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的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睡眠质量、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分别为9.03±0.36、36.53±1.02、40.87±1.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失眠心理行为制定阶段、个体化的心理行为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失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0-02
失眠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使人的睡眠质量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自身的脑、心和肺等器官的疾病出现较多,不但会出现长期失眠的状况,而且会导致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严重,因此增多感染的机会,提高罹患肿瘤的概率。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除了本身的疾病,其也会受到外界的环境而影响到睡眠,失眠则会增多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如高血压、心绞痛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2±3.8)岁。人选标准1、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2、患者为首次入院,睡眠质量在入院前都基本正常;3、无精神疾患。排除标准1、存在长期服用安眠药患者;2、在入院前存在严重的失眠情况;3、存在躯体的疾病或者器质性的疾病然而导致患者的睡眠障碍;4、有影响精神物质依赖或者酒精依赖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仅实施常规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环境维护和睡眠的宣教。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2.2.1评估阶段 对患者采取问卷的方式对其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深入了解。在无干扰安静的活动室或者病房,根据与患者的访谈,对患者的睡眠认和行为、内心感受等做进一步了解,为此作为依据建立心理行为的干预模式。
1.2.2.2 建立实行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知、信、行的理论,针对患者的失眠情况而建立心理行为干预模式。
1.2.2.3实施心理行为干预:①针对患者的睡眠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和认知。先让患者对睡眠机体的生理活动范畴做了解,由于植物神经控制,勿夸大睡眠对其机体影响。另外,睡眠和焦虑是相同的,两者会互相受影响和促进,其过程为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和结束。对失眠的现状要暂时接受,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注意力转移,使其失眠的焦虑感受得以减轻,有效增进睡眠。②根据患者的负性情绪,对其疏导,与患者取得合作和信任,实行疏导工作。在交流疏导前,要对患者的病历掌握了解,并利用本身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知识,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回答和分析,通过语言的传递,疏解、阻断患者的不良焦虑情绪和心理导致的恶性循环,并举治疗成功的案例,激发和暗示患者乐观和积极应付,使其增加信心。
③ 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指妨碍睡眠活动的行为,其针对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作进一步的指导。根据睡眠宣教内容,对患者不良睡眠行为的现存和潜在做评估,并根据健康的宣教对患者不良的睡眠行为纠正,同时与不良睡眠的认知结合,对患者所出现睡眠异常行为的原因做评估,并对其认知和纠正。④对患者失眠的紧张状态,采取生物反馈为主要行放松训练,选择安静的环境,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静卧,让患者随着训练的音乐放松练习。干预时间7天,每次20min,每天2次,早晚分别1次。早晨,患者在独立的房间开始放松训练,防止外界的环境会有所干扰,晚上,在患者临睡前,在病床实行放松训练,防止干扰睡眠的活动。
1.3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5.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睡眠质量、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分别为9.03±0.36、36.53±1.02、40.87±1.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况得分 [n,x±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睡眠质量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睡眠质量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对照组(n=40) 13.23±0.57 45.61±1.33 51.32±1.32 11.05±0.42 41.23±1.22 46.47±1.21
观察组(n=40) 13.21±0.52 45.03±1.15 50.67±1.43 9.03±0.36* 36.53±1.02* 40.87±1.06*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失眠的患病率也会逐渐增加。其冠心病患者由于自身的器官疾病出现,也会导致长期的失眠,引发心血管病的发生。通过改善病房环境和睡眠的宣教,是对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前提条件,其患者对睡眠有良好的认知可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并且在与患者交流给予疏导不良情绪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纠正不良的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充分调动支持系统[1],能有效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和治疗的信心。
综上,对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失眠心理行为制定阶段、个体化的心理行为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强珍,邹思纹,樊细风,等.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9,l 0(11):103—114.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失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0-02
失眠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使人的睡眠质量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自身的脑、心和肺等器官的疾病出现较多,不但会出现长期失眠的状况,而且会导致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严重,因此增多感染的机会,提高罹患肿瘤的概率。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除了本身的疾病,其也会受到外界的环境而影响到睡眠,失眠则会增多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如高血压、心绞痛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2±3.8)岁。人选标准1、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2、患者为首次入院,睡眠质量在入院前都基本正常;3、无精神疾患。排除标准1、存在长期服用安眠药患者;2、在入院前存在严重的失眠情况;3、存在躯体的疾病或者器质性的疾病然而导致患者的睡眠障碍;4、有影响精神物质依赖或者酒精依赖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仅实施常规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环境维护和睡眠的宣教。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2.2.1评估阶段 对患者采取问卷的方式对其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深入了解。在无干扰安静的活动室或者病房,根据与患者的访谈,对患者的睡眠认和行为、内心感受等做进一步了解,为此作为依据建立心理行为的干预模式。
1.2.2.2 建立实行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知、信、行的理论,针对患者的失眠情况而建立心理行为干预模式。
1.2.2.3实施心理行为干预:①针对患者的睡眠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和认知。先让患者对睡眠机体的生理活动范畴做了解,由于植物神经控制,勿夸大睡眠对其机体影响。另外,睡眠和焦虑是相同的,两者会互相受影响和促进,其过程为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和结束。对失眠的现状要暂时接受,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注意力转移,使其失眠的焦虑感受得以减轻,有效增进睡眠。②根据患者的负性情绪,对其疏导,与患者取得合作和信任,实行疏导工作。在交流疏导前,要对患者的病历掌握了解,并利用本身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知识,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回答和分析,通过语言的传递,疏解、阻断患者的不良焦虑情绪和心理导致的恶性循环,并举治疗成功的案例,激发和暗示患者乐观和积极应付,使其增加信心。
③ 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指妨碍睡眠活动的行为,其针对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作进一步的指导。根据睡眠宣教内容,对患者不良睡眠行为的现存和潜在做评估,并根据健康的宣教对患者不良的睡眠行为纠正,同时与不良睡眠的认知结合,对患者所出现睡眠异常行为的原因做评估,并对其认知和纠正。④对患者失眠的紧张状态,采取生物反馈为主要行放松训练,选择安静的环境,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静卧,让患者随着训练的音乐放松练习。干预时间7天,每次20min,每天2次,早晚分别1次。早晨,患者在独立的房间开始放松训练,防止外界的环境会有所干扰,晚上,在患者临睡前,在病床实行放松训练,防止干扰睡眠的活动。
1.3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5.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睡眠质量、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分别为9.03±0.36、36.53±1.02、40.87±1.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况得分 [n,x±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睡眠质量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睡眠质量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对照组(n=40) 13.23±0.57 45.61±1.33 51.32±1.32 11.05±0.42 41.23±1.22 46.47±1.21
观察组(n=40) 13.21±0.52 45.03±1.15 50.67±1.43 9.03±0.36* 36.53±1.02* 40.87±1.06*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失眠的患病率也会逐渐增加。其冠心病患者由于自身的器官疾病出现,也会导致长期的失眠,引发心血管病的发生。通过改善病房环境和睡眠的宣教,是对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前提条件,其患者对睡眠有良好的认知可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并且在与患者交流给予疏导不良情绪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纠正不良的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充分调动支持系统[1],能有效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和治疗的信心。
综上,对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失眠心理行为制定阶段、个体化的心理行为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强珍,邹思纹,樊细风,等.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9,l 0(11):1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