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一般来说,这种学习困难是长期累积造成的,部分因素很难从教学层面去消除。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而言,作文对于他们还有认清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克服障碍,走出恶性循环的重要意义。作文教学本身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而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尤其困难重重。所以,更需要有区别对待的策略和新的操作思路。
一、必要的策略调整
1.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以实践活动部分替代传统课程内容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策略。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问题等因素,更缺乏耐性接受重复、单调、枯燥的高中阶段应试色彩浓厚的作文教学方式。而如果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作文能力,体会作文乐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采用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针对社会时事的交流发言,上网回复帖子、撰写微博等,让学生在讲述、交流、操作等活动中以亲切生动的方式进行作文练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说”“写”只是形式和工具的不同,本质上是共通的,都是心声的表达,受灵魂深处的情感推动。甄别整理资料和交流辩论则是写作时训练选材和思辨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从易于起步的活动开始,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逐渐找到兴趣,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
原有的课程资源或内容陈旧或脱离学生实际,形式单调,无法激起这部分学生的写作冲动。为此,在开发课程资源层面,教师要更注重广泛、新鲜、生动,还要贴近生活。
2.作文训练的具体操作
首先,关于作文命题和审题。
为了在应试中获取高分,作文教学花费很多时间在审题训练上。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训练思辨和构思能力。但学习困难学生本来就疲于“凑字数”,经常陷于“无话可说”的境地。过于强调命题训练不是最好的做法。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认为:“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命题形式,少一点限定,多一些自由。学生先获得自由抒写内心的快乐,再反过来形成动力推进写作,这是导入良性进程的重要一步。
第二,关于文体的确定。
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对于作文文体的深刻理解,对此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死板的教条。文体是从已生成的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把它作为规范去指导作文练习会更加扼杀学习困难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对文体的要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能自由充分地表达后的更高层次的规范,而这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而言是并不适宜和紧要的。所以,具体作文练习中,要淡化文体的限定。
第三,关于作文展示的媒介。
传统的作文方式是通过纸质文字的媒介来进行作者和读者间的交流。与作文优秀学生不同,学习困难学生很难通过正规刊物的发表来获得激励,但教师又必须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创造机会让其作文通过其它媒介来表现,因为这种激励对恢复自信效果极其明显。所以教师可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式,通过班级手抄报、板报,或者网络媒介来发表,以获得读者的呼应。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语言媒介。比如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讲话”,教师通过语言来“面批”和“交流”,学生间也通过有组织的“讲话”等形式来进行作文表达。这也符合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理。
3.评价模式
首先,要减少量化判定。
“文无第一”。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作文并不合适。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他们本就处在一个作文成绩不好,失去信心害怕写作,写作状态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中。量化和竞争更使他们无从获得成功的喜悦,失去重拾信心走出恶性循环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的一些形成性评价的作文训练或检测中,应少用分数来判定作文高下,而要用具体的评语替这部分学生找出亮点和进步,指出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过去,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作出,会“僵化”“定势”,而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多用生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这样更利于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也给评价带来一些“偶然性”,制造出更多的机会来诱导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第二,要 降低评价标准。
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能光有“高标准”和“严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参与远比判定来得重要。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达到初步的目标,建立信心,循序渐进,逐级提高。
第三,可适当淡化思想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总是要求“思想积极向上”。但是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会更多表现出“灰暗”“消极”,甚至“偏激”“扭曲”。相比于通篇敷衍的空话,这样的思想不够积极向上的作文,反倒是他们真诚的表达。教师不应该当头棒喝,而要尊重他们作文的话语权,相比“灵魂的空壳”,更应该让学生保持人格的统一,在这些貌似“灰暗”的情感中,有着独特个体生命的表达,甚至也有着对现实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呵护,并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格调,逐渐做到“健康和向上”。
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
1.缺乏自信,写作恐惧
