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良好的师幼关系、亲密的同伴关系则是沟通交流的前提。教师如用真诚的眼光同孩子交流,仔细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给孩子不断的鼓励、支持,孩子在民主、友爱的氛围中无压力、无拘束,自然有话就敢说、喜欢说。而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责任的可贵!
1 问题的提出
《课程指南》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封闭式课堂教学首先表现为:①课堂教学思想的封闭性。②课堂教学手段的封闭性。③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僵化的书本知识。
2 理论依据
①现代创造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培养幼儿的能力,更强调对幼儿创造训练。②新颁布的《课程指南》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强幼儿园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③国内有关人士在教育策略的开放性上概括为:a.开放儿童的学习器官。b.开放学习空间。c.开放的教学目标。d.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e.开放的教学方式。f.开放的教学内容。g.开放的教学过程。
那么,在开放性语言活动中如何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呢?
2.1 创设开放的可沟通的交往环境。
2.1.1 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完整语言观指出,完整语言应指语言的所有类型,包括普通话、行话、方言等。因此,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当花朵凋谢,孩子说“花死了”时;当说起“小动物去玩”,有的孩子说“小动物去‘别相’”时;当讨论小蝌蚪是谁的孩子,他们一致认可是青蛙时,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认可他们的见解,因为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是孩子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句或造句更为重要。
2.2.2 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耐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在语言活动中,常有几个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言语发展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实践中,针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你说得对”,而是说“是这样吗?”“你说得有道理!”“你说的,老师还没想到。”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在结束时,再肯定“真的像某某小朋友说的那样”,给那位孩子以鼓励。
2.2 促进幼儿语言全方位发展。
2.2.1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孩子说的有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让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的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展。
2.2.2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孩子说的有趣。
2.2.2.1 丰富孩子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表象就像是孩子建构时的一块快积木,积木经过组合、叠加就建构成了物体。教师除了利用文学作品、实物、图片等来引导孩子观察、积累较丰富的表象外,还应注意在平时散步、远足、参观等活动中来引导丰富孩子的知识。
2.2.2.2 陶冶孩子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由于年龄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才能引发孩子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
2.2.3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幼儿说的有新意。
2.2.3.1 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
2.2.3.2 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孩子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在正规的语言活动中以幼儿的亲身活动来建构语言教育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有:①看看说说。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观察。②做做说说。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可做的范围内进行语言表达。③议议说说。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对某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可让幼儿就各自的表达方式进行评议,使幼儿有话敢说,在互学中也找到了乐趣。
综上所述,新《纲要》指出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语言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着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所以我们应学会选择能诱导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教学内容。
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只有学会运用这个工具,才能适应这个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进行开放性语言教育活动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的掌握语言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课程指南》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封闭式课堂教学首先表现为:①课堂教学思想的封闭性。②课堂教学手段的封闭性。③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僵化的书本知识。
2 理论依据
①现代创造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培养幼儿的能力,更强调对幼儿创造训练。②新颁布的《课程指南》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强幼儿园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③国内有关人士在教育策略的开放性上概括为:a.开放儿童的学习器官。b.开放学习空间。c.开放的教学目标。d.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e.开放的教学方式。f.开放的教学内容。g.开放的教学过程。
那么,在开放性语言活动中如何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呢?
2.1 创设开放的可沟通的交往环境。
2.1.1 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完整语言观指出,完整语言应指语言的所有类型,包括普通话、行话、方言等。因此,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当花朵凋谢,孩子说“花死了”时;当说起“小动物去玩”,有的孩子说“小动物去‘别相’”时;当讨论小蝌蚪是谁的孩子,他们一致认可是青蛙时,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认可他们的见解,因为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是孩子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句或造句更为重要。
2.2.2 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耐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在语言活动中,常有几个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言语发展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实践中,针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你说得对”,而是说“是这样吗?”“你说得有道理!”“你说的,老师还没想到。”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在结束时,再肯定“真的像某某小朋友说的那样”,给那位孩子以鼓励。
2.2 促进幼儿语言全方位发展。
2.2.1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孩子说的有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让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的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展。
2.2.2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孩子说的有趣。
2.2.2.1 丰富孩子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表象就像是孩子建构时的一块快积木,积木经过组合、叠加就建构成了物体。教师除了利用文学作品、实物、图片等来引导孩子观察、积累较丰富的表象外,还应注意在平时散步、远足、参观等活动中来引导丰富孩子的知识。
2.2.2.2 陶冶孩子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由于年龄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才能引发孩子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
2.2.3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幼儿说的有新意。
2.2.3.1 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
2.2.3.2 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孩子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在正规的语言活动中以幼儿的亲身活动来建构语言教育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有:①看看说说。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观察。②做做说说。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可做的范围内进行语言表达。③议议说说。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对某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可让幼儿就各自的表达方式进行评议,使幼儿有话敢说,在互学中也找到了乐趣。
综上所述,新《纲要》指出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语言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着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所以我们应学会选择能诱导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教学内容。
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只有学会运用这个工具,才能适应这个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进行开放性语言教育活动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的掌握语言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