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上获得成长。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案例中发现,如何凝练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得非常全面,对教材非常了解,而且还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信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核心问题”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相当于课堂的“心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用核心问题引领数学课堂,能够让小学生快速、准确地抓住课堂上的关键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分析能够在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数学课堂的核心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论述其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问题存在的不足
1.教师注重提问,忽略学生思考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生回答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如果提问的次数过多,那么就会让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并不好,也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而在这些问题中如果存在太多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便能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上的懈怠。
2.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律
有的时候,教师在进行提问时经常比较随意,并没有注重前后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分别是:“时针转一圈分针转多少呢?你们在生活中观察过钟表吗?钟表一共有几个指针呢?”,这样的提问顺序就会让学生不知道教师的意图,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所以教师提问时,可以这样问:“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看我手上的钟表,你们能发现什么呢?”“你们知道钟表上的长针、短针分别叫什么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认识钟表,了解时针、分针的特点。
3.问题只停留在内容表面
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时,往往只注重教學的结果,寄希望于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是教师对于相关知识却并不重视,而这些知识很可能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应该将问题设计得更加深入。
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左手拿12根粉笔,右手拿4根粉笔,然后向学生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粉笔,怎样列式来表示?”学生的列式方式可能会有12 4或者4 12的形式,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式子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自己用卡片摆一摆。学生在摆卡片时可能会先摆10张,再摆2张,最后摆4张;也有同学会先摆4张,再摆2张,然后摆10张。让学生自己通过摆放卡片可以计算出最后结果,并了解“12 4”和“4 12”其实是一样的。这比教师提问:“你们能算出我手中粉笔的总数量吗?”要有意义得多。
二、核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入手引入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中存在很多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核心内容、确定核心问题时,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更加熟悉。比如,在学习“千克、克、吨”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1千克、1克”的观念,并且知道三个质量单位之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定义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进行调查,然后在课上进行提问:“生活中重量为1克的东西都有哪些?”“你们在感受重量为1克和1千克的东西时,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2.利用辅助问题学习核心问题
教师在进行核心问题的提问时,肯定需要其他一些问题作为铺垫,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入核心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课堂的核心知识。
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能够判断大月、小月以及熟记各月份的天数。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因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能直接提问“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利用一些其他问题作为辅助来引出上述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可以引入年、月、日的教学,然后在课前让学生人手一份日历,制作一份表格,表格中记录过去两年内每个月份的天数。最后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那么教师可以问“是不是每年的这几个月份都分别是31天和30天呢?”随后再告诉学生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些辅助问题的回答中渐渐掌握核心内容。
将“核心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现在很多教师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提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不断地得到开发。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够把握住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甚至有的问题和课本知识并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问题进行铺垫,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运芝.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06-107.
[2]吕伟琴.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0-111.
[3]唐永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4):73-78.
[4]廖小花.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47-148.
[5]徐进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9):138-139.
注:本文是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8]GHB0607:核心问题引领下的问题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相当于课堂的“心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用核心问题引领数学课堂,能够让小学生快速、准确地抓住课堂上的关键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分析能够在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数学课堂的核心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论述其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问题存在的不足
1.教师注重提问,忽略学生思考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生回答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如果提问的次数过多,那么就会让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并不好,也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而在这些问题中如果存在太多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便能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上的懈怠。
2.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律
有的时候,教师在进行提问时经常比较随意,并没有注重前后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分别是:“时针转一圈分针转多少呢?你们在生活中观察过钟表吗?钟表一共有几个指针呢?”,这样的提问顺序就会让学生不知道教师的意图,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所以教师提问时,可以这样问:“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看我手上的钟表,你们能发现什么呢?”“你们知道钟表上的长针、短针分别叫什么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认识钟表,了解时针、分针的特点。
3.问题只停留在内容表面
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时,往往只注重教學的结果,寄希望于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是教师对于相关知识却并不重视,而这些知识很可能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应该将问题设计得更加深入。
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左手拿12根粉笔,右手拿4根粉笔,然后向学生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粉笔,怎样列式来表示?”学生的列式方式可能会有12 4或者4 12的形式,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式子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自己用卡片摆一摆。学生在摆卡片时可能会先摆10张,再摆2张,最后摆4张;也有同学会先摆4张,再摆2张,然后摆10张。让学生自己通过摆放卡片可以计算出最后结果,并了解“12 4”和“4 12”其实是一样的。这比教师提问:“你们能算出我手中粉笔的总数量吗?”要有意义得多。
二、核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入手引入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中存在很多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核心内容、确定核心问题时,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更加熟悉。比如,在学习“千克、克、吨”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1千克、1克”的观念,并且知道三个质量单位之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定义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进行调查,然后在课上进行提问:“生活中重量为1克的东西都有哪些?”“你们在感受重量为1克和1千克的东西时,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2.利用辅助问题学习核心问题
教师在进行核心问题的提问时,肯定需要其他一些问题作为铺垫,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入核心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课堂的核心知识。
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能够判断大月、小月以及熟记各月份的天数。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因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能直接提问“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利用一些其他问题作为辅助来引出上述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可以引入年、月、日的教学,然后在课前让学生人手一份日历,制作一份表格,表格中记录过去两年内每个月份的天数。最后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那么教师可以问“是不是每年的这几个月份都分别是31天和30天呢?”随后再告诉学生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些辅助问题的回答中渐渐掌握核心内容。
将“核心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现在很多教师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提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不断地得到开发。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够把握住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甚至有的问题和课本知识并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问题进行铺垫,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运芝.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06-107.
[2]吕伟琴.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0-111.
[3]唐永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4):73-78.
[4]廖小花.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47-148.
[5]徐进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9):138-139.
注:本文是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8]GHB0607:核心问题引领下的问题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