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职人员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武警合训院校任职的非现役文职教员的政治地位、专业晋升和生活福利待遇等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探索非现役文職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中的作用,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提升军事素养、强化职业认同、完善保障制度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现役文职教员;武警合训院校;边缘感;职业认同;人才培养机制
2010年实施调整改革后,武警院校进入转型发展期。为适应现实需要,武警合训院校加大招收非现役文职教员力度。非现役文职教员,是指在军队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文职人员取得相应的资格,获得相应职务的这一类人员[1]。
当前,非现役文职教员已成为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培养造就实现强军目标的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警合训院校的建设发挥着有益的补充作用。随着形势发展,未来他们的贡献会更大。因此,对这支队伍进行角色分析,使之实现才智发挥最大化,为武警合训院校人才培养尽心竭力,很有必要。
一、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1. 有助于优化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加入改变了武警合训院校教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顶尖专业技术人才的境况。这个群体大多来自地方院校,经历了笔试和面试的层层筛选, 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较强,为武警合训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批非现役文职教员与现役教员的相互配合对优化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武警合训院校的长足发展。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加盟,不仅使更多现役军人从技术岗位中解放出来,真正把有限的编制员额集中用于作战部队,同时又能满足技术服务保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优化部队干部结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 有助于创新现代军事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武警合训院校的学员生源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合训学员、优秀士兵和武警部队干部子女学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要求教员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系统理论式教学,确立素质创新教育与动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非现役文职教员思维活跃、适应性强,易接受新生事物,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情况,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学导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观摩示范、实操练习、评比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整体教学效果。同时,非现役文职教员良好的科研文化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方向,接触当前社会热点,使学员在掌握军事理论的同时,也能接收紧跟时代的信息。实现了军事技术与文化素养均衡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了学员素质。
二、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中显现的问题
1.对部队严肃紧张生活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大部分非现役文职教员没有经过部队的正规教育训练,受地方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个人特质、职业选择和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新的特质。他们高度重视人格独立自由,渴望弹性工作时间,与武警合训院校的严明纪律和严格管理不符。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工作模式和生活环境。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工作作风、纪律观念和执行力有待增强。
2. 环境差异影响其个人发展
目前,大多武警合训院校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科学具体的考核竞争激励机制,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其工作实绩[2]。同时,在教学环境相对封闭的武警合训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缺乏外出进修、培训及对外交流的机会,专业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平台。考核竞争激励机制的缺失与专业职务晋升困难,致使教员对个人前途迷茫困惑,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甚明确。
3. 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其呈边缘化倾向
非现役文职教员以聘任形式实行契约化管理,没有军籍, 属于流动性社会人才。个别现役军人对文职教员的非军人身份存在排斥偏见心理,视其为临时工,严重伤害该群体自尊[3]。非现役文职教员履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 同类岗位相应职责,但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却有不小差距,极大地影响其工作积极性[4]。由于缺少人文关怀,该群体在部队院校难以找到归属感,易产生边缘自卑感。
4.部队工作经历经验不足导致其教学科研存在一定局限
武警合训院校需要培养大批通专并蓄、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非现役文职教员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科研文化素养外,还应联系部队实际,把部队的作战训练、装备管理等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充实到教学科研中去。大部分非现役文职教员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部队工作经验,也未经历完整的军事培训,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缺少军事元素。难以将专业技能与部队实际需要结合,更无法将通用科学研究融入军事研究中,使其转化为直接战斗力。
三、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可行途径
1.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军事素养
按照《文职人员条例》规定,“文职人员在军队服务期间,应履行聘用合同,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1]。非现役文职教员除具备地方高校教师应有的政治合格、严谨治学的品能外,还应具备军队特有的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过硬作风和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战斗精神。因此武警合训院校有关部门可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函授培训、脱产培训,单位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军事理论基础培训,养成良好纪律作风和自我约束习惯,自觉服从军队统一管理,提高执行力。
