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下水文”
百度百科里解释,“下水文”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在我看来,只要是教师的写作都可以称作“下水文”,它肯定包括与学生的同题作文,还应该包括教师平时的随笔、练笔,甚至可以包括教师的评语、引语,因此不能把“下水文”仅仅看成是师生的同题作文。一言以蔽之,教师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都可以称作“下水文”。
二、要不要写“下水文”
要不要写“下水文”的争议一直见诸于报刊、网络。有人曾指出“下水文”的不少弊端,比如无助于提高教师素质、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水平不高的“下水文”难以具备示范性等。也有人大肆宣扬“下水文”的好处,比如: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避免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教师笔耕不辍,更能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下水”意味着平等对话,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诸如此类。
统观大体,还是支持语文教师写“下水文”者占多数,也占上风。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下水文”的支持者,也是“下水文”的实践者。多年前的一次校级优质课比赛,我第一次正式地在学生面前“下了水”。题目是《我眼中的90后学子》,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放在作文教学之前,还是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或许他们之前根本没有看过自己语文教师写的东西。那堂课也因有了如此特别的开始而精彩地结束。
近年流行的随笔化写作倡导“师生同写”,其实与“下水”如出一辙。成浩主任在介绍随笔化写作时指出:“师生同写是解决写作教学痼疾的良方。”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也指出:“教师与学生同写随笔,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读自己的随笔,以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这应该比别的什么方法更有效。”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两大好处:
对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师生同写,教师的示范写作,既可密切师生感情的联系,同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自己,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想写好“下水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存储和娴熟的语言技巧。所以,写“下水文”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写“下水文”的几个注意事项
1.写作的口吻与角度
有人要求教师写“下水文”要以学生的语气口吻,要用儿童化的语言。而教师与学生毕竟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理解也不同,如此严格要求有点不切实际。但教师能做到的是选题取材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以便于学生借鉴模仿。
教师写“下水文”,常常以自己的角度来写,如写《我的教师》,自然可以写自己的教师。但有时也可变通一下,把自己当作班里的学生,来写班上的教师。这样就调换了一个角度,以学生的立场、体验来写,和学生的生活、情感更接近些。
2.写作的质量与要求
“下水文”不一定要尽善尽美。现代作家沈从文教写作课时,每次布置作文,他都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看了以后再写。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担当教师,而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是作家。所以,要求学生写的文章教师不一定每篇都要写,也不一定要写得如作家般完美。
“下水”不一定每次都要求全篇。如果自己的学生觉得开头难,教师可以只写开头;在平时的小练笔教学中,则可以专写片段;必要时也可仅列提纲,锻炼学生选材与谋篇布局的能力;还可以给学生解剖自己作文的全过程,把自己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与过程讲给学生听,这种指导十分有用,也十分亲切。
但每次“下水”一定要目的明确。要针对训练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尽量示范本学段的学生已掌握或刚刚学过的表达技巧。如刚学完倒叙,则用倒叙来组织文章的布局;刚学完描写,则描写身边的人物景。
3.写作的时间与场合
“下水文”的写作时间应该灵活变通。如教学生写不熟悉的文体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之前进行指导性示范性写作;一般性的文章可以在学生写作之时师生同写;还可以在批改了学生作文之后,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性写作。
个人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同写最好。当着学生的面写作,是一种无声、真实的示范,还可营造深刻的平等感。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构思、共同写作,可以体现民主的课堂文化。
4.展示的时机与形式
(1)时机:“下水文”要起到指导作用,总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展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学生动笔前展示,解决学生怕写的问题,给学生起到拓思引路作用;学生“卡壳”时展示,旨在帮助学生疏通关节,指点迷津,纠正编差;学生完成初稿后展示,让学生对照“下水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学生完成习作后展示,让学生审美、欣赏,然后再评价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文章进一步升华。
(2)形式:可以全篇朗读,可以打印张贴,可以片断展示,也可以列纲指导。
