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24-02
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预设问题的质量。用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我们学校倡导“三级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一、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操作性认知
“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问题引路、边学边教、学练结合、随机生成。这个模式把教学的生长点放在问题的探究上,并且问题按三级目标呈现。模式突出一个“精”字,通过精选、精编、精讲、精练、精批、精导,打造“教学合一”的精致教案,以达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级问题导学模式”包含以下几种模式:
1 “分级层进”的问题模式。我们将“问题学习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把问题当做备课的重点。问题按三级目标分为:基础题(一级),也叫个人自主学习题,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探究题(二级),也叫小组合作学习题,这些问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理解文本,形成技能;拓展题(三级),也叫集体探究学习题。这些问题由学生在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探究,生成新的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级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有梯度。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 “双案合一”的备课模式。对备课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润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把三级问题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通过集思广益、精心选题,使提出的问题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形成统一的教学案。另一方面,我们又留下“生成与辅导”的空间,给教师自主动手写教案。这样,既做到了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又能彰显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3 “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教学案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案。上述三级问题就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导学案。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利用这个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后又将其作为作业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每堂课都在学习,都在训练,都在测评,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 “导学结合”的训练模式。对于导学案,我们采取三个步骤分层实施:对一级问题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完成,课上订正;二级问题学生能做就做,不会做的留到课上用于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中提倡先进生先学先会,鼓励后进生学会向同学学习;三级问题课前不要求做,课上讨论之后,教师加以引导与点拨,再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强调“学”。又突出“导”,导学合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理论性思考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来讲,“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操作性强,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大有裨益。
首先,它把过于复杂的传统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引导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案复杂而且比较空洞,内容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大道至简,在问题引领的课堂中,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能为学生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学习路线图”,顺应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师简明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引导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
其次,它使传统课堂的“线形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线形结构”的课堂环节多而乱,导致学生思维紊乱、认识肤浅。“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随意性的问题应对,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适当的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合作交流,加上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第三,它把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转化为学生的“多言堂”,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传统课堂上的问题缺乏整合,没有坡度,加上学生课前预习没有抓手,课堂往往缺乏生气。我们把“导学案”预先发给学生,就是把问题预先交给学生,把学习的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种预设。学生课前有了有的放矢的预习,课堂气氛自然会大大改变,课堂生成也自然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它把传统课堂的“大锅饭”结构转化为“多层次”结构,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问题分三级呈现,促成一种“个人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集体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独立实践-反馈纠错”的“学习链”,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三级问题分层推进、分层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平时课堂教学中培优、补差不能统筹兼顾的问题,让后进生获得学习的信心,让优秀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也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学习水平得以提高。
三、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
1 精心编制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前提
问题导学从编制学案开始。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自学的路径,编制学案要将着力点放在“导学”功能的挖掘上。编制时要做到“目中有纲,心中有人”,要以问题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分解为有梯度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在其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迁移和联结,形成知识框架。
2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是关键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迪性、拓展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激活课堂。
备课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设计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巧借学生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以收到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纠正认识偏差的效果。
课后,利用导学案进行知识与技能训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漏”,通过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3 重视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探究创新是亮点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激起创新思维的浪花,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好的教学模式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期望我们的教学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责编 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24-02
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预设问题的质量。用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我们学校倡导“三级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一、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操作性认知
“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问题引路、边学边教、学练结合、随机生成。这个模式把教学的生长点放在问题的探究上,并且问题按三级目标呈现。模式突出一个“精”字,通过精选、精编、精讲、精练、精批、精导,打造“教学合一”的精致教案,以达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级问题导学模式”包含以下几种模式:
1 “分级层进”的问题模式。我们将“问题学习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把问题当做备课的重点。问题按三级目标分为:基础题(一级),也叫个人自主学习题,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探究题(二级),也叫小组合作学习题,这些问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理解文本,形成技能;拓展题(三级),也叫集体探究学习题。这些问题由学生在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探究,生成新的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级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有梯度。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 “双案合一”的备课模式。对备课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润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把三级问题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通过集思广益、精心选题,使提出的问题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形成统一的教学案。另一方面,我们又留下“生成与辅导”的空间,给教师自主动手写教案。这样,既做到了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又能彰显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3 “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教学案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案。上述三级问题就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导学案。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利用这个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后又将其作为作业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每堂课都在学习,都在训练,都在测评,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 “导学结合”的训练模式。对于导学案,我们采取三个步骤分层实施:对一级问题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完成,课上订正;二级问题学生能做就做,不会做的留到课上用于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中提倡先进生先学先会,鼓励后进生学会向同学学习;三级问题课前不要求做,课上讨论之后,教师加以引导与点拨,再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强调“学”。又突出“导”,导学合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理论性思考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来讲,“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操作性强,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大有裨益。
首先,它把过于复杂的传统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引导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案复杂而且比较空洞,内容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大道至简,在问题引领的课堂中,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能为学生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学习路线图”,顺应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师简明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引导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
其次,它使传统课堂的“线形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线形结构”的课堂环节多而乱,导致学生思维紊乱、认识肤浅。“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随意性的问题应对,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适当的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合作交流,加上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第三,它把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转化为学生的“多言堂”,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传统课堂上的问题缺乏整合,没有坡度,加上学生课前预习没有抓手,课堂往往缺乏生气。我们把“导学案”预先发给学生,就是把问题预先交给学生,把学习的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种预设。学生课前有了有的放矢的预习,课堂气氛自然会大大改变,课堂生成也自然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它把传统课堂的“大锅饭”结构转化为“多层次”结构,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问题分三级呈现,促成一种“个人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集体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独立实践-反馈纠错”的“学习链”,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三级问题分层推进、分层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平时课堂教学中培优、补差不能统筹兼顾的问题,让后进生获得学习的信心,让优秀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也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学习水平得以提高。
三、对“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
1 精心编制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前提
问题导学从编制学案开始。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自学的路径,编制学案要将着力点放在“导学”功能的挖掘上。编制时要做到“目中有纲,心中有人”,要以问题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分解为有梯度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在其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迁移和联结,形成知识框架。
2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是关键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迪性、拓展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激活课堂。
备课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设计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巧借学生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以收到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纠正认识偏差的效果。
课后,利用导学案进行知识与技能训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漏”,通过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3 重视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探究创新是亮点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激起创新思维的浪花,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好的教学模式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期望我们的教学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