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板上赫然写着“锦心、绣口、巧手”六个大字。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的学生们正在上家政课。这六个大字,正是这门课的目标。“锦心绣口”之谓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红楼梦》里的史湘云当年在大雪纷飞中大啖烤鹿肉,别人大惊失色,她就曾豪迈地道:别看我们现在饮血茹毛,等一会儿我们还是“锦心绣口”呢。这会儿,老师随后又加“巧手”两字,是对这些女院学生的期望:内心美丽、口头表达美丽之外,还要有双灵巧的手,这样,具有东方色彩的、现代版淑女的培养目标,不是就很近了么?
眼下,女学生们都极其认真地在摆弄她们手中的棒针和毛线。看得出来,她们在克服着重重困难。刚才老师做了个随机调查,这个拥有42名学生的班级,只有3人曾经摆弄过毛线,现在也已经有点淡忘了。绝大多数都还是第一次摸棒针。老师看着她们纤纤的美丽手指,这么笨拙地扭动着,哭笑不得。这是一幅多么不相称的画面呵!
平时,这些女孩子的手,不可不谓之巧的,瞧她们在手机上发短消息时那个巧劲儿!瞧她们考试时把那支笔转悠得溜溜的!而且有趣的是,她们对发短消息转笔几乎无人不会,无师自通。可眼下……
是的,眼前这一幕,也怪不得她们。从来没接触过,从来没学过,可不就是这样咋的?
于是,老师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大喊着:家政学,你怎么姗姗来迟?
家政学是一门学问
家政学是一门有关改善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问。 它具体目标是:1.提高家庭生活(健康、家族和睦与民主关系、精神生活安定、经济生活小康、科学而艺术的衣食住行、生育及教育子女、适当的教养和娱乐、提高家庭生活技巧、保持和改善传统等)。2.人的开发(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包括能力开发)。
中国的辞书里这样解说“家政学”:“研究家庭管理的规律、内容和方法的学问。”中国家政学古已有之,追溯起来可以远至黄帝妃嫘教老百姓养蚕桑制衣裳开始,《颜氏家训》、《郑氏家范》、《戒子通录》、《朱子家训》、《袁氏世规》、《家规辑要》等,是古代中国人治家经验的总结。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学,家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则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的事。首先在女子小学课程中开设手工、缝纫,女子中学开设家事、园艺、缝纫。1919年,即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大学引进了家政课程,北京女高师首先成立家政学系,燕京大学、河北女师院、东北大学、四川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辅仁大学等,相继成立家政学系,在我们上海,则有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以后,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继续着家政学的大学教育,而大陆则被取消掉了。这一停,就是半个多世纪。同时被逐出大学讲坛的,还有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还有民俗学等学科,相继在高等教育中恢复,而且还都成为了显学,成为中国大学对外交流的枢纽,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眼光,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家政学,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恢复。
日本的大学教育重视家政学
