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是用砗磲粉画的吗?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tml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以文博领域为全新切口,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打造了一场集结中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宏“特展”,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获得掌声的同时,细节方面出现的不严谨引起了业界的担忧。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令故宫馆藏的宋画《千里江山图》一日而白。且不细究李晨身着不合史实的黄色团龙圆领龙袍出戏,抑或为了附会卷后题跋而将蔡京演绎为宋书法第一人。单论为抬高古画身价,将制作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白”的原料,特指为砗磲,也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初看这部打破沉闷说教又寓教于乐的节目时,也令我耳目一新,心潮澎湃。然而,当“上等宝石是用来画画的”台词火爆网络,旷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刷爆朋友圈,我不禁开始担忧节目中提到的砗磲。果然,各类关于砗磲选购的推文开始纷纷贴上“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的标签,如此一来,民间藏购砗磲制品之风恐怕将会再次被带火。
  白色颜料来源的真相
  “砗磲做颜料,没想到吧,在宋代砗磲的贵重可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将砗磲磨成粉末当做颜料,财大气粗大概也只有北宋这样的繁华王朝可以支撑了”。当看到网友这些评论时,我不免为之叹息。其实宋代并不盛行以砗磲制作颜料,就连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这些大量使用白色的御笔,亦无关于使用砗磲粉为颜料的记载。
  近代工笔花鸟大家于非闇先生,深谙宋人笔意技法。他在《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中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并指出在绘画中用蛤粉替代白垩,始自宋代流行。这蛤粉,用的并非砗磲,而是文蛤。
  而自节目播出以来,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认知上的误导:旷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上等国画颜料的“白”就来自砗磲粉,以砗磲做颜料方可保持千年不变黄。而我作为一名国画爱好者,知晓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和原料来源,今天也来谈谈白色。
  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主要来自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两大类,此外还有金银(泥金、泥银)。矿物质颜料包括赤、黄、青、绿、白、黑,可以统称为石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色被画家看作是与青绿一样的“重色”,它主要有三类:白垩、铅粉、蛤粉。
  白垩又称白土粉,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沉积。早在公元536年,白垩就被称作“画粉”。在古代,它曾广泛地作为刷墙涂料使用。此外,汉魏以来的大幅壁画,也都以白垩作为主要原料。如今我们看到的敦煌北魏壁画,人物皮肤的肉色就是用白垩粉加銀朱(硫化汞)、漳丹(四氧化三铅)调制而成。然而历经千年时光,颜料发生氧化反应,于是壁画中的人物也从小白人变成了小黑人,观之别有异域风韵。
  铅粉又称胡粉、官粉,其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在古代主要用于女子化妆增白,因形状似银锭,也叫做锭粉。然而使用铅粉作画,日久氧化还会变黑,在书画术语中叫做“返铅”。铅粉有毒且不提,好在一物降一物,在书画修复中有一门技巧就是用双氧水来清洗恢复铅白原色。但这种以化学反应为代价的还原,对文物而言终是个不可逆转的损伤。
  蛤粉又称珍珠粉,或许是因白垩和铅粉容易氧化,所以古人摸索出使用海中贝类文蛤的蛤壳制作颜料。挑选外壳坚厚的蛤壳,用微火煅烧,研磨至极细,就是蛤粉。因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强烈的氧化反应,使用后不会氧化变色,且较白垩和铅粉更为柔和,故而宋代绘画中盛行蛤粉作画。
  不过蛤粉也有一大特性,十分考验作画者水平。蛤粉遇水后会变为透明,且不易均匀涂抹。尤其在创作工笔重彩中,不仅兑胶调制手法繁琐,在多层渲染时也极其痛苦,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掌握,但这并不妨碍蛤粉成为最佳的传统白色颜料。宋画的折枝花鸟、人物、山水中的白色能经得起千年时光而光亮依旧,其中就有蛤粉“不变色兼有光彩”之功。如今因化学工艺纯熟,传统蛤粉制作繁琐,故现在管状颜料中多使用锌白、钛白来代替蛤白。
  砗磲的前世与今生
  说完颜料,我们来看看砗磲为何物。
  “砗磲”是对双壳纲、砗磲科2属9种贝类的统称,它们多数生活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之中。因其外壳表面凹凸的沟槽类似古代车轮留下的车辙,故在汉代被称作“车渠”。后因其外壳坚如磐石,又改为“砗磲”。《国家宝藏》首期节目中用于展示的,就是大砗磲的外壳。
  大砗磲(Tridacna gigas)是砗磲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称库氏砗磲、巨蚌。区分它很容易,它的外壳有个显著特征:生有五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在台湾地区也被形象地称作“五爪贝”。大砗磲生长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它的寿命可达百年,最重可超过200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在幼体时,大砗磲靠壳顶前方强韧有力的丝足固定自己,等到成年后丝足孔闭合了便不再搬家,安安静静地嵌入珊瑚礁石或海底缝隙之中做个美丽的“宅贝”。
