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梳理了疫情防控中我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与成效,从管理体制、专业人才、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社会心理工作面临的挑战,针对不足提出了搭建心理服务平台、组建心理服务队伍、创新心理服务模式等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总结社会心理服务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加快我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管理体制;心理服务人才;心理健康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疫情。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在北京调研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病人、病亡者家属以及群众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并指出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3月10日,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在抗擊疫情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社会心理服务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疫情防控中我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与成效
石家庄市是目前河北省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保定市和定州市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省级试点。与当年“非典”发生之后的心理服务工作相比,此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心理服务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疫情发生之后,河北省卫生健康委1月27日便转发文章《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防护》,体现了对疫情中公众心理健康的关注。1月31日,为积极抗击疫情,河北省教育厅组织河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心理团队,提供在线免费心理疏导服务。2月5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设立了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以降低疫情对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2月20日,根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首批12名心理专家去到我省11个地级市,指导其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2020年3月20日,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实施方案》,指导各地以远程服务、心理热线、现场干预、专家会诊等形式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
同时,医院、高校、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也积极地行动起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利用微信连线方式对援鄂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各个医院积极响应,开通免费心理热线,为医护人员和大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省内各大高校陆续开通网络心理咨询,举办线上心理活动——心理宣讲、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心理分享等,为广大师生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全省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12355平台,组织千余名心理志愿通过热线服务、心理微课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各地心理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公众号、广播、直播间等媒体宣传心理防护知识,对大众进行心理疏导。
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2018年12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之后,我省的社会心理服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发展。
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心理资源配置待整合
在抗击疫情中,社会心理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也逐渐显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的这项工作主要由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其他部门配合进行。和全国大部门地区一样,在工作配合与协调资源方面,显现出一定的短板。若要达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序推进,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以及接受服务的个体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通力合作。沟通协调不到位,就会让效率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我省在疫情发生之后迅速反应,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打造心理援助平台。卫生健康、高校、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很多部门加上一些社会组织都积极参与,开通了很多热线。但是这些热线与平台分布凌乱,且挖掘深度不够,多数仅限于简单的答疑解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媒体报道,部分热线火热难以打通,部分热线却尴尬遇冷。这些热线与平台缺乏统一管理,服务质量没有统一规范,援助效果也没有统一标准,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2.心理服务人才紧缺,专业队伍建设待加强
从这次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可以看到,大家参与的热情高涨。但是,心理热线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1),援助效果也难以保证。甚至,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对求助个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从全国来看,目前心理治疗师只有五千余人,已经有100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但真正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不足3%(2),具体到我省,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就更少。目前,我国每100万人,只有24名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这与“每千人拥有一名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差距还很大。2017年之后,我国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因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行业监管缺失等原因,从业人员的水平也高低不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各类江湖郎中会损坏心理服务的形象,从而压抑大众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专业心理服务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3.心理健康层面关注多,社会治理层面待挖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多层面的内容,不仅有微观层面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还包括宏观方面对社会心态的引导与塑造,在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上,起到建议和咨询的作用等等。疫情发生之后,我省设置心理援助热线,借助网络、电话针对个体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等进行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进行了心理支持。河北新闻网报道了疫情期间河北11市的民众感受调查,样本量达16329份。在疫情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这有利于人们了解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焦虑,增强信心,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状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心态引导作用。但对于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塑造,仅仅一份问卷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治理层面,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而社会心理服务在政府决策上等社会治理层面的实践更是少之又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能只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沙盘室等,对心理健康方面去关注,还应该以更广阔的视角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三、建议与对策
1.党政领导,多方协作,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心理服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健康、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宣传等部门共同配合,各尽其责。公众个人、群体以及公益性、互益性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在省市地区设立社会心理服务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相关事宜,协调各部门工作,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群众心理动态信息及时汇总上报,起到统筹、协调的积极作用。此外,政府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开发本省社会心理服务的手机软件、电脑平台,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动态进行评测,进行引导。民众也可以通过使用软件、平台进行心理调适、心理放松。从而扩大心理服务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率。
2.培养心理服务人才,组建专业心理服务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数量和服务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建设成败。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以本次疫情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为契机,依托河北省高等院校,在有条件的专科、本科等院校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掌握实操技术,保障学生毕业具备基本的心理服务技能,以适应会需求。在已经有心理学相关专业院系设置的高校,如河北师范大学、保定学院等,深入学科研究,加大教学科研投入,促进心理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在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行业,加强对从业者的行业监管。开展长期系统的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相关法规、伦理道德等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另外,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中小学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农村居委会等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支包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志愿者等人才的专业队伍,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3.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促进心理服务本土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将心理学系统性、全局性地融入进社会治理之中,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因此,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新。大胆尝试,寻求学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展开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明显的差异,要有借鉴的学习,更要融入中国的文化智慧,比如中医药文化。具体来讲,社会心理服务要结合本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民众的思维模式等,研究心理服务技术,构建更高效、更符合我省省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雪峰、傅小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3期
[2] 张赛宜,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析[N]中国人口报 2019.06.10第三版
[3] 姜鹤,服务社会现实,推动学科发展:第九届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会议纪要[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Vol.8,No.4,252-256
基金项目: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作者简介:閆欣,1990年10月21日出生,女,汉,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心理学、社会学。
智静,1990.4.11,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