日本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女子教育十分重视家政学。郡山女子大学甚至有家政学的博士点。设在东京的昭和女子大学,本科教育和大专教育中都有“家政学部”,学部下面再分“生活美学科”和“生活科学科”,家政学概论、造型艺术、服饰、食品营养、儿童心理学等是她们的特色课程,还有一个在东京颇为有名的女性研究中心。学校十分重视女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女孩子们在“寮(宿舍)”里生活,而“寮”,却不光是她们的生活区,更是她们的“第二课堂”。常常可以看到她们在寮里所设的特殊教室里接受家政训练,有插花、茶道、编织、熨烫、烹饪、弹古琴等等,更多的,则是看到她们在寮里学习打扫卫生。学校对她们提出的口号是:“一手拿笔,一手拿抹布。”校部和寮都不用清洁工,所有的卫生打扫都由学生们承担。每天清晨,当那优美的音乐声响起,“寮生”们霍然起床,不是先去洗漱,而是快速地穿上自备的劳动服,摸扫把、摸抹布,挽起秀发、卷起袖子,一边互问早安一边跑去自己的包干区大干起来,食堂、浴室、走廊、楼梯、厕所,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分门别类地用清水或“洗剂”擦洗干净,大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冲洗澡堂。最后,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擦地板。
昭和女大家政学的学科带头人是天野老师,在日本甚至在世界的家政学圈里都有一定的名气。她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有关会议,发表演讲和论文。这么个大教授,每次出门,身边都带着“活”,不是刺绣,就是编织的“毛活”,飞机上的几小时或者十几小时,她总有作品诞生。上师大留日的女教师都去天野老师家做过客。她家几乎所有的装饰品都是她自己做的,走廊里楼梯口挂着的大大小小的画,或绒绣或贴画,有的精致有的稚拙。她送给中国朋友的礼物也是她自制的手工艺品。她缝纫刺绣的时候,她的当大学社会学教授的丈夫,就在一旁给她穿针引线递剪子。
这所学校另一件出名的事是:现今皇太子的丈母娘,是许多许多年前昭和女大家政学部的毕业生。很多传媒在炒作太子妃的家庭出身时,突出了这一点。这就是说:太子妃这样的高雅贤淑,和她母亲的教导培养影响分不开的,而她母亲的成果,又是与在大学接受家政学教育分不开的。皇太子和太子妃结婚那天,昭和女子大学上上下下欢天喜地。自此,有传言说:昭和女大家政学部的女大学毕业生出嫁不用嫁妆了,新房最显眼的地方挂一张新娘的毕业证书便可。
中国女子学院的历史和现状
家政学的春天,是与女子高等院校的复苏一起来临的。
首先恢复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金陵女子学院。这所创建于“五四”前夕的金陵女子学院(原名文理学院)里,曾有多少优秀女性学成离校,奔向四面八方。至今,金陵女大的校友会会员,还有好几百人,遍布五大洲。恢复金陵女院是老校长吴贻芳博士的遗愿,那座白色的学院楼,则是靠校友们的捐助建成的。正门大厅一侧的纪念碑文里,铭记着她们十八个个人和十六个团体的名字。教学楼的每一个教室,门楣上也有人名或团体名。其中有“上海室”,由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金陵女院校友们集体捐助建造。令人羡慕不已的是,金陵女院有一间宽敞明亮而功能齐全的家政教室。一进这一教室,就有种家的温馨感。那一张张硕大无朋的桌子,神奇得很,桌面打开,里面有一个个电炉会弹出来,就可以学习和实践烹饪;桌面合上,平整光滑又宽大,可以学裁剪制图;放上缝纫机头,女孩子们又可以排排坐地缝制衣物。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的都是学生们的习作,刺绣剪贴手工艺,一件件都透露着小女儿家家的聪慧。
从这里走出去的,“金陵十二钗”,二十四钗、四十八钗,谁个不是上得了讲堂、下得了厨房的?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更是了得,十年前成立伊始,就已经开办家政学系了,三年制大专。关起门来训练,走出门去竞争。三年后,家政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竟然十分抢手。“办家政学干什么?培养太太?你们是太太学堂?将来出去做家庭妇女?”这是在我们这座城市常常可以听到的诘问。可人家天津才不呢,人家的学生照样走进公司当白领,走进机关当干部。人家公司、人家机关说了:读家政学的有什么不好?外语、计算机一样会,还能在单位里营造家庭氛围。
