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1日晚,广渠门桥下一名男子被困在浸满水的越野车内丧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司机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自救?如果车门难以打开,哪种工具是破窗的最佳选择?汽修专家潘旭东表示,当车刚浸水,车门无法打开时,驾驶员就应尽快破窗逃生。他称,如果车辆突然入水,且水已没过车轮以上,车辆一般都会因为浮力难以控制了。此时,应果断砸窗逃生。前车窗被淹没后,车内人生还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至于在水下砸车窗是否有不同的反应,该专家表示,暂没有实践证明。
此外,潘旭东称,车窗贴膜对砸窗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一般的太阳膜对车窗防碎作用很小,利用正确的工具砸车窗不会有太大区别。但防爆膜对玻璃有保护作用,可以分散外力。另外,贴了防爆膜的玻璃,即使破了也不会马上掉落,而是呈网状碎裂。
实验样品:长城哈弗实验目的:寻找最佳破窗逃生方式
实验一 头枕钢管砸
实验目的:利用头枕下的钢管分别砸击汽车玻璃的中心、四角,看多长时间能够破窗。
实验过程:首先由女记者将驾驶座椅上的头枕拔下来,由于头枕下边的钢管并不长,所以拔的时候并没费力,仅花费4秒钟时间。
记者双手握头枕,将钢管最尖处用力向车窗中心砸去,但砸了十几下,仅仅划伤了玻璃上的贴膜。随后记者主攻玻璃左上角(由于头枕较大,在狭小的驾驶室、副驾驶室内很难砸其他三个角),砰砰砰几声巨响,有几次还脱手砸到了车框上。一分半钟后,除了玻璃贴膜被划伤外,玻璃仍无动于衷。其间,记者曾改变握头枕方式,改抓头枕的钢管往玻璃上捅砸、甩砸,始终无法砸开玻璃。
随后,换上男记者使用头枕砸玻璃,男性力气更大,记者砸玻璃的同时,从外部能看到车门框在晃动,能看到钢管砸出的火星。但因车内空间狭小,难以用力,三位男士分别砸了两三分钟,仍无法破窗。
实验分析:汽修专家潘旭东称,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用座椅头枕钢管砸碎车窗玻璃是“不靠谱”的。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座椅头枕一般用高强度填充物制作,这些材料本身就有缓冲力的作用,在另外一段的金属架击向车窗时,后端的填充物会吸收分散部分力。另外,金属支架末端不是尖锐的,击打到玻璃上的一点压强就会减小。
实验二 拖车钩甩砸
实验目的:被困在车内时,离驾驶员最近的工具可能就是汽车本身自带的维修工具了,包括拖车钩、千斤顶上的把手以及灭火器。
记者通过本实验,测试拖车钩是否能砸破车玻璃。
实验过程:众多器材中,只有拖车钩和灭火器最重,拖车钩长约25厘米,一头是像扳手一样粗的杆,另一头呈圆环状。
男记者首先握住杆,将尖头猛力向车窗砸去,砸了七八下之后,玻璃丝毫不破。随后,男记者抓住把手,将圆环状端朝玻璃甩砸,“砰”的一声闷响将玻璃击破。“之前因为空间不够,使不上劲,之后甩砸,感觉只用了2/3的力气就破窗了。”
在另一扇玻璃上,记者本想用小型的车载灭火器砸玻璃,但被车外的几名老司机制止,“灭火器里边有压力,阀门很小,不敢保证灭火器的质量绝对过关,遭受重击时有可能爆炸。”安全起见,记者只得放弃这一尝试。
实验三 逃生锤砸
实验目的:公交车上一般都备有逃生锤,危急情况下,乘客可以用锤砸破车窗玻璃四角逃生。
实验过程:女记者坐在主驾驶座上,用铁锤砸同侧车窗的中心,用尽全力猛砸三下,车玻璃仍“无动于衷”。
随后,记者换座到副驾驶室,挥锤砸向驾驶室车窗左上角,“砰”的一声,一次便将车窗敲碎。记者看到,不仅砸的角被击碎,其对角的玻璃也碎掉。
实验分析:潘旭东介绍,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把手柄比较长的逃生锤,锤子顶部尖尖的容易形成高压强,长力臂会使使用者事半功倍。
潘旭东同时提醒称,砸车窗也有位置的选择,一般应该砸向车窗的四个角,如果砸在车窗中心,按照力学原理,冲击力是被整个车窗分担的,作用力会降低。
实验四 脚踹、肘击
实验目的: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尝试用脚踹、肘击是否能破窗。
