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医院医疗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总额也呈现出跳台阶式的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越来越重视,监管更加严格。医院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管理要求,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往往墨守陈规,不良做法延续使用。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信息化更新缓慢,达不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医院重财轻物的思想比较严重,对货币资金的使用审批严格,监督制度完善,而对固定资产使用审批控制相对简单,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疏于监督和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科室之间缺乏沟通,只注重自身利益,不从医院整体发展考虑,无法使固定资产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更好为医疗公共事业服务,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一、固定资产管理对医院发展起到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
随着医疗事业不断改革,公立医院也将逐步市场化,与私立医院展开竞争,有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对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的基础,进行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医疗收入,减轻财政资金压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更好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公立医院的房屋及土地、基础设施,大型医疗设备、后勤保障设备等固定资产绝大多数都是由财政补助购买,均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以防由于管理松懈,导致某些人员以公谋私,利用国有资产为自己提供便利等违法行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3.更好地掌握医院财务状况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账实相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更加清晰透明,通过项目成本数据可以掌握医院每一项固定资产的成本收益,尤其是对大型医疗设备定期进行专项分析,出具准确的财务数据,为今后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出发,按照流程和节点,详细梳理、仔细找寻,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1.政策更新不及时,执行不到位
目前,医院人员往往忽视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政策;对文件政策更新不及时,掌握不牢,导致工作时出现盲点,长期沿用旧政策工作,无法落实主管部门下达的新文件,执行不到位,往往事倍功半。例如,两年前某家医院报废百万以上固定资产,按照对旧政策的理解,市财政局要求双数月上报审批报废计划,因医院科室单数月提交报废申请,财务处需要等到次月才上报市财政进行审批。但双数月报废规定早已取消,大额资产报废可以随时上报市财政报批。由于工作人员对新政策更新不及时,导致报废时间延迟,也影响固定资产报废后续一系列事项的安排和处置。
2.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机制
目前,许多医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管理要求,新的情况在原有制度中没有及时补充;大部分医院的医疗科室以及行政后勤科室,对固定资产都存有“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偏见,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各种疏漏。
医院没有建立起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章制度,责任不明,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一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卡片台账,事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二是对固定资产购入、使用、报废等缺少必要的流程和规范,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认定不清;三是大型设备较多,没有建立维修保养管理制度,设备出现问题,不查明原因,随意提出维修申请,没有约束机制,导致维修成本过高;四是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科室积压大量报废的资产不予上报,同时每年购入新的设备,导致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率降低,占用医院房屋放置待报废资产,浪费医院的房屋资源。
3.管理意识薄弱,管控过程流于形式
医院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职工管理意识薄弱,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将制度管控流于形式,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不仅起不到任何的效果,还会助长管理恶习,形成一种看似都在管、实则没人管的现象。
医院的固定资产基本都是通过年初预算,年中财政批复,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近年来,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各个医疗科室预算宽裕,申请批复手续简单,设备获得相对容易,從思想上不爱惜设备,管理意识不强,甚至为了获得新设备,故意对旧设备不保养、不维修、加快毁损速度,急于申请预算购入新设备,没有专门的监督审核程序。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又哪里会有管理这一概念呢?这种现象会严重阻碍医院的发展,浪费国家财政资源。
4.信息系统落后,不能胜任全生命周期管控需求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已全部使用软件管理,利用系统提取折旧,出具简单的固定资产报表。这仅是对固定资产卡片的简单记录,还无法实现从固定资产立项、批复、购入、领用、维修、调拨、报废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控,不能利用系统定期清理、盘查、筛选无效固定资产,导致冗余固定资产占资产库比例过高,影响系统运行速度,降低固定资产库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效能的发挥。
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部分医院现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版本较老,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内外部管理需求;二是系统更新维护周期较长,仅有固定资产入库、科室领用等简单的管理功能,未能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功能,系统的落后,使大量失效设备留存于固定资产库中。
5.内控缺失,尚未建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医院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造成内控形同虚设,“三重一大”贯彻不到位。固定资产购置把关不严,监督机制缺乏,可行性报告实践性不强,造成资源浪费,设备闲置率高。验收环节不谨慎,收到货物与合同有差异,验收时未能及时发现,导致事后退货,延误使用时间。固定资产职责不清,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可能导致使用、保管不当,造成资产丢失或非正常损失,无法追责。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使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制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某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流于形式,使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发挥。
6.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制约效能发挥
医院资源统筹规划不细,控制不紧,考核不严,导致医院房屋建筑物及设备配置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制约固定资产效能发挥。
房屋及建筑物方面,往往根据其科室上报的用房申请分配医疗及办公用房,并没有从人员数量、工作性质等方面综合考虑,更没有评估分配是否合理,导致医院的房屋分配极其不均,而真正有需求的科室由于房屋不充足,业务量虽不断增长,但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充,严重限制其今后的发展,对医院来说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设备方面,科室申请设备预算时,不根据实际业务量出发,不考虑人员配备,以“只求最好”为原则购置设备,操作人员技术不娴熟,导致购入设备使用次数极低,几乎属于闲置状态,占用了大量预算资金,无法发挥其自身价值。而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预算被挤压无法正常购买,常年处于饱和状态下工作,无法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无形中增加患者治疗的排队时间,而且加快毁损速度,提高了维修成本。因此医院固定资产配置不平衡,会影响日常经营效益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1.实时更新政策变化