如今,北京、大连、湖南、山东等地,祖国的四面八方,涌现的女子院校已有二十几所。我们上海,也已有上海师大、同济女子学院两所,一文一理,南北呼应。但成立家政学系的,似乎还只有天津师大一家。天师大国际女子学院家政学系,也还是“地方户口”而不是“国家户口”。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的大专院校专业目录里,还没有“家政学”。这,正是家政学姗姗来迟、即使来了也缩于一隅悄不张扬的主要原因。
上师大女子学院就这样悄没声儿地开起了家政选修课。一经开张,立刻火爆。学生们那个喜欢劲儿!开课不久,学校BBS上就有这样的帖子了:“本学期最喜欢的课:现代家政。”一个学期下来,大家意犹未尽,纷纷“上书”要求再开一学期。尤其是营养学的学习,让许多同学体会颇深。一个同学在“营养与家庭烹饪课”的考卷上写道:“我们通常只是通过家长的间接经验来安排自己的饮食,现在到学校住宿需要自己进行膳食搭配时就会进入误区,通过营养学的学习,不仅明白了家长传授给我们的很有科学依据,而且能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定膳食,吸收营养物质。这门课切实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位同学说得更生动:“通过家政课的学习,我会烧菜了。当自己捧上亲手烹制的菜肴时,母亲惊叹着说:这是二十年来之奇事。”一部分同学在考卷上说:学习家政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而现在的女性太不擅长家政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家政的学习促进了内心的充实、情趣的培养、平凡中见精彩。有的同学旗帜鲜明地说:懂得女红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有女人味;学习并学好家政是一个成功女性应具有的素质。一个人能把家调理好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女人和女红,最般配
是啊!古今中外的那些名女人,成功女性,哪一个是不会一点儿家政的?居里夫人给孩子做衣服,撒切尔夫人亲自下厨房煎荷包蛋。《红楼梦》女儿国里,黛玉荷包做得好,晴雯会补裘,黄莺儿会打络子,宝钗会配色,讲起色彩来一套一套的,王熙凤,更是家庭理财能手,她要是活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今天,恐怕会常常被请到电视节目上去开讲座的。进入现代更是如此。宋氏三姐妹中学、大学、留学读的都是女校,家政基础深厚。去年宋美龄去世,报纸上刊载她历年的照片,其中最美丽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婚礼照、外交照,而是她在缝制毛衣。她刚刚完成这件毛衣的编织,这会儿,正在把袖子缝到袖笼上去。那是一种怎样美好的表情,呵!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柔和的、温情脉脉的,嘴角含着微微一点点笑意,有一种作为女人的成功感溢满整个画面。这是宋美龄最有女人味的一张相片。
老师曾将这张照片拿去她的家政课,让学生们欣赏,学生们禁不住发出“哇塞”的呼喊。老师说:女人看到柔软的东西时眼睛最美,你们注视着手上的“绕指柔”,我在欣赏你们的眼睛,真是美不胜收呵!教室里即刻洋溢起会意的笑。
女人和女红,最般配。
女红的“红”,非色彩词,是为动词也。女红,女人用“丝”线(绞丝旁)做“工”是也。红娘,小姐身边专门做女红的姑娘也。
女人没有不爱女红的。同样读女校出身的张爱玲,爱极了女红,自己选料,自己设计服装,甚至自己缝制。没有她自己的这一番“DIY”,她哪来这么多独具个性的“奇装异服”?没有在家政课上的用功体会,她哪来的这么令人羡慕的色彩敏感?她的小说描绘怎么会那样有声有色?她怎么会有堪称晚清民国服饰史的《更衣记》?据说王安忆喜欢打毛衣,每开写一篇小说,必得要同时起一件毛活,然后是写写小说,织织毛衣,交替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过硬。是“编织”一词把她的两件工作串联到一起的,编织毛衣,编织故事,编织故事的“编织”还是第二性、引申义呢!