百度百科里解释,“下水文”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在我看来,只要是教师的写作都可以称作“下水文”,它肯定包括与学生的同题作文,还应该包括教师平时的随笔、练笔,甚至可以包括教师的评语、引语,因此不能把“下水文”仅仅看成是师生的同题作文。一言以蔽之,教师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都可以称作“下水文”。
二、要不要写“下水文”
要不要写“下水文”的争议一直见诸于报刊、网络。有人曾指出“下水文”的不少弊端,比如无助于提高教师素质、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水平不高的“下水文”难以具备示范性等。也有人大肆宣扬“下水文”的好处,比如: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避免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教师笔耕不辍,更能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下水”意味着平等对话,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诸如此类。
统观大体,还是支持语文教师写“下水文”者占多数,也占上风。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下水文”的支持者,也是“下水文”的实践者。多年前的一次校级优质课比赛,我第一次正式地在学生面前“下了水”。题目是《我眼中的90后学子》,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放在作文教学之前,还是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或许他们之前根本没有看过自己语文教师写的东西。那堂课也因有了如此特别的开始而精彩地结束。
近年流行的随笔化写作倡导“师生同写”,其实与“下水”如出一辙。成浩主任在介绍随笔化写作时指出:“师生同写是解决写作教学痼疾的良方。”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也指出:“教师与学生同写随笔,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读自己的随笔,以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这应该比别的什么方法更有效。”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两大好处:
对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师生同写,教师的示范写作,既可密切师生感情的联系,同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自己,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想写好“下水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存储和娴熟的语言技巧。所以,写“下水文”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写“下水文”的几个注意事项
1.写作的口吻与角度
有人要求教师写“下水文”要以学生的语气口吻,要用儿童化的语言。而教师与学生毕竟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理解也不同,如此严格要求有点不切实际。但教师能做到的是选题取材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以便于学生借鉴模仿。
教师写“下水文”,常常以自己的角度来写,如写《我的教师》,自然可以写自己的教师。但有时也可变通一下,把自己当作班里的学生,来写班上的教师。这样就调换了一个角度,以学生的立场、体验来写,和学生的生活、情感更接近些。
2.写作的质量与要求
“下水文”不一定要尽善尽美。现代作家沈从文教写作课时,每次布置作文,他都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看了以后再写。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担当教师,而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是作家。所以,要求学生写的文章教师不一定每篇都要写,也不一定要写得如作家般完美。
“下水”不一定每次都要求全篇。如果自己的学生觉得开头难,教师可以只写开头;在平时的小练笔教学中,则可以专写片段;必要时也可仅列提纲,锻炼学生选材与谋篇布局的能力;还可以给学生解剖自己作文的全过程,把自己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与过程讲给学生听,这种指导十分有用,也十分亲切。
但每次“下水”一定要目的明确。要针对训练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尽量示范本学段的学生已掌握或刚刚学过的表达技巧。如刚学完倒叙,则用倒叙来组织文章的布局;刚学完描写,则描写身边的人物景。
3.写作的时间与场合
“下水文”的写作时间应该灵活变通。如教学生写不熟悉的文体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之前进行指导性示范性写作;一般性的文章可以在学生写作之时师生同写;还可以在批改了学生作文之后,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性写作。
个人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同写最好。当着学生的面写作,是一种无声、真实的示范,还可营造深刻的平等感。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构思、共同写作,可以体现民主的课堂文化。
4.展示的时机与形式
(1)时机:“下水文”要起到指导作用,总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展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学生动笔前展示,解决学生怕写的问题,给学生起到拓思引路作用;学生“卡壳”时展示,旨在帮助学生疏通关节,指点迷津,纠正编差;学生完成初稿后展示,让学生对照“下水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学生完成习作后展示,让学生审美、欣赏,然后再评价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文章进一步升华。
(2)形式:可以全篇朗读,可以打印张贴,可以片断展示,也可以列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