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松岭,在杭州余杭区西北端,百丈镇西北,北与安吉交界,海拔138.6米。独松岭以独松关而得名,关隘遗址今在独松村左崖边,关隘左侧,立有2006年5月28日颁布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牌子。
关上原有的箭楼、兵房等皆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存西段关墙和关门,关门刻的“独松关”三字,及残存关墙19米,城墙高约5米(系1983年由政府拨款维修建成)。
关隘遗址傍靠岩崖,顶部有一片竹林,仍能见到昔日关隘顶石天窗,城墙是利用岭上巨大块石构筑,粗犷古朴,周围山耸峰峻,竹林如海。
北天目山,峰高岭峻,层层叠叠,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中原南下之路,群山延伸至独松岭兀然“腰斩”,关隘正好在崇峰夹峙之处,中间仅容单骑,贯穿南北交通,为古代临安(杭州)经广德通建康(南京)之咽喉。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南侵,兵临独松岭下。主帅金兀术勒马举头仰望,只见山势险恶,竟然无人把守,失声笑道:“人言南朝无人,果然不虚。若遣蠃兵数百守候岭上,吾等岂能插翅飞渡耳?”
次年(1130年),宋、金两军在独松岭一场血战,宋军出奇兵,大获全胜,金兵败退后撤,至今仍有一块地方称“大败地”,即宋军大败金兵之地。
自此,宋廷在岭上垒石为关,驻兵戌守卫,形成了宋、金两国的长期对峙局面,南宋才获得百余年的偏安一隅。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挥兵南侵,直逼关下。宋、元两军又是一场厮杀,打得天昏地暗,关隘遂告陷落。次年正月,元军兵临武林门外,谢太后献城投降,大宋王朝自此翻过。
清《一统志》载:“独松岭在余杭县西北七十五里,在关在其上。岭路险狭,东南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要险。岭高四十二丈,长五里。文天祥曾守隘于此,只容一人一骑。”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独松岭,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有关其上,名独松关,控据险阻,为郡西北之襟要。自天目山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窄,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唐德武四年,时李子通据余杭。杜伏威将王雄击之。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岭,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嬴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德祐元年(1275年),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戍要害,命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其与独松关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安吉分界,又有幽岭关,在安吉孝丰县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余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董抟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双溪者,三关之要路也,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关,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活节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盖自昔为险要之地矣。
独松岭的另一个典故见于元代《南村辍耕录》,元军南侵,南宋诸郡望风降败。世祖大喜,谓左右曰:“朕兵已到江南,宋之君臣必知畏恐,兹若遣使议和,邀索岁币,想无不从者。”于是,元军按兵不动,命礼部尚书廉希贤、侍郎忠范等,赍奉国书出使宋国。
伯颜道:“方今两军对峙,各自设有关卡,应当先派人去说明情况。如果拥兵前往,恐怕引起对方猜疑,和议之事就难了。”
未料,廉希贤坚持要去,率精兵五百余人前往。兵至独松关下,守将浙西安抚司张濡见元军已到关隘,以为北兵来犯,率兵攻击,杀了忠范,俘获希贤,希贤亦病创死。元帝闻讯,大怒,下令军队大举进攻。
后人叹息道:“宋之亡国,并非大逆不道,实在是独松关守将误杀使节,激怒元帝之故。如果出使独松关的使节不死,或许,宋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关于独松岭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水浒》中的章节:宋军杀到独松关下。城墙坚固,久攻不下,燕青见状,叹道:“独松关路上每日厮杀,取不得关。”
戴宗说:“卢先锋自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棵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关上把守三员贼将。”险关窄道,卢俊义派差人扮作逃难百姓,混到深山里,寻得一条小路。半夜摸上关,放起火来。贼将见关上火起,知宋兵已透过关,一齐弃关便走。
从记载中可了解到,独松岭是一个文脉深厚之地,千年的风雨沧桑,这些史实掌故为开发独松岭提供一个确凿的依据。
关上原有的箭楼、兵房等皆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存西段关墙和关门,关门刻的“独松关”三字,及残存关墙19米,城墙高约5米(系1983年由政府拨款维修建成)。
关隘遗址傍靠岩崖,顶部有一片竹林,仍能见到昔日关隘顶石天窗,城墙是利用岭上巨大块石构筑,粗犷古朴,周围山耸峰峻,竹林如海。
北天目山,峰高岭峻,层层叠叠,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中原南下之路,群山延伸至独松岭兀然“腰斩”,关隘正好在崇峰夹峙之处,中间仅容单骑,贯穿南北交通,为古代临安(杭州)经广德通建康(南京)之咽喉。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南侵,兵临独松岭下。主帅金兀术勒马举头仰望,只见山势险恶,竟然无人把守,失声笑道:“人言南朝无人,果然不虚。若遣蠃兵数百守候岭上,吾等岂能插翅飞渡耳?”
次年(1130年),宋、金两军在独松岭一场血战,宋军出奇兵,大获全胜,金兵败退后撤,至今仍有一块地方称“大败地”,即宋军大败金兵之地。
自此,宋廷在岭上垒石为关,驻兵戌守卫,形成了宋、金两国的长期对峙局面,南宋才获得百余年的偏安一隅。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挥兵南侵,直逼关下。宋、元两军又是一场厮杀,打得天昏地暗,关隘遂告陷落。次年正月,元军兵临武林门外,谢太后献城投降,大宋王朝自此翻过。
清《一统志》载:“独松岭在余杭县西北七十五里,在关在其上。岭路险狭,东南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要险。岭高四十二丈,长五里。文天祥曾守隘于此,只容一人一骑。”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独松岭,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有关其上,名独松关,控据险阻,为郡西北之襟要。自天目山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窄,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唐德武四年,时李子通据余杭。杜伏威将王雄击之。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岭,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嬴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德祐元年(1275年),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戍要害,命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其与独松关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安吉分界,又有幽岭关,在安吉孝丰县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余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董抟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双溪者,三关之要路也,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关,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活节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盖自昔为险要之地矣。
独松岭的另一个典故见于元代《南村辍耕录》,元军南侵,南宋诸郡望风降败。世祖大喜,谓左右曰:“朕兵已到江南,宋之君臣必知畏恐,兹若遣使议和,邀索岁币,想无不从者。”于是,元军按兵不动,命礼部尚书廉希贤、侍郎忠范等,赍奉国书出使宋国。
伯颜道:“方今两军对峙,各自设有关卡,应当先派人去说明情况。如果拥兵前往,恐怕引起对方猜疑,和议之事就难了。”
未料,廉希贤坚持要去,率精兵五百余人前往。兵至独松关下,守将浙西安抚司张濡见元军已到关隘,以为北兵来犯,率兵攻击,杀了忠范,俘获希贤,希贤亦病创死。元帝闻讯,大怒,下令军队大举进攻。
后人叹息道:“宋之亡国,并非大逆不道,实在是独松关守将误杀使节,激怒元帝之故。如果出使独松关的使节不死,或许,宋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关于独松岭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水浒》中的章节:宋军杀到独松关下。城墙坚固,久攻不下,燕青见状,叹道:“独松关路上每日厮杀,取不得关。”
戴宗说:“卢先锋自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棵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关上把守三员贼将。”险关窄道,卢俊义派差人扮作逃难百姓,混到深山里,寻得一条小路。半夜摸上关,放起火来。贼将见关上火起,知宋兵已透过关,一齐弃关便走。
从记载中可了解到,独松岭是一个文脉深厚之地,千年的风雨沧桑,这些史实掌故为开发独松岭提供一个确凿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