实时更新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政策变化,把握政策走向,深入了解变化的意图及作用,坚决贯彻执行。指定一名政策专管员,定期下载更新,并组织职工培训,使每位职工对新政策吃透,可以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对政策的把握,可以大大提升高工作效率,紧跟行业步伐。
2.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执行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展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强大保障。目前医院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或上级单位下发的相应文件规定,但有些制度文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管理要求,应当对重点环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和档案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记录清晰,职责明确,档案资料保存完整,以便查阅。其次,制定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对于设备购买日期,保修年限,保养周期等应当有专人负责监督检查,科学的保养,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最后,完善报废制度,严格遵守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大型设备报废必须出具无法使用报告,经办公会核实予以批准,报废材料上交主管机关审核批准,残值收入上缴国库。医院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清理,加快新旧设备的更替速度,使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为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
3.强意识,重过程,统一思想和行动
培根曾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管理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才能为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打下良好的开端。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是关键,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医院每位员工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来。首先,财务人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对财政及主管部门颁布或下发的固定资产管控文件、政策和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使领导能掌握资产管控的一手信息。其次,可以在固定资产清理、盘存的时,邀请相关领导到实地查看,有切身感受,也将引起领导的重点关注。
医院可以组建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以院领导为委员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委员,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报废等环节分析和讨论,找出风险点,结果与绩效、晋升、评优等挂钩,间接增强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控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为大力推进医疗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提升信息化水平,突出全周期管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期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没有强大的信息化系统是无从谈起的。
在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输入到系统中,会自动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自己设定,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使用部门等内容。条形码从购入、使用、维修、出借、报废等全周期进行实时跟踪,每条记录都能够在信息系统中显示,便于对每项资产进行管控。利用信息系统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如核磁、CT机、直线加速器等单价在千万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如亏损严重,进行深入调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通过信息体系化建设,将医院固定资产进行立体式管理,同时突出重点,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并针对不同结果,提出差异化解决措施,为医院制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5.建内控,筑基础,增强监管能力
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有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医院领导挂帅、内控部牵头,财务、审计、采购、医工、总务等重要科室为内控工作组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实施监督等工作。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属于“三重一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医院应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医院固定资产的购买、验收、领用、处置要分开,明确岗位责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对价值较高的设备医院应指定专人保管、使用,严格限制接触条件和审批程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切实担负起管理责任,加强对资产使用人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以防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内控管理职责清晰、权限分明、层次递近、防范到位。
6.优化配置,降低损耗,提高效率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将其科学、合理分配到各使用科室,实施定人、定物、定责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医疗收入;另一方面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管理固定资产,一是要摸家底,厘清、审核现有固定资产,统筹规划,以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房屋建筑物方面,应从人员、科室性质、效益、成本等方面综合评估,确定科室最佳使用面积,杜绝先占先得,不从实際出发的现象。二是要最大化,医院应从患者就医方便出发,科学分配各科室用房,使房屋利用率最大化。三是要防盲目。设备购置方面,要考虑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分析成本效益,防止无计划、超预算购入,导致设备闲置。四是要用考核。以绩效考核办法为抓手,降低固定资产闲置率,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室成本中,直接与科室绩效奖金挂钩,能起到切实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科室编制预算时,对设备的购入会更加慎重。五是要会共享。各科室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相互协调、配合,共享互补设备资源,为患者治疗,而不将设备限于某一科室单独使用,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四、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全体人员参与,共同努力,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有助于医院经营发展,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把握当下政策,建立完善制度,加强内控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和特点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市场化不断推进,竞争愈发激烈,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对医院的运营至关重要,是医院正常运行的保障,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楠楠.浅谈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知识经济, 2016(14):89-90.