2. 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强化职业认同
首先,要落实好各项相关政策,为非现役文职教员营造和谐的成材环境,防止其产生自卑、迷茫和边缘化心理,影响工作热情和效率。其次,强化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职业认同非常重要。能否得到现有工作人员的认同, 对该群体的教学效果影响巨大。因此,要不断强化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职业和地位认同,让现役军人从心里真正接受并尊重这个新兴群体,才能激发非现役文职教员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完善保障制度,保证非现役文职教员待遇和权益
当前文职人员制度处于探索阶段,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管理主要依据《文职人员条例》,具体到该群体的政治地位、专业晋升、生活福利待遇等实际情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因此武警合训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制定《非现役文职教员待遇和权益实施办法》,以实现其专业技能与现役人员相同管理,职业晋升与地方院校参照管理,生活福利对照现役人员管理。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相对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保障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生活待遇和职业晋升权益。
4.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成长成材
(1)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引进培训机制。武警合训院校可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全军全社会人才资源选拔教员。一方面可通过学术交流、训练演习等途径发现人才;另一方面可由部队推荐,将本单位军政素质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现役干部选调到教员岗位上来。同时,可参照外军院校的先进经验[5],通过军事院校独训或与地方院校合训等方式加强文职教员的培养,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军队教学科研内容。
(2)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岗位交流机制。非现役文职教员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军事实践经验匮乏;而部队干部的情况刚好相反。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岗位交流机制,实现两者定期岗位交流,有利于非现役文职教员将其聪明才智与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相结合,使其教学科研内容满足军队建设与本单位教学科研规划需要。
(3)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秩序正规化的重要动力。通过考核奖励措施,形成奖勤罚懒、争先创优的良好环境,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武警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四、结语
非现役文职教员已逐渐成为武警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生力军,对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造和谐人文环境等方式,逐渐建设培养一支集知识、能力和实战经历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2005: 8.
[2] 张鹏. 完善军校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64-66.
[3] 李冲. 浅谈建立军校文职人员权益保障制度[J]. 中国军事教育,2009 (2) ; 92-94.
[4] 屈轶, 张煜. 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研究 [J]. 教育与职业,2008 ,(5): 95-96.
[5] 任海泉. 外军院校教育研究 [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8: 227.
作者简介:陈师瑶, 1985年2月,女,四川达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二语习得。
关键词:非现役文职教员;武警合训院校;边缘感;职业认同;人才培养机制
2010年实施调整改革后,武警院校进入转型发展期。为适应现实需要,武警合训院校加大招收非现役文职教员力度。非现役文职教员,是指在军队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文职人员取得相应的资格,获得相应职务的这一类人员[1]。
当前,非现役文职教员已成为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培养造就实现强军目标的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警合训院校的建设发挥着有益的补充作用。随着形势发展,未来他们的贡献会更大。因此,对这支队伍进行角色分析,使之实现才智发挥最大化,为武警合训院校人才培养尽心竭力,很有必要。
一、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1. 有助于优化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加入改变了武警合训院校教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顶尖专业技术人才的境况。这个群体大多来自地方院校,经历了笔试和面试的层层筛选, 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较强,为武警合训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批非现役文职教员与现役教员的相互配合对优化武警合训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武警合训院校的长足发展。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加盟,不仅使更多现役军人从技术岗位中解放出来,真正把有限的编制员额集中用于作战部队,同时又能满足技术服务保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优化部队干部结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 有助于创新现代军事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武警合训院校的学员生源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合训学员、优秀士兵和武警部队干部子女学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要求教员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系统理论式教学,确立素质创新教育与动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非现役文职教员思维活跃、适应性强,易接受新生事物,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情况,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学导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观摩示范、实操练习、评比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整体教学效果。同时,非现役文职教员良好的科研文化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方向,接触当前社会热点,使学员在掌握军事理论的同时,也能接收紧跟时代的信息。实现了军事技术与文化素养均衡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了学员素质。
二、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中显现的问题