男人也没有不爱女红的。当年崔莺莺“甚工刀扎”,张生问她讨却“终不可见”,张郁郁不欢,这也是他后来“始乱之,终弃之”的一个原因。贾宝玉倒是得到过林黛玉绣的荷包的,一次黛玉跟他怄气,不知怎的扯到荷包上,黛玉抢过荷包提起剪子就绞,宝玉紫鹃一起来夺,结果还是绞坏一点了,把宝玉那个心疼的呀!鲁迅先生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穿长衫的,与出身于北京女高师的许广平结婚后,便有了一张穿毛衣的照相了。那件毛衣是件开衫,前面扣纽扣,前襟满满的编织着铰链棒花纹,蛮好看的,估计是接受过家政训练的许广平为他织的。穿着心爱的人儿给织的心爱的毛衫,鲁迅显得格外洋气和喜气洋洋。
最近上师大女子学院师生们有这样一个创意:等下个“情人节”前,办个“阿哥阿妹学堂”,阿哥为阿妹学梳一款发型,阿妹为阿哥学打一件毛活,对联呢,改一联唐诗:“线(原为‘裙’)拖湘江三幅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人已基本上解决了生活上的温饱问题。中国人正在大踏步地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已是深入中国人心的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人们渐渐地由“熬生活”、“过日子”过渡到“享受生活”,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细节、生活的质量、生活的诗意和生活中的美。《庄子.知北游》有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如今现代都市的家庭生活,已然是达到“常饱”“常暖”“常安”的小康水平,人们正在求美、求丽、求乐上化工夫。这些功夫,多表现在家里。
我们的教育一向只是对应人的职业,考虑的是培养对象的职场需要,考虑怎样把他(她)打造成一个职业人,极少甚至没能对应人的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试想:你培养的人不会生活,不懂得生活,不会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不懂得享受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能说是成功的么?
现在,是我们必须要弥补这一缺憾的时候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讲坛引进家政学,是对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一种突破,一种挑战。
家政学,姗姗来迟。但愿她最后一个笑,笑得最好。
小链接:家政学名称的由来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家政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国际家政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ome Economics,IFHE)成立于1908年,很快将要迎来它的100年纪念。“家政学”这一汉语名称,由日本首创、由日本首先运用。它的英语单词是home economics,由美国的家政学家首倡使用。美国家政学会成立于1898年,日本的成立于1949年。
关于名称,这一百多年来也有争议,1904年美国的Richards.H(理查兹)提倡称为Euthenics(优境学),但没能普及。英国称为“Domestic Science”,德国称为“Hauswirtschaft”, 法国称为“Economie Familiale”。汉语词汇“家政学”由日本首创,但现代化后的日本对其提出的异议也多,有建议改为“生活学”或“生活科学”的,有提出改作“Human Ecology”(人类生态学)的。改来改去,还是“家政学”被大家所接受。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女子文化学院副院长)
眼下,女学生们都极其认真地在摆弄她们手中的棒针和毛线。看得出来,她们在克服着重重困难。刚才老师做了个随机调查,这个拥有42名学生的班级,只有3人曾经摆弄过毛线,现在也已经有点淡忘了。绝大多数都还是第一次摸棒针。老师看着她们纤纤的美丽手指,这么笨拙地扭动着,哭笑不得。这是一幅多么不相称的画面呵!
平时,这些女孩子的手,不可不谓之巧的,瞧她们在手机上发短消息时那个巧劲儿!瞧她们考试时把那支笔转悠得溜溜的!而且有趣的是,她们对发短消息转笔几乎无人不会,无师自通。可眼下……
是的,眼前这一幕,也怪不得她们。从来没接触过,从来没学过,可不就是这样咋的?
于是,老师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大喊着:家政学,你怎么姗姗来迟?