实验过程:车窗坚硬,用肘击如同鸡蛋砸石头。记者坐在副驾驶座,用脚猛踹驾驶室旁车窗玻璃,女记者用厚底帆布鞋猛踹了1分钟左右,男记者穿跑步鞋蹬踹十余下,不仅无法踹破玻璃,连车门都无法撼动。记者感觉,踹玻璃中心,反而被玻璃弹回。
徒手破窗失败。
实验分析:网上传的利用裤袋扣套在脚上踹开车窗,潘旭东也觉得不太可能实现。他称,首先裤袋扣着力面大,也不利于力向一点冲击,此外,驾驶员在座位上蹬踹车窗,人也会被反作用力推动,难以发力。
(摘自《新京报》2012年7月23日)
此外,潘旭东称,车窗贴膜对砸窗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一般的太阳膜对车窗防碎作用很小,利用正确的工具砸车窗不会有太大区别。但防爆膜对玻璃有保护作用,可以分散外力。另外,贴了防爆膜的玻璃,即使破了也不会马上掉落,而是呈网状碎裂。
实验样品:长城哈弗实验目的:寻找最佳破窗逃生方式
实验一 头枕钢管砸
实验目的:利用头枕下的钢管分别砸击汽车玻璃的中心、四角,看多长时间能够破窗。
实验过程:首先由女记者将驾驶座椅上的头枕拔下来,由于头枕下边的钢管并不长,所以拔的时候并没费力,仅花费4秒钟时间。
记者双手握头枕,将钢管最尖处用力向车窗中心砸去,但砸了十几下,仅仅划伤了玻璃上的贴膜。随后记者主攻玻璃左上角(由于头枕较大,在狭小的驾驶室、副驾驶室内很难砸其他三个角),砰砰砰几声巨响,有几次还脱手砸到了车框上。一分半钟后,除了玻璃贴膜被划伤外,玻璃仍无动于衷。其间,记者曾改变握头枕方式,改抓头枕的钢管往玻璃上捅砸、甩砸,始终无法砸开玻璃。
随后,换上男记者使用头枕砸玻璃,男性力气更大,记者砸玻璃的同时,从外部能看到车门框在晃动,能看到钢管砸出的火星。但因车内空间狭小,难以用力,三位男士分别砸了两三分钟,仍无法破窗。
实验分析:汽修专家潘旭东称,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用座椅头枕钢管砸碎车窗玻璃是“不靠谱”的。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座椅头枕一般用高强度填充物制作,这些材料本身就有缓冲力的作用,在另外一段的金属架击向车窗时,后端的填充物会吸收分散部分力。另外,金属支架末端不是尖锐的,击打到玻璃上的一点压强就会减小。
实验二 拖车钩甩砸
实验目的:被困在车内时,离驾驶员最近的工具可能就是汽车本身自带的维修工具了,包括拖车钩、千斤顶上的把手以及灭火器。
记者通过本实验,测试拖车钩是否能砸破车玻璃。
实验过程:众多器材中,只有拖车钩和灭火器最重,拖车钩长约25厘米,一头是像扳手一样粗的杆,另一头呈圆环状。
男记者首先握住杆,将尖头猛力向车窗砸去,砸了七八下之后,玻璃丝毫不破。随后,男记者抓住把手,将圆环状端朝玻璃甩砸,“砰”的一声闷响将玻璃击破。“之前因为空间不够,使不上劲,之后甩砸,感觉只用了2/3的力气就破窗了。”
在另一扇玻璃上,记者本想用小型的车载灭火器砸玻璃,但被车外的几名老司机制止,“灭火器里边有压力,阀门很小,不敢保证灭火器的质量绝对过关,遭受重击时有可能爆炸。”安全起见,记者只得放弃这一尝试。
实验三 逃生锤砸
实验目的:公交车上一般都备有逃生锤,危急情况下,乘客可以用锤砸破车窗玻璃四角逃生。
实验过程:女记者坐在主驾驶座上,用铁锤砸同侧车窗的中心,用尽全力猛砸三下,车玻璃仍“无动于衷”。
随后,记者换座到副驾驶室,挥锤砸向驾驶室车窗左上角,“砰”的一声,一次便将车窗敲碎。记者看到,不仅砸的角被击碎,其对角的玻璃也碎掉。
实验分析:潘旭东介绍,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把手柄比较长的逃生锤,锤子顶部尖尖的容易形成高压强,长力臂会使使用者事半功倍。
潘旭东同时提醒称,砸车窗也有位置的选择,一般应该砸向车窗的四个角,如果砸在车窗中心,按照力学原理,冲击力是被整个车窗分担的,作用力会降低。
实验四 脚踹、肘击
实验目的: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尝试用脚踹、肘击是否能破窗。
实验过程:车窗坚硬,用肘击如同鸡蛋砸石头。记者坐在副驾驶座,用脚猛踹驾驶室旁车窗玻璃,女记者用厚底帆布鞋猛踹了1分钟左右,男记者穿跑步鞋蹬踹十余下,不仅无法踹破玻璃,连车门都无法撼动。记者感觉,踹玻璃中心,反而被玻璃弹回。
徒手破窗失败。
实验分析:网上传的利用裤袋扣套在脚上踹开车窗,潘旭东也觉得不太可能实现。他称,首先裤袋扣着力面大,也不利于力向一点冲击,此外,驾驶员在座位上蹬踹车窗,人也会被反作用力推动,难以发力。
(摘自《新京报》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