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物品性质。指出公共物品生产的特殊性要求城市消防工程投入主体必须是政府,由于无法使用一般私人物品生产有效性的市场价格衡量指标,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预算必须建立自身的一套衡量准则。作为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事业项目预算管理是解决城市消防投入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对城市消防工程的有效性进行界定后,我们以最优消防工程投入为目标,建立城市消防的公共事业项目预算准则,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产品;公共事业项目预算
作者简介:李秀红,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56-03
一、引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火灾情况已经呈现由一般火灾向重特大火灾方向扩展的明显态势,重特大火灾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明显增多,城市重特大火灾占据了整个重特大火灾的主导地位,城市火灾损失平均占到全国火灾总损失的60%以上,有的年份城市火灾损失占到了总损失的87%。这给城市消防工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城市消防的严峻形势,各大中城市纷纷加强城市消防工程投入,购进大量的先进消防装备,增建大量的消防站点,掀起了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高潮。2007年3月,广州市建委会同消防、规划、国土等部门为广州消防建设进行会诊,投入数亿元在珠江新城西、黄沙等地再建设10座消防站,进一步完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促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北京市近两年陆续从德国购入4辆陆虎60雪炮车,每辆价值高达170万元,用于地铁、国家大剧院等特殊场所的保卫工作,它可以进入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今年,广西防城港市各级人民政府累计投入204万元购买消防车,全面推进消防部队“三基”工程建设,促使城市消防工程建设步入稳定发展“快车道”;今年7月,西安市购入数辆价值超过300多万元的消防坦克,配备给西安市公安消防支队。这些城市对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大力投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也看到,无论是用消防工程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消防工程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政府在消防工程上的支出都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消防机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0.26%,如英国占0.21%,日本占0.33%,美国占0.24%。而我国消防机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0.056%左右。
一方面是城市消防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虽然加大了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但是却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特殊的国情使得中国城市消防工程投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投入,满足城市消防的种种要求。如何建立
一个在现有投入情况下有效的城市消防工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公共产品与城市消防工程
一般而言,公共品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的物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消费该商品的人们不能排除其他潜在或现实的消费者;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人们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减少能够被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公共物品当然包括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生产。从公共品的定义出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消防工程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政府和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就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对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无法通过价格机制的运行或讨价还价达到。在现实中,人性是十分复杂的,在考虑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人类需求的问题上,有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私的一面,通过理性的计算,考察权衡各种不同的策略的收益和成本及他们可能得到的结果,来决定其策略选择,这就造成了搭便车和寻租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共物品的高效率供给。这就意味着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生产。
三、城市消防工程投入的有效性
城市消防投入的有效性就在于既可以达到规避以城市火灾为代表的灾害风险,同时又能以最低消防投入成本得以实现。“投入与产出”是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城市消防工程投入也同其它经济投入一样,同样存在产出效能且已经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现实社会中,政府和企业都是理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是不同利益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要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均衡,要展开利益博弈,只有通过博弈才能达到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的利益均衡。而城市消防工程由于其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它的有效性衡量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城市消防工程价值效益的特殊性。城市消防工程的经济活动过程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即消防投入。那么,消防活动是否是一种纯粹的非生产活动而没有产出呢?实际上,消防活动的效果不仅表现在通过向社会提供防治火灾的安全服务,保护人民生命和社会财产,而且消防活动还直接参与了物质产品的生产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例如,一些大型石化、电力企业一般都拥有专职的企业消防队,其消防活动与企业生产劳动者同时投入同一生产过程,共同创造物质产品,其消防投入和消耗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因此,消防活动具有保护和创造社会财富的双重作用,消防活动所增加和保护的人民生命和社会财产是以实物和价值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就是城市消防工程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消防工程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分离。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组建整个城市消防工程系统,而且也不必要。由政府组织投资,个人和企业作为受益主体,那么投资来源必须由税收提供,这样就造成两者分离,效益最大化的衡量就非常困难。主要问题就在于政府有可能过度投入而个人和企业又有“搭便车”的动机,造成了投入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局面,如何有效建立完善的城市消防系统是个严峻的挑战。
四、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事业预算的准则
由于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城市消防工程的投资必须由政府来完成,因此,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无疑属于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必须遵循公共事业预算的各项要求。公共支出,即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采用公共预算拨款无偿投入方式用于维护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公共支出预算则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服务必须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由于政府消防工程公共支出预算在管理、编制方法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对城市消防工程预算的供给范围的“缺位”、“越位”及预算约束力的弱化。要优化城市消防工程公共投入结构,硬化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必须在管理体系、计算方法及监督机制诸方面进行改革。结合我国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我国政府公共事业预算的特点,建立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必须建立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预算的新准则。