家政学是一门学问
家政学是一门有关改善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问。 它具体目标是:1.提高家庭生活(健康、家族和睦与民主关系、精神生活安定、经济生活小康、科学而艺术的衣食住行、生育及教育子女、适当的教养和娱乐、提高家庭生活技巧、保持和改善传统等)。2.人的开发(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包括能力开发)。
中国的辞书里这样解说“家政学”:“研究家庭管理的规律、内容和方法的学问。”中国家政学古已有之,追溯起来可以远至黄帝妃嫘教老百姓养蚕桑制衣裳开始,《颜氏家训》、《郑氏家范》、《戒子通录》、《朱子家训》、《袁氏世规》、《家规辑要》等,是古代中国人治家经验的总结。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学,家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则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的事。首先在女子小学课程中开设手工、缝纫,女子中学开设家事、园艺、缝纫。1919年,即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大学引进了家政课程,北京女高师首先成立家政学系,燕京大学、河北女师院、东北大学、四川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辅仁大学等,相继成立家政学系,在我们上海,则有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以后,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继续着家政学的大学教育,而大陆则被取消掉了。这一停,就是半个多世纪。同时被逐出大学讲坛的,还有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还有民俗学等学科,相继在高等教育中恢复,而且还都成为了显学,成为中国大学对外交流的枢纽,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眼光,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家政学,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恢复。
日本的大学教育重视家政学
日本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女子教育十分重视家政学。郡山女子大学甚至有家政学的博士点。设在东京的昭和女子大学,本科教育和大专教育中都有“家政学部”,学部下面再分“生活美学科”和“生活科学科”,家政学概论、造型艺术、服饰、食品营养、儿童心理学等是她们的特色课程,还有一个在东京颇为有名的女性研究中心。学校十分重视女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女孩子们在“寮(宿舍)”里生活,而“寮”,却不光是她们的生活区,更是她们的“第二课堂”。常常可以看到她们在寮里所设的特殊教室里接受家政训练,有插花、茶道、编织、熨烫、烹饪、弹古琴等等,更多的,则是看到她们在寮里学习打扫卫生。学校对她们提出的口号是:“一手拿笔,一手拿抹布。”校部和寮都不用清洁工,所有的卫生打扫都由学生们承担。每天清晨,当那优美的音乐声响起,“寮生”们霍然起床,不是先去洗漱,而是快速地穿上自备的劳动服,摸扫把、摸抹布,挽起秀发、卷起袖子,一边互问早安一边跑去自己的包干区大干起来,食堂、浴室、走廊、楼梯、厕所,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分门别类地用清水或“洗剂”擦洗干净,大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冲洗澡堂。最后,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擦地板。
昭和女大家政学的学科带头人是天野老师,在日本甚至在世界的家政学圈里都有一定的名气。她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有关会议,发表演讲和论文。这么个大教授,每次出门,身边都带着“活”,不是刺绣,就是编织的“毛活”,飞机上的几小时或者十几小时,她总有作品诞生。上师大留日的女教师都去天野老师家做过客。她家几乎所有的装饰品都是她自己做的,走廊里楼梯口挂着的大大小小的画,或绒绣或贴画,有的精致有的稚拙。她送给中国朋友的礼物也是她自制的手工艺品。她缝纫刺绣的时候,她的当大学社会学教授的丈夫,就在一旁给她穿针引线递剪子。
这所学校另一件出名的事是:现今皇太子的丈母娘,是许多许多年前昭和女大家政学部的毕业生。很多传媒在炒作太子妃的家庭出身时,突出了这一点。这就是说:太子妃这样的高雅贤淑,和她母亲的教导培养影响分不开的,而她母亲的成果,又是与在大学接受家政学教育分不开的。皇太子和太子妃结婚那天,昭和女子大学上上下下欢天喜地。自此,有传言说:昭和女大家政学部的女大学毕业生出嫁不用嫁妆了,新房最显眼的地方挂一张新娘的毕业证书便可。
中国女子学院的历史和现状
家政学的春天,是与女子高等院校的复苏一起来临的。