[2]董楠楠.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分析探讨[J].纳税,2017(05):79.
[3]王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9):145-146.
[4]彭霞.浅议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01):17-18.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一、固定资产管理对医院发展起到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
随着医疗事业不断改革,公立医院也将逐步市场化,与私立医院展开竞争,有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对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的基础,进行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医疗收入,减轻财政资金压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更好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公立医院的房屋及土地、基础设施,大型医疗设备、后勤保障设备等固定资产绝大多数都是由财政补助购买,均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以防由于管理松懈,导致某些人员以公谋私,利用国有资产为自己提供便利等违法行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3.更好地掌握医院财务状况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账实相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更加清晰透明,通过项目成本数据可以掌握医院每一项固定资产的成本收益,尤其是对大型医疗设备定期进行专项分析,出具准确的财务数据,为今后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出发,按照流程和节点,详细梳理、仔细找寻,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1.政策更新不及时,执行不到位
目前,医院人员往往忽视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政策;对文件政策更新不及时,掌握不牢,导致工作时出现盲点,长期沿用旧政策工作,无法落实主管部门下达的新文件,执行不到位,往往事倍功半。例如,两年前某家医院报废百万以上固定资产,按照对旧政策的理解,市财政局要求双数月上报审批报废计划,因医院科室单数月提交报废申请,财务处需要等到次月才上报市财政进行审批。但双数月报废规定早已取消,大额资产报废可以随时上报市财政报批。由于工作人员对新政策更新不及时,导致报废时间延迟,也影响固定资产报废后续一系列事项的安排和处置。
2.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机制
目前,许多医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管理要求,新的情况在原有制度中没有及时补充;大部分医院的医疗科室以及行政后勤科室,对固定资产都存有“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偏见,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各种疏漏。
医院没有建立起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章制度,责任不明,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一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卡片台账,事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二是对固定资产购入、使用、报废等缺少必要的流程和规范,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认定不清;三是大型设备较多,没有建立维修保养管理制度,设备出现问题,不查明原因,随意提出维修申请,没有约束机制,导致维修成本过高;四是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科室积压大量报废的资产不予上报,同时每年购入新的设备,导致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率降低,占用医院房屋放置待报废资产,浪费医院的房屋资源。
3.管理意识薄弱,管控过程流于形式
医院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职工管理意识薄弱,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将制度管控流于形式,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不仅起不到任何的效果,还会助长管理恶习,形成一种看似都在管、实则没人管的现象。
医院的固定资产基本都是通过年初预算,年中财政批复,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近年来,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各个医疗科室预算宽裕,申请批复手续简单,设备获得相对容易,從思想上不爱惜设备,管理意识不强,甚至为了获得新设备,故意对旧设备不保养、不维修、加快毁损速度,急于申请预算购入新设备,没有专门的监督审核程序。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又哪里会有管理这一概念呢?这种现象会严重阻碍医院的发展,浪费国家财政资源。
4.信息系统落后,不能胜任全生命周期管控需求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已全部使用软件管理,利用系统提取折旧,出具简单的固定资产报表。这仅是对固定资产卡片的简单记录,还无法实现从固定资产立项、批复、购入、领用、维修、调拨、报废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控,不能利用系统定期清理、盘查、筛选无效固定资产,导致冗余固定资产占资产库比例过高,影响系统运行速度,降低固定资产库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效能的发挥。
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部分医院现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版本较老,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内外部管理需求;二是系统更新维护周期较长,仅有固定资产入库、科室领用等简单的管理功能,未能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功能,系统的落后,使大量失效设备留存于固定资产库中。
5.内控缺失,尚未建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医院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造成内控形同虚设,“三重一大”贯彻不到位。固定资产购置把关不严,监督机制缺乏,可行性报告实践性不强,造成资源浪费,设备闲置率高。验收环节不谨慎,收到货物与合同有差异,验收时未能及时发现,导致事后退货,延误使用时间。固定资产职责不清,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可能导致使用、保管不当,造成资产丢失或非正常损失,无法追责。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使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制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某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流于形式,使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发挥。
6.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制约效能发挥
医院资源统筹规划不细,控制不紧,考核不严,导致医院房屋建筑物及设备配置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制约固定资产效能发挥。
房屋及建筑物方面,往往根据其科室上报的用房申请分配医疗及办公用房,并没有从人员数量、工作性质等方面综合考虑,更没有评估分配是否合理,导致医院的房屋分配极其不均,而真正有需求的科室由于房屋不充足,业务量虽不断增长,但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充,严重限制其今后的发展,对医院来说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设备方面,科室申请设备预算时,不根据实际业务量出发,不考虑人员配备,以“只求最好”为原则购置设备,操作人员技术不娴熟,导致购入设备使用次数极低,几乎属于闲置状态,占用了大量预算资金,无法发挥其自身价值。而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预算被挤压无法正常购买,常年处于饱和状态下工作,无法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无形中增加患者治疗的排队时间,而且加快毁损速度,提高了维修成本。因此医院固定资产配置不平衡,会影响日常经营效益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1.实时更新政策变化
实时更新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政策变化,把握政策走向,深入了解变化的意图及作用,坚决贯彻执行。指定一名政策专管员,定期下载更新,并组织职工培训,使每位职工对新政策吃透,可以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对政策的把握,可以大大提升高工作效率,紧跟行业步伐。