其一,改革城市消防的预算管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可以采用分级预算等较科学规范的方式更加详细地确定和规范城市消防各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预算支出项目和支出的内容。更加全面地发挥财政分配资金的作用。分级预算方式是指一级预算支出按部门分类,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性质分类,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分类支出科目。这样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部门的分布,也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调控监督检查。
其二,采用科学规范的编制方法,提高城市消防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到位率。在编制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投入预算时,要摒弃基数法,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将偏重于定性分析转变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改变预算到位率低的情况。
其三,完善与城市消防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对城市消防公共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是公共支出预算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应逐步理顺和健全以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及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城市消防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逐步加大社会对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五、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城市消防工程的有效性,使得新的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事业预算体系得以迅速有效地建立,在微观层面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城市消防工程投资顾问体系。这是由于城市消防工程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的。消防投资顾问是指具备一定消防专业理论知识和投资实践经验的消防投资经理人。消防投资顾问是消防中介组织的一种新职业。其职责是指导企、事业单位合理安排消防投资,使消防投资发挥最大的消防安全效益。城市消防工程投资顾问体系由消防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消防监督部门组成。这样可以促进三方面更好地协调工作。这一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消防监督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提高设计单位和建设者的设计水平,业主的参加使得消防工程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满足消防规范,同时也要考虑其经济实用性。
2.合理分配消防投入,优化消防结构和布局。包括消防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备,城市消防组织的密度和分布等。其中,消防机构的多少、规模大小、技术装备水平高低等都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根据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进行部署,要把尽可能节约与最有效地防治火灾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讲求整体效益和实效,才能提高消防效益。
3.发展消防科学技术,实现消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消防投入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4.加强科学管理,实行消防经济效益考核制度。通过对各级、各类消防组织的活动效率和消防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使他们的活动成果和质量量化,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无疑会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凡 夫)
参考文献:
[1] 邢志祥、冯海祥.消防投入的费效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9 ,19(04).
[2] 宋立平.城市消防安全投资——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消防经济学课题[Z].聪慧网消防行业,2004,(01).
[3] 陈子锦、王福亮、陆守香、方兆本.我国火灾统计数据的聚类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7,(01).
[4] 陈琨.运用保险手段推进中国消防工作的快速发展[J].亚洲消防与保安,2003,(05).
[5] Santos-Reyes, Alan N. Beard. A systemic approach to fire safety management[J]. Fire Safety Journal 36(2001) ,P359-390.
[6] 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 丁显孔.消防投资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02).
[8] 王莹.克服消防投入极端化,建立消防投资顾问体系构想[J].山东消防,2001,(04):14.
[9] 霍然、胡源等.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0] 季俊贤、李锦飞.消防安全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1998.
关键词: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产品;公共事业项目预算
作者简介:李秀红,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56-03
一、引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火灾情况已经呈现由一般火灾向重特大火灾方向扩展的明显态势,重特大火灾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明显增多,城市重特大火灾占据了整个重特大火灾的主导地位,城市火灾损失平均占到全国火灾总损失的60%以上,有的年份城市火灾损失占到了总损失的87%。这给城市消防工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城市消防的严峻形势,各大中城市纷纷加强城市消防工程投入,购进大量的先进消防装备,增建大量的消防站点,掀起了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高潮。2007年3月,广州市建委会同消防、规划、国土等部门为广州消防建设进行会诊,投入数亿元在珠江新城西、黄沙等地再建设10座消防站,进一步完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促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北京市近两年陆续从德国购入4辆陆虎60雪炮车,每辆价值高达170万元,用于地铁、国家大剧院等特殊场所的保卫工作,它可以进入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今年,广西防城港市各级人民政府累计投入204万元购买消防车,全面推进消防部队“三基”工程建设,促使城市消防工程建设步入稳定发展“快车道”;今年7月,西安市购入数辆价值超过300多万元的消防坦克,配备给西安市公安消防支队。这些城市对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大力投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也看到,无论是用消防工程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消防工程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政府在消防工程上的支出都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消防机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0.26%,如英国占0.21%,日本占0.33%,美国占0.24%。而我国消防机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0.056%左右。
一方面是城市消防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虽然加大了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但是却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特殊的国情使得中国城市消防工程投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投入,满足城市消防的种种要求。如何建立
一个在现有投入情况下有效的城市消防工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公共产品与城市消防工程
一般而言,公共品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的物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消费该商品的人们不能排除其他潜在或现实的消费者;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人们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减少能够被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公共物品当然包括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生产。从公共品的定义出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消防工程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政府和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就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对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无法通过价格机制的运行或讨价还价达到。在现实中,人性是十分复杂的,在考虑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人类需求的问题上,有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私的一面,通过理性的计算,考察权衡各种不同的策略的收益和成本及他们可能得到的结果,来决定其策略选择,这就造成了搭便车和寻租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共物品的高效率供给。这就意味着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生产。