首先恢复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金陵女子学院。这所创建于“五四”前夕的金陵女子学院(原名文理学院)里,曾有多少优秀女性学成离校,奔向四面八方。至今,金陵女大的校友会会员,还有好几百人,遍布五大洲。恢复金陵女院是老校长吴贻芳博士的遗愿,那座白色的学院楼,则是靠校友们的捐助建成的。正门大厅一侧的纪念碑文里,铭记着她们十八个个人和十六个团体的名字。教学楼的每一个教室,门楣上也有人名或团体名。其中有“上海室”,由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金陵女院校友们集体捐助建造。令人羡慕不已的是,金陵女院有一间宽敞明亮而功能齐全的家政教室。一进这一教室,就有种家的温馨感。那一张张硕大无朋的桌子,神奇得很,桌面打开,里面有一个个电炉会弹出来,就可以学习和实践烹饪;桌面合上,平整光滑又宽大,可以学裁剪制图;放上缝纫机头,女孩子们又可以排排坐地缝制衣物。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的都是学生们的习作,刺绣剪贴手工艺,一件件都透露着小女儿家家的聪慧。
从这里走出去的,“金陵十二钗”,二十四钗、四十八钗,谁个不是上得了讲堂、下得了厨房的?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更是了得,十年前成立伊始,就已经开办家政学系了,三年制大专。关起门来训练,走出门去竞争。三年后,家政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竟然十分抢手。“办家政学干什么?培养太太?你们是太太学堂?将来出去做家庭妇女?”这是在我们这座城市常常可以听到的诘问。可人家天津才不呢,人家的学生照样走进公司当白领,走进机关当干部。人家公司、人家机关说了:读家政学的有什么不好?外语、计算机一样会,还能在单位里营造家庭氛围。
如今,北京、大连、湖南、山东等地,祖国的四面八方,涌现的女子院校已有二十几所。我们上海,也已有上海师大、同济女子学院两所,一文一理,南北呼应。但成立家政学系的,似乎还只有天津师大一家。天师大国际女子学院家政学系,也还是“地方户口”而不是“国家户口”。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的大专院校专业目录里,还没有“家政学”。这,正是家政学姗姗来迟、即使来了也缩于一隅悄不张扬的主要原因。
上师大女子学院就这样悄没声儿地开起了家政选修课。一经开张,立刻火爆。学生们那个喜欢劲儿!开课不久,学校BBS上就有这样的帖子了:“本学期最喜欢的课:现代家政。”一个学期下来,大家意犹未尽,纷纷“上书”要求再开一学期。尤其是营养学的学习,让许多同学体会颇深。一个同学在“营养与家庭烹饪课”的考卷上写道:“我们通常只是通过家长的间接经验来安排自己的饮食,现在到学校住宿需要自己进行膳食搭配时就会进入误区,通过营养学的学习,不仅明白了家长传授给我们的很有科学依据,而且能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定膳食,吸收营养物质。这门课切实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位同学说得更生动:“通过家政课的学习,我会烧菜了。当自己捧上亲手烹制的菜肴时,母亲惊叹着说:这是二十年来之奇事。”一部分同学在考卷上说:学习家政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而现在的女性太不擅长家政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家政的学习促进了内心的充实、情趣的培养、平凡中见精彩。有的同学旗帜鲜明地说:懂得女红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有女人味;学习并学好家政是一个成功女性应具有的素质。一个人能把家调理好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女人和女红,最般配
是啊!古今中外的那些名女人,成功女性,哪一个是不会一点儿家政的?居里夫人给孩子做衣服,撒切尔夫人亲自下厨房煎荷包蛋。《红楼梦》女儿国里,黛玉荷包做得好,晴雯会补裘,黄莺儿会打络子,宝钗会配色,讲起色彩来一套一套的,王熙凤,更是家庭理财能手,她要是活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今天,恐怕会常常被请到电视节目上去开讲座的。进入现代更是如此。宋氏三姐妹中学、大学、留学读的都是女校,家政基础深厚。去年宋美龄去世,报纸上刊载她历年的照片,其中最美丽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婚礼照、外交照,而是她在缝制毛衣。她刚刚完成这件毛衣的编织,这会儿,正在把袖子缝到袖笼上去。那是一种怎样美好的表情,呵!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柔和的、温情脉脉的,嘴角含着微微一点点笑意,有一种作为女人的成功感溢满整个画面。这是宋美龄最有女人味的一张相片。
老师曾将这张照片拿去她的家政课,让学生们欣赏,学生们禁不住发出“哇塞”的呼喊。老师说:女人看到柔软的东西时眼睛最美,你们注视着手上的“绕指柔”,我在欣赏你们的眼睛,真是美不胜收呵!教室里即刻洋溢起会意的笑。
女人和女红,最般配。
女红的“红”,非色彩词,是为动词也。女红,女人用“丝”线(绞丝旁)做“工”是也。红娘,小姐身边专门做女红的姑娘也。
女人没有不爱女红的。同样读女校出身的张爱玲,爱极了女红,自己选料,自己设计服装,甚至自己缝制。没有她自己的这一番“DIY”,她哪来这么多独具个性的“奇装异服”?没有在家政课上的用功体会,她哪来的这么令人羡慕的色彩敏感?她的小说描绘怎么会那样有声有色?她怎么会有堪称晚清民国服饰史的《更衣记》?据说王安忆喜欢打毛衣,每开写一篇小说,必得要同时起一件毛活,然后是写写小说,织织毛衣,交替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过硬。是“编织”一词把她的两件工作串联到一起的,编织毛衣,编织故事,编织故事的“编织”还是第二性、引申义呢!
