验收,198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防治工作进入分类指导阶段,确定畜向系取“因地制面”以免疫、检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间布病继续系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原则。由于多种原因,人畜间布病疫情出现了回升。
<三>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克订病、亚克订病和相应的智力及体格发育障碍,以及妇女缺碘造成胎儿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先天畸形、单纯聋哑与一系列疾病。
我旗碘缺乏病主要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由79年—84年,6年间经普查发现沿大兴安岭西北麓山脉走向的6个苏木、2个林场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病区总人口16855人,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率为53.46%,患病率为28.78%,均为重病区,经过多年的防治,以食盐加碘,家用水缸投放碘管、碘油肌注、口服碘油丸。1988年经自治区防治地甲病防控工作验收达标。
<四>地方性氟中毒
氧中毒在医学上一般分为急性氟中毒和慢性中毒,从环境卫生学角度讲,可分为原生环境(第一环境)引起的氟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述的地方性氟中毒和次生环境(第二环境)引起的氟中毒,即工业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严格来讲是一种生物地球疾病,在特定地址、水文、气候与自然因素作用下使饮水、食物、空气中氟含量升高造成人慢性蓄积性中毒,我旗的地方性氟中毒是饮水中氟含量较高而引起的氟班牙、氟骨症。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性氟中毒,80年代 自治区为我旗饮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阿尔山、白音胡硕二苏木牧户和11所小学)安装降氟罐、以及打深水井,以降低引用水氟含量,由于“降氟罐”在使用过程中有诸多问题,致使使用一段时间后自行停止。
三、防治效果及现状
<一>、鼠疫
自1975、76两年间我旗发生鼠向鼠疫,虽是锡林浩特市、东乌旗发生鼠疫后波及我旗,但已形成鼠疫疫源地,自1977—2004年28年间没有发现鼠间疫情,鼠疫疫情处在静息状态期,而2005、06、07三年均判定出鼠疫杆菌,疫情未波及人间。
<二>、布氏杆菌病
人畜间布病在我旗逐年均有发生,依据历年疫情统计,感染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掉。2、检疫、免疫措施放松或不到位。3、牲畜交易频繁。4、宣传不到位、自身防护差。
<三>、碘缺乏病
我旗1988年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控制标准后,防控工作主要在食盐加碘工作加强监测力度,随机抽样人群发病情况,巩固防治成果。
<四>、地方性氟中毒
由于饮水降氟存在着诸多困难,目前氟防治工作反停留在饮用水的氟含量氟病继调阶段。
四、防治对策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病防治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为目标,以落实政策综合措施为手段,以控制地方病危害为中心,以强化队伍建设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加强鼠疫、布病防治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方性疾病;自然条件;防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2-02
一、自然地理概况:
我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北麓,在内蒙古地槽西缘,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最高度约1957米,最低的800米,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与赤峰市的巴林右、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旗相接,南与林西县、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邻锡林浩特市,北于东乌旗毗邻,辖区总面积约22960平方公里,主要地形大致分为山区、沙丘、丘陵、平原四种。有一条长约150公里宽的5—10公里横贯全旗的袋型沙袋,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淖尔布满、地下水位高,除一些季节性的河流、较大主直流有11条,总长约841公里,约两亿立方米水流量,大小淖尔多达120个左右。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寒冷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温差大为主要特点,极端最高温度38.6℃、极端最低温度38.4℃,年平均气温0.8℃,历年平均降雨量350mm,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经常呈现春旱,蒸发量一般在1570—2000mm以上,超至降雨量的3—4倍,而无霜期约100天左右,5月上旬、8月下旬下霜、4月中旬开始解冻、10中旬冻结。
本旗为纯牧业旗、牧业用地占全旗总面积的94.6%,可利用操场占总面积88%。
生物资源:野生种籽植物约632种,野生动物约95种以上。
地下矿藏有:褐煤、铁、铜、英石、铅、锌、钼。
有得天独厚的辽阔牧场,以及本地牧民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生活特点是造成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病分布情况及历史