部分学生其实有想法,也想写好,平时私下里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是一到落笔就大脑空白,顿时“失语”,甚至发展成写作恐惧。对此,教师要做到,只要是真诚的表达,就应该多给以赏识,并创造机会加以激励。既要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自我定位,教师对于自身也要有正确的教学定位,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能做到情感真诚,条理基本清晰,格式正确,书写规范这些合乎实际的要求,已经是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一步了。 2.缺乏热情,冷漠对待
还有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可以凑足字数,敷衍成篇,但只是堆砌一些空话、套话。写作态度呈现无所谓、无热情的状态,更谈不上作文应有的灵魂的表达。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作文时,可以用严厉的手段约束和规范。但只通过施压来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是不够的, 除了从外部动机去调动起学生,教师更应该从内部去帮助学生找到写作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主体。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对生活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剖析。只有学生愿意去写,才能写出好作文,教学也才能事半功倍。
3.限定学习困难学生基本的写作要求
学习困难学生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卷面、书写格式、布局的规矩等,凡是一些硬性的不涉及能力的标准要严要求、勤督促。作文中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要明确指出,严格订正。学生的惰性习惯许多是从教师的教学惰性开始的。所以,教师要从示范的层面去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完善自身,逐步建立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环境构建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就作文教学而言,最不容忽视的是其中的文化环境,作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没有进行阅读的良好家庭环境,这种差距要由学校教学来弥补。文化素养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学环境因素,建构起具有文化意蕴的教学氛围。
首先,课外时间也就是学生在家的时间,要鼓励学生阅读、写作。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布置好私人阅读和写作的空间,购置一些书籍。利用家长会等家校联络的机会,也指导家长学会为子女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对于部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和休息日自主的作文学习时间,以替代家庭时间。
其次,学校环境方面。学校、班级层面要尽力规定写作时间,完善写作硬件,营造写作气氛,办好写作活动。要帮助学生培养“读者意识”,给他们搭建发表交流的各级平台。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教师要完成思路和操作层面的调整,也要做出情感和心理的调整,需要更多的忍耐和付出。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人”的全方位的完善,“人”与“文”将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215500)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而言,作文对于他们还有认清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克服障碍,走出恶性循环的重要意义。作文教学本身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而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尤其困难重重。所以,更需要有区别对待的策略和新的操作思路。
一、必要的策略调整
1.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以实践活动部分替代传统课程内容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策略。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问题等因素,更缺乏耐性接受重复、单调、枯燥的高中阶段应试色彩浓厚的作文教学方式。而如果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作文能力,体会作文乐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采用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针对社会时事的交流发言,上网回复帖子、撰写微博等,让学生在讲述、交流、操作等活动中以亲切生动的方式进行作文练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说”“写”只是形式和工具的不同,本质上是共通的,都是心声的表达,受灵魂深处的情感推动。甄别整理资料和交流辩论则是写作时训练选材和思辨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从易于起步的活动开始,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逐渐找到兴趣,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
原有的课程资源或内容陈旧或脱离学生实际,形式单调,无法激起这部分学生的写作冲动。为此,在开发课程资源层面,教师要更注重广泛、新鲜、生动,还要贴近生活。
2.作文训练的具体操作
首先,关于作文命题和审题。
为了在应试中获取高分,作文教学花费很多时间在审题训练上。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训练思辨和构思能力。但学习困难学生本来就疲于“凑字数”,经常陷于“无话可说”的境地。过于强调命题训练不是最好的做法。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认为:“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命题形式,少一点限定,多一些自由。学生先获得自由抒写内心的快乐,再反过来形成动力推进写作,这是导入良性进程的重要一步。
第二,关于文体的确定。
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对于作文文体的深刻理解,对此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死板的教条。文体是从已生成的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把它作为规范去指导作文练习会更加扼杀学习困难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对文体的要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能自由充分地表达后的更高层次的规范,而这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而言是并不适宜和紧要的。所以,具体作文练习中,要淡化文体的限定。