男人也没有不爱女红的。当年崔莺莺“甚工刀扎”,张生问她讨却“终不可见”,张郁郁不欢,这也是他后来“始乱之,终弃之”的一个原因。贾宝玉倒是得到过林黛玉绣的荷包的,一次黛玉跟他怄气,不知怎的扯到荷包上,黛玉抢过荷包提起剪子就绞,宝玉紫鹃一起来夺,结果还是绞坏一点了,把宝玉那个心疼的呀!鲁迅先生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穿长衫的,与出身于北京女高师的许广平结婚后,便有了一张穿毛衣的照相了。那件毛衣是件开衫,前面扣纽扣,前襟满满的编织着铰链棒花纹,蛮好看的,估计是接受过家政训练的许广平为他织的。穿着心爱的人儿给织的心爱的毛衫,鲁迅显得格外洋气和喜气洋洋。
最近上师大女子学院师生们有这样一个创意:等下个“情人节”前,办个“阿哥阿妹学堂”,阿哥为阿妹学梳一款发型,阿妹为阿哥学打一件毛活,对联呢,改一联唐诗:“线(原为‘裙’)拖湘江三幅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人已基本上解决了生活上的温饱问题。中国人正在大踏步地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已是深入中国人心的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人们渐渐地由“熬生活”、“过日子”过渡到“享受生活”,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细节、生活的质量、生活的诗意和生活中的美。《庄子.知北游》有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如今现代都市的家庭生活,已然是达到“常饱”“常暖”“常安”的小康水平,人们正在求美、求丽、求乐上化工夫。这些功夫,多表现在家里。
我们的教育一向只是对应人的职业,考虑的是培养对象的职场需要,考虑怎样把他(她)打造成一个职业人,极少甚至没能对应人的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试想:你培养的人不会生活,不懂得生活,不会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不懂得享受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能说是成功的么?
现在,是我们必须要弥补这一缺憾的时候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讲坛引进家政学,是对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一种突破,一种挑战。
家政学,姗姗来迟。但愿她最后一个笑,笑得最好。
小链接:家政学名称的由来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家政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国际家政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ome Economics,IFHE)成立于1908年,很快将要迎来它的100年纪念。“家政学”这一汉语名称,由日本首创、由日本首先运用。它的英语单词是home economics,由美国的家政学家首倡使用。美国家政学会成立于1898年,日本的成立于1949年。
关于名称,这一百多年来也有争议,1904年美国的Richards.H(理查兹)提倡称为Euthenics(优境学),但没能普及。英国称为“Domestic Science”,德国称为“Hauswirtschaft”, 法国称为“Economie Familiale”。汉语词汇“家政学”由日本首创,但现代化后的日本对其提出的异议也多,有建议改为“生活学”或“生活科学”的,有提出改作“Human Ecology”(人类生态学)的。改来改去,还是“家政学”被大家所接受。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女子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