三、城市消防工程投入的有效性
城市消防投入的有效性就在于既可以达到规避以城市火灾为代表的灾害风险,同时又能以最低消防投入成本得以实现。“投入与产出”是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城市消防工程投入也同其它经济投入一样,同样存在产出效能且已经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现实社会中,政府和企业都是理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是不同利益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要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均衡,要展开利益博弈,只有通过博弈才能达到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的利益均衡。而城市消防工程由于其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它的有效性衡量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城市消防工程价值效益的特殊性。城市消防工程的经济活动过程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即消防投入。那么,消防活动是否是一种纯粹的非生产活动而没有产出呢?实际上,消防活动的效果不仅表现在通过向社会提供防治火灾的安全服务,保护人民生命和社会财产,而且消防活动还直接参与了物质产品的生产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例如,一些大型石化、电力企业一般都拥有专职的企业消防队,其消防活动与企业生产劳动者同时投入同一生产过程,共同创造物质产品,其消防投入和消耗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因此,消防活动具有保护和创造社会财富的双重作用,消防活动所增加和保护的人民生命和社会财产是以实物和价值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就是城市消防工程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消防工程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分离。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组建整个城市消防工程系统,而且也不必要。由政府组织投资,个人和企业作为受益主体,那么投资来源必须由税收提供,这样就造成两者分离,效益最大化的衡量就非常困难。主要问题就在于政府有可能过度投入而个人和企业又有“搭便车”的动机,造成了投入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局面,如何有效建立完善的城市消防系统是个严峻的挑战。
四、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事业预算的准则
由于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城市消防工程的投资必须由政府来完成,因此,城市消防工程的投入无疑属于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必须遵循公共事业预算的各项要求。公共支出,即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采用公共预算拨款无偿投入方式用于维护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公共支出预算则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服务必须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由于政府消防工程公共支出预算在管理、编制方法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对城市消防工程预算的供给范围的“缺位”、“越位”及预算约束力的弱化。要优化城市消防工程公共投入结构,硬化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必须在管理体系、计算方法及监督机制诸方面进行改革。结合我国城市消防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我国政府公共事业预算的特点,建立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必须建立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预算的新准则。
其一,改革城市消防的预算管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可以采用分级预算等较科学规范的方式更加详细地确定和规范城市消防各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预算支出项目和支出的内容。更加全面地发挥财政分配资金的作用。分级预算方式是指一级预算支出按部门分类,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性质分类,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分类支出科目。这样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部门的分布,也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调控监督检查。
其二,采用科学规范的编制方法,提高城市消防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到位率。在编制城市消防工程的公共投入预算时,要摒弃基数法,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将偏重于定性分析转变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改变预算到位率低的情况。
其三,完善与城市消防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对城市消防公共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是公共支出预算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应逐步理顺和健全以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及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城市消防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逐步加大社会对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五、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城市消防工程的有效性,使得新的城市消防工程公共事业预算体系得以迅速有效地建立,在微观层面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城市消防工程投资顾问体系。这是由于城市消防工程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的。消防投资顾问是指具备一定消防专业理论知识和投资实践经验的消防投资经理人。消防投资顾问是消防中介组织的一种新职业。其职责是指导企、事业单位合理安排消防投资,使消防投资发挥最大的消防安全效益。城市消防工程投资顾问体系由消防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消防监督部门组成。这样可以促进三方面更好地协调工作。这一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消防监督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提高设计单位和建设者的设计水平,业主的参加使得消防工程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满足消防规范,同时也要考虑其经济实用性。
2.合理分配消防投入,优化消防结构和布局。包括消防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备,城市消防组织的密度和分布等。其中,消防机构的多少、规模大小、技术装备水平高低等都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根据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进行部署,要把尽可能节约与最有效地防治火灾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讲求整体效益和实效,才能提高消防效益。
3.发展消防科学技术,实现消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消防投入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4.加强科学管理,实行消防经济效益考核制度。通过对各级、各类消防组织的活动效率和消防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使他们的活动成果和质量量化,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无疑会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凡 夫)
参考文献:
[1] 邢志祥、冯海祥.消防投入的费效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9 ,19(04).
[2] 宋立平.城市消防安全投资——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消防经济学课题[Z].聪慧网消防行业,2004,(01).
[3] 陈子锦、王福亮、陆守香、方兆本.我国火灾统计数据的聚类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7,(01).
[4] 陈琨.运用保险手段推进中国消防工作的快速发展[J].亚洲消防与保安,2003,(05).
[5] Santos-Reyes, Alan N. Beard. A systemic approach to fire safety management[J]. Fire Safety Journal 36(2001) ,P359-390.
[6] 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 丁显孔.消防投资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02).
[8] 王莹.克服消防投入极端化,建立消防投资顾问体系构想[J].山东消防,2001,(04):14.
[9] 霍然、胡源等.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0] 季俊贤、李锦飞.消防安全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