  这种美丽的贝类其实十分和气,它在摄食时仅通过壳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就连在防御时也要先排出海水再迟缓地闭上双壳。此外,成年的大砗磲还与一种微小的海藻虫黄藻互惠共存。虫黄藻是海藻的一种,它需要恒定供应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大砗磲可以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和居所,还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和氨氮化合物,供虫黄藻进行生长繁殖;虫黄藻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类化合物来回馈大砗磲。它能成为“海中贝王”,便是得益于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何辜怀璧:砗磲的灾难
  然而再坚硬的外壳也无法抵挡人类的欲望,因为砗磲纯白洁净的外壳,美味可口的贝肉,致使小型砗磲被人们当作食用贝类,而大型砗磲被捕捞宰杀,闭壳肌被制成名贵海味,外壳成了高档的装饰品。由于砗磲壳自我国古代便被视为宝物,被一些佛教经典奉为“佛家七宝”之一,常被制成佛珠手串;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也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
  此外,砗磲还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甚至用于传统中医药使用。这都导致了我国对砗磲及其工艺品的旺盛需求。受到暴利驱使,一些渔民还在南海海域大肆捕捞大砗磲。粗暴的螺旋桨吹沙,疯狂地翻挖珊瑚礁,这种长期的灭绝性釆挖,已令南海的大砗磲所剩无几,许多曾经生机盎然的珊瑚礁也被摧残成海底的白色沙漠。
  如今,尽管砗磲科全部种属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级别,尽管砗磲科的全部种属都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之中,尽管库氏砗磲贝在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被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来自所谓的文化传承的庇护,砗磲的贸易依旧火热且疯狂。
  出于中国传统绘画颜料制作的角度而言,砗磲并不适合变成绘画颜料。传统颜料的制作并非就要抛简就繁,也并非要违规使用珍稀濒危动物,若能延续古人以取材简易的文蛤制白的传统,岂不是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而言,古画的珍贵在于唯一,如今临仿业已式微,复制古画也并非要追求丝绢颜料的上等和极致,过度执着于物,反而失了匠心。再说砗磲粉,它与多数贝类相同,煅烧成灰都一样,无非就是氧化钙,至于哪种灰价廉物美,不用问都知道。再退一步说,即使选用年代久远的砗磲残壳正品,那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地质压力,万一玉化了,反而连碳酸钙都提取不成。故而宋画本重蛤粉,今人又缘何好砗磲呢?
  砗磲何辜,怀璧其罪。有心无心的喜好,都只会加速它的灭亡。唯愿它不会成为下一个犀角和象牙。
其他文献
在场发射器件中,比如场发射显示器件,阴极的跌落是一个影响器件寿命的关键因素,而阴极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离子轰击可能导致阴极的跌落。 本文研究了离子轰击对纳米氧化锌阴极
会议
石墨烯(graphene)作为碳家族中又一种新的材料,它是由单层六角元胞(等角六边形)碳原子组成。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半金属/半导体材料,具有比硅高很多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它适用于
会议
本文采用等离子体刻蚀的方法在氮化铝薄膜上制备了氮化铝纳米锥阵列,形成的氮化铝锥具有高长径比和分布均匀的特点,并能通过改变刻蚀参数对氮化铝锥的彤貌和密度进行控制。场发
会议
本文报道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些特殊结构的真空微电子平板光电子器件中,构筑与设计透明导电氧化物电极的方法。主要围绕—种采用透明导电钢锡氧化物TCO-ITO阳极的全玻璃
本文利用石英管型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在Si衬底上沉积了纳米片状碳膜,利用电子束蒸镀方法在碳膜表面沉积了一层2nm厚的Ti膜。在高真空系统中测量了纳米片状碳膜覆盖Ti
会议
本文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利用四针纳米氧化锌制备平面栅极结构的场致发射阴极。通过阴极表面涂覆的二次电子发射材料,进一步增强阴极的电子发射能力。将阴极与阳极板相组装,进行
会议
江西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全省土地面积约60%。为了解决林业生产和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农发行江西省分行于今年开展了森林资源抵押担保贷款,已发放森林资源抵
本文介绍了场致发射显示器的充氮封接工艺。该工艺主要特点是在预烧结过程中通入压缩空气使荧光粉和低熔点玻璃中的有机物充分去除,在封接过程中充入氮气保护阴极材料和电极不
本文针对碳纳米管(CNT)场发射阴极薄膜中CNT个体差异对发光均匀性的影响,在CNT外侧及其表面进行ZnO量子点嵌入,实现多点发射以覆盖单个发射点产生的缺陷,从而整体改善阴极薄膜的
会议
在滨城大连的煤炭流通领域,狄向敏这个名字为很多人所熟知。而在他的家乡庄河市大营镇四家村,村民们对这个早年外出打拼的老乡则是眼含敬意,心怀感激……曾成功创办了大连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