2.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执行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展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强大保障。目前医院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或上级单位下发的相应文件规定,但有些制度文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管理要求,应当对重点环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和档案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记录清晰,职责明确,档案资料保存完整,以便查阅。其次,制定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对于设备购买日期,保修年限,保养周期等应当有专人负责监督检查,科学的保养,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最后,完善报废制度,严格遵守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大型设备报废必须出具无法使用报告,经办公会核实予以批准,报废材料上交主管机关审核批准,残值收入上缴国库。医院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清理,加快新旧设备的更替速度,使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为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
3.强意识,重过程,统一思想和行动
培根曾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管理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才能为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打下良好的开端。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是关键,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医院每位员工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来。首先,财务人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对财政及主管部门颁布或下发的固定资产管控文件、政策和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使领导能掌握资产管控的一手信息。其次,可以在固定资产清理、盘存的时,邀请相关领导到实地查看,有切身感受,也将引起领导的重点关注。
医院可以组建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以院领导为委员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委员,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报废等环节分析和讨论,找出风险点,结果与绩效、晋升、评优等挂钩,间接增强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控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为大力推进医疗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提升信息化水平,突出全周期管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期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没有强大的信息化系统是无从谈起的。
在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输入到系统中,会自动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自己设定,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使用部门等内容。条形码从购入、使用、维修、出借、报废等全周期进行实时跟踪,每条记录都能够在信息系统中显示,便于对每项资产进行管控。利用信息系统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如核磁、CT机、直线加速器等单价在千万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如亏损严重,进行深入调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通过信息体系化建设,将医院固定资产进行立体式管理,同时突出重点,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并针对不同结果,提出差异化解决措施,为医院制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5.建内控,筑基础,增强监管能力
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有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医院领导挂帅、内控部牵头,财务、审计、采购、医工、总务等重要科室为内控工作组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实施监督等工作。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属于“三重一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医院应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医院固定资产的购买、验收、领用、处置要分开,明确岗位责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对价值较高的设备医院应指定专人保管、使用,严格限制接触条件和审批程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切实担负起管理责任,加强对资产使用人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以防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内控管理职责清晰、权限分明、层次递近、防范到位。
6.优化配置,降低损耗,提高效率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将其科学、合理分配到各使用科室,实施定人、定物、定责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医疗收入;另一方面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管理固定资产,一是要摸家底,厘清、审核现有固定资产,统筹规划,以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房屋建筑物方面,应从人员、科室性质、效益、成本等方面综合评估,确定科室最佳使用面积,杜绝先占先得,不从实際出发的现象。二是要最大化,医院应从患者就医方便出发,科学分配各科室用房,使房屋利用率最大化。三是要防盲目。设备购置方面,要考虑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分析成本效益,防止无计划、超预算购入,导致设备闲置。四是要用考核。以绩效考核办法为抓手,降低固定资产闲置率,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室成本中,直接与科室绩效奖金挂钩,能起到切实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科室编制预算时,对设备的购入会更加慎重。五是要会共享。各科室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相互协调、配合,共享互补设备资源,为患者治疗,而不将设备限于某一科室单独使用,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四、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全体人员参与,共同努力,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有助于医院经营发展,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把握当下政策,建立完善制度,加强内控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和特点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市场化不断推进,竞争愈发激烈,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对医院的运营至关重要,是医院正常运行的保障,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楠楠.浅谈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知识经济, 2016(14):89-90.
[2]董楠楠.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分析探讨[J].纳税,2017(05):79.
[3]王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9):145-146.
[4]彭霞.浅议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