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领域要求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并不看重,要么避而不选,要么准备不足,匆匆了事。尤其是对于多样化材料的应用明显不足,首先是在材料的收集方面缺少规划,师生往往是根据课本,课前临时找一些简单的材料,像纸杯、纸壳、绳子等,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材料种类单一,更谈不上多样化,因此无法达到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材料的效果,同时也使得制作方法的讲授和使用受到局限,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其次是多样化材料应用的课程受课时的制约,难以发挥对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中学的美术课一般是每周1节,一个学期约20余节,除去节假日和被其他课程占用的课时,就所剩不多了。而材料制作的课程相对比较繁琐,导致教师们更倾向于上绘画和欣赏课程。而多样化材料的运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审美观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多样化的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视,通过对它的应用,产生新的认知感受,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对多样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论述。二是对多样化材料的分类和特征的认识,分析其在中外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并论述它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三是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多样化材料在初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现状。四是通过对人美版教材课程《大家一起做条龙》中多样化材料的实践探索,将教材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材料进行阐述,并尝试进行教学及评价效果。五是针对如何保证多样化材料的实施,提出几点想法。笔者通过对多样化材料在“设计·应用”领域中运用的研究,尝试探寻合适的方法,提高师生对多样化材料的认识及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摆脱课堂材料缺乏的状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魅力,并且还能合理而巧妙的运用媒材的特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美术改善环境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