我旗至今发现四种地方病,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而病原体、媒介和宿主三者在其种族延续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自然病源性疾病,如鼠疫、布鲁氏菌病。因外部环境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而导致的地方性疾病,如碘缺乏引起的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克汀病)饮用水中氟含量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
<一>、鼠疫
我旗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以布氏田鼠为主要宿主的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旗所在地东北部,即原松根山、白音郭勒二苏木。75、76两年相继检出22只疫鼠,判定为布氏田鼠鼠疫菌型。其主要是因锡林浩特市和东乌旗发生鼠间鼠疫后波及所致,75年至04年未有发生鼠间鼠疫,但以形成了疫源地,在05、06、07三个年间又相继发生鼠间鼠疫,判定为长爪沙土鼠鼠疫菌型,菌型的改变与自然条件改变而改变。疫源地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共发现啮齿动物12种,优势种为布氏田鼠,长爪沙土属,其次为达乌尔黄鼠、草原鼠兔。布氏田鼠分布的数量变化波动很大,数量低的年代呈岛状分布,高数量年代则呈弥漫型分布,条件适宜时扩散直到连成一片,几乎遍布该疫源地各个生境类型,疫源地主要宿主为布氏田鼠、长爪沙土鼠两种。布氏田鼠鼠疫流行为双高峰,明显高峰出现在4—5月份,不明显的后峰出现在9—10月份,布氏田鼠鼠疫流行的年际变化较大,总是伴随着布氏田鼠数量的上升和下降,而呈现流行与间?。
<二>、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历史久远,临床上称“波浪热”波状热。
我旗与全国同步,对布鲁氏杆菌病防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开展疫情普查、探索防治对策、措施、诊断和治疗方法,培训技术人员,只在有限局部地区开展布病的防治工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防治,总结防治经验,继续探索防治对策,确定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第三阶段,国家制定布病防治规划,确定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组织考核验收,198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防治工作进入分类指导阶段,确定畜向系取“因地制面”以免疫、检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间布病继续系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原则。由于多种原因,人畜间布病疫情出现了回升。
<三>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克订病、亚克订病和相应的智力及体格发育障碍,以及妇女缺碘造成胎儿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先天畸形、单纯聋哑与一系列疾病。
我旗碘缺乏病主要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由79年—84年,6年间经普查发现沿大兴安岭西北麓山脉走向的6个苏木、2个林场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病区总人口16855人,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率为53.46%,患病率为28.78%,均为重病区,经过多年的防治,以食盐加碘,家用水缸投放碘管、碘油肌注、口服碘油丸。1988年经自治区防治地甲病防控工作验收达标。
<四>地方性氟中毒
氧中毒在医学上一般分为急性氟中毒和慢性中毒,从环境卫生学角度讲,可分为原生环境(第一环境)引起的氟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述的地方性氟中毒和次生环境(第二环境)引起的氟中毒,即工业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严格来讲是一种生物地球疾病,在特定地址、水文、气候与自然因素作用下使饮水、食物、空气中氟含量升高造成人慢性蓄积性中毒,我旗的地方性氟中毒是饮水中氟含量较高而引起的氟班牙、氟骨症。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性氟中毒,80年代 自治区为我旗饮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阿尔山、白音胡硕二苏木牧户和11所小学)安装降氟罐、以及打深水井,以降低引用水氟含量,由于“降氟罐”在使用过程中有诸多问题,致使使用一段时间后自行停止。
三、防治效果及现状
<一>、鼠疫
自1975、76两年间我旗发生鼠向鼠疫,虽是锡林浩特市、东乌旗发生鼠疫后波及我旗,但已形成鼠疫疫源地,自1977—2004年28年间没有发现鼠间疫情,鼠疫疫情处在静息状态期,而2005、06、07三年均判定出鼠疫杆菌,疫情未波及人间。
<二>、布氏杆菌病
人畜间布病在我旗逐年均有发生,依据历年疫情统计,感染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掉。2、检疫、免疫措施放松或不到位。3、牲畜交易频繁。4、宣传不到位、自身防护差。
<三>、碘缺乏病
我旗1988年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控制标准后,防控工作主要在食盐加碘工作加强监测力度,随机抽样人群发病情况,巩固防治成果。
<四>、地方性氟中毒
由于饮水降氟存在着诸多困难,目前氟防治工作反停留在饮用水的氟含量氟病继调阶段。
四、防治对策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病防治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为目标,以落实政策综合措施为手段,以控制地方病危害为中心,以强化队伍建设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加强鼠疫、布病防治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