1.对部队严肃紧张生活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大部分非现役文职教员没有经过部队的正规教育训练,受地方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个人特质、职业选择和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新的特质。他们高度重视人格独立自由,渴望弹性工作时间,与武警合训院校的严明纪律和严格管理不符。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工作模式和生活环境。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工作作风、纪律观念和执行力有待增强。
2. 环境差异影响其个人发展
目前,大多武警合训院校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科学具体的考核竞争激励机制,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其工作实绩[2]。同时,在教学环境相对封闭的武警合训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缺乏外出进修、培训及对外交流的机会,专业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平台。考核竞争激励机制的缺失与专业职务晋升困难,致使教员对个人前途迷茫困惑,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甚明确。
3. 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其呈边缘化倾向
非现役文职教员以聘任形式实行契约化管理,没有军籍, 属于流动性社会人才。个别现役军人对文职教员的非军人身份存在排斥偏见心理,视其为临时工,严重伤害该群体自尊[3]。非现役文职教员履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 同类岗位相应职责,但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却有不小差距,极大地影响其工作积极性[4]。由于缺少人文关怀,该群体在部队院校难以找到归属感,易产生边缘自卑感。
4.部队工作经历经验不足导致其教学科研存在一定局限
武警合训院校需要培养大批通专并蓄、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非现役文职教员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科研文化素养外,还应联系部队实际,把部队的作战训练、装备管理等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充实到教学科研中去。大部分非现役文职教员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部队工作经验,也未经历完整的军事培训,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缺少军事元素。难以将专业技能与部队实际需要结合,更无法将通用科学研究融入军事研究中,使其转化为直接战斗力。
三、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可行途径
1.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军事素养
按照《文职人员条例》规定,“文职人员在军队服务期间,应履行聘用合同,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1]。非现役文职教员除具备地方高校教师应有的政治合格、严谨治学的品能外,还应具备军队特有的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过硬作风和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战斗精神。因此武警合训院校有关部门可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函授培训、脱产培训,单位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军事理论基础培训,养成良好纪律作风和自我约束习惯,自觉服从军队统一管理,提高执行力。
2. 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强化职业认同
首先,要落实好各项相关政策,为非现役文职教员营造和谐的成材环境,防止其产生自卑、迷茫和边缘化心理,影响工作热情和效率。其次,强化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职业认同非常重要。能否得到现有工作人员的认同, 对该群体的教学效果影响巨大。因此,要不断强化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职业和地位认同,让现役军人从心里真正接受并尊重这个新兴群体,才能激发非现役文职教员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完善保障制度,保证非现役文职教员待遇和权益
当前文职人员制度处于探索阶段,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管理主要依据《文职人员条例》,具体到该群体的政治地位、专业晋升、生活福利待遇等实际情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因此武警合训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制定《非现役文职教员待遇和权益实施办法》,以实现其专业技能与现役人员相同管理,职业晋升与地方院校参照管理,生活福利对照现役人员管理。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相对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保障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生活待遇和职业晋升权益。
4.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成长成材
(1)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引进培训机制。武警合训院校可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全军全社会人才资源选拔教员。一方面可通过学术交流、训练演习等途径发现人才;另一方面可由部队推荐,将本单位军政素质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现役干部选调到教员岗位上来。同时,可参照外军院校的先进经验[5],通过军事院校独训或与地方院校合训等方式加强文职教员的培养,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军队教学科研内容。
(2)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岗位交流机制。非现役文职教员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军事实践经验匮乏;而部队干部的情况刚好相反。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岗位交流机制,实现两者定期岗位交流,有利于非现役文职教员将其聪明才智与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相结合,使其教学科研内容满足军队建设与本单位教学科研规划需要。
(3)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秩序正规化的重要动力。通过考核奖励措施,形成奖勤罚懒、争先创优的良好环境,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武警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四、结语
非现役文职教员已逐渐成为武警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生力军,对武警合训院校教育创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造和谐人文环境等方式,逐渐建设培养一支集知识、能力和实战经历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2005: 8.
[2] 张鹏. 完善军校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64-66.
[3] 李冲. 浅谈建立军校文职人员权益保障制度[J]. 中国军事教育,2009 (2) ; 92-94.
[4] 屈轶, 张煜. 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研究 [J]. 教育与职业,2008 ,(5): 95-96.
[5] 任海泉. 外军院校教育研究 [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8: 227.
作者简介:陈师瑶, 1985年2月,女,四川达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