冯晓平,1966.4.12,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副教授。
梁斌,1975.4.28,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副教授。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管理体制;心理服务人才;心理健康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疫情。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在北京调研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病人、病亡者家属以及群众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并指出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3月10日,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在抗擊疫情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社会心理服务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疫情防控中我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与成效
石家庄市是目前河北省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保定市和定州市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省级试点。与当年“非典”发生之后的心理服务工作相比,此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心理服务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疫情发生之后,河北省卫生健康委1月27日便转发文章《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防护》,体现了对疫情中公众心理健康的关注。1月31日,为积极抗击疫情,河北省教育厅组织河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心理团队,提供在线免费心理疏导服务。2月5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设立了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以降低疫情对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2月20日,根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首批12名心理专家去到我省11个地级市,指导其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2020年3月20日,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实施方案》,指导各地以远程服务、心理热线、现场干预、专家会诊等形式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
同时,医院、高校、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也积极地行动起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利用微信连线方式对援鄂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各个医院积极响应,开通免费心理热线,为医护人员和大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省内各大高校陆续开通网络心理咨询,举办线上心理活动——心理宣讲、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心理分享等,为广大师生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全省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12355平台,组织千余名心理志愿通过热线服务、心理微课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各地心理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公众号、广播、直播间等媒体宣传心理防护知识,对大众进行心理疏导。
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2018年12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之后,我省的社会心理服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发展。
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心理资源配置待整合
在抗击疫情中,社会心理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也逐渐显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的这项工作主要由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其他部门配合进行。和全国大部门地区一样,在工作配合与协调资源方面,显现出一定的短板。若要达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序推进,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以及接受服务的个体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通力合作。沟通协调不到位,就会让效率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我省在疫情发生之后迅速反应,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打造心理援助平台。卫生健康、高校、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很多部门加上一些社会组织都积极参与,开通了很多热线。但是这些热线与平台分布凌乱,且挖掘深度不够,多数仅限于简单的答疑解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媒体报道,部分热线火热难以打通,部分热线却尴尬遇冷。这些热线与平台缺乏统一管理,服务质量没有统一规范,援助效果也没有统一标准,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2.心理服务人才紧缺,专业队伍建设待加强
从这次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可以看到,大家参与的热情高涨。但是,心理热线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1),援助效果也难以保证。甚至,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对求助个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从全国来看,目前心理治疗师只有五千余人,已经有100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但真正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不足3%(2),具体到我省,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就更少。目前,我国每100万人,只有24名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这与“每千人拥有一名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差距还很大。2017年之后,我国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因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行业监管缺失等原因,从业人员的水平也高低不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各类江湖郎中会损坏心理服务的形象,从而压抑大众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专业心理服务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3.心理健康层面关注多,社会治理层面待挖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多层面的内容,不仅有微观层面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还包括宏观方面对社会心态的引导与塑造,在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上,起到建议和咨询的作用等等。疫情发生之后,我省设置心理援助热线,借助网络、电话针对个体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等进行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进行了心理支持。河北新闻网报道了疫情期间河北11市的民众感受调查,样本量达16329份。在疫情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这有利于人们了解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焦虑,增强信心,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状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心态引导作用。但对于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塑造,仅仅一份问卷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治理层面,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而社会心理服务在政府决策上等社会治理层面的实践更是少之又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能只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沙盘室等,对心理健康方面去关注,还应该以更广阔的视角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三、建议与对策
1.党政领导,多方协作,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心理服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健康、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宣传等部门共同配合,各尽其责。公众个人、群体以及公益性、互益性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在省市地区设立社会心理服务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相关事宜,协调各部门工作,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群众心理动态信息及时汇总上报,起到统筹、协调的积极作用。此外,政府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开发本省社会心理服务的手机软件、电脑平台,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动态进行评测,进行引导。民众也可以通过使用软件、平台进行心理调适、心理放松。从而扩大心理服务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率。
2.培养心理服务人才,组建专业心理服务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数量和服务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建设成败。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以本次疫情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为契机,依托河北省高等院校,在有条件的专科、本科等院校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掌握实操技术,保障学生毕业具备基本的心理服务技能,以适应会需求。在已经有心理学相关专业院系设置的高校,如河北师范大学、保定学院等,深入学科研究,加大教学科研投入,促进心理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在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行业,加强对从业者的行业监管。开展长期系统的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相关法规、伦理道德等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另外,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中小学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农村居委会等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支包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志愿者等人才的专业队伍,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3.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促进心理服务本土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将心理学系统性、全局性地融入进社会治理之中,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因此,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新。大胆尝试,寻求学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展开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明显的差异,要有借鉴的学习,更要融入中国的文化智慧,比如中医药文化。具体来讲,社会心理服务要结合本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民众的思维模式等,研究心理服务技术,构建更高效、更符合我省省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雪峰、傅小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3期
[2] 张赛宜,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析[N]中国人口报 2019.06.10第三版
[3] 姜鹤,服务社会现实,推动学科发展:第九届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会议纪要[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Vol.8,No.4,252-256
基金项目: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作者简介:閆欣,1990年10月21日出生,女,汉,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心理学、社会学。
智静,1990.4.11,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
冯晓平,1966.4.12,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副教授。
梁斌,1975.4.28,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