第三,关于作文展示的媒介。
传统的作文方式是通过纸质文字的媒介来进行作者和读者间的交流。与作文优秀学生不同,学习困难学生很难通过正规刊物的发表来获得激励,但教师又必须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创造机会让其作文通过其它媒介来表现,因为这种激励对恢复自信效果极其明显。所以教师可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式,通过班级手抄报、板报,或者网络媒介来发表,以获得读者的呼应。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语言媒介。比如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讲话”,教师通过语言来“面批”和“交流”,学生间也通过有组织的“讲话”等形式来进行作文表达。这也符合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理。
3.评价模式
首先,要减少量化判定。
“文无第一”。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作文并不合适。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他们本就处在一个作文成绩不好,失去信心害怕写作,写作状态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中。量化和竞争更使他们无从获得成功的喜悦,失去重拾信心走出恶性循环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的一些形成性评价的作文训练或检测中,应少用分数来判定作文高下,而要用具体的评语替这部分学生找出亮点和进步,指出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过去,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作出,会“僵化”“定势”,而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多用生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这样更利于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也给评价带来一些“偶然性”,制造出更多的机会来诱导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第二,要 降低评价标准。
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能光有“高标准”和“严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参与远比判定来得重要。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达到初步的目标,建立信心,循序渐进,逐级提高。
第三,可适当淡化思想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总是要求“思想积极向上”。但是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会更多表现出“灰暗”“消极”,甚至“偏激”“扭曲”。相比于通篇敷衍的空话,这样的思想不够积极向上的作文,反倒是他们真诚的表达。教师不应该当头棒喝,而要尊重他们作文的话语权,相比“灵魂的空壳”,更应该让学生保持人格的统一,在这些貌似“灰暗”的情感中,有着独特个体生命的表达,甚至也有着对现实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呵护,并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格调,逐渐做到“健康和向上”。
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
1.缺乏自信,写作恐惧
部分学生其实有想法,也想写好,平时私下里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是一到落笔就大脑空白,顿时“失语”,甚至发展成写作恐惧。对此,教师要做到,只要是真诚的表达,就应该多给以赏识,并创造机会加以激励。既要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自我定位,教师对于自身也要有正确的教学定位,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能做到情感真诚,条理基本清晰,格式正确,书写规范这些合乎实际的要求,已经是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一步了。 2.缺乏热情,冷漠对待
还有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可以凑足字数,敷衍成篇,但只是堆砌一些空话、套话。写作态度呈现无所谓、无热情的状态,更谈不上作文应有的灵魂的表达。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作文时,可以用严厉的手段约束和规范。但只通过施压来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是不够的, 除了从外部动机去调动起学生,教师更应该从内部去帮助学生找到写作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主体。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对生活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剖析。只有学生愿意去写,才能写出好作文,教学也才能事半功倍。
3.限定学习困难学生基本的写作要求
学习困难学生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卷面、书写格式、布局的规矩等,凡是一些硬性的不涉及能力的标准要严要求、勤督促。作文中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要明确指出,严格订正。学生的惰性习惯许多是从教师的教学惰性开始的。所以,教师要从示范的层面去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完善自身,逐步建立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环境构建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就作文教学而言,最不容忽视的是其中的文化环境,作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没有进行阅读的良好家庭环境,这种差距要由学校教学来弥补。文化素养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学环境因素,建构起具有文化意蕴的教学氛围。
首先,课外时间也就是学生在家的时间,要鼓励学生阅读、写作。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布置好私人阅读和写作的空间,购置一些书籍。利用家长会等家校联络的机会,也指导家长学会为子女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对于部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和休息日自主的作文学习时间,以替代家庭时间。
其次,学校环境方面。学校、班级层面要尽力规定写作时间,完善写作硬件,营造写作气氛,办好写作活动。要帮助学生培养“读者意识”,给他们搭建发表交流的各级平台。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教师要完成思路和操作层面的调整,也要做出情感和心理的调整,需要更多的忍耐和付出。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人”的全方位的完善,“人”与“文”将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