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脉的深层逻辑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脉不是你利用多少人,而是你帮助多少人;人脉不是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多少人在背后称赞你;人脉不是辉煌时多少人奉承你,而是落魄时多少人愿意帮助你;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人脉不是你和多少人打过交道,而是多少人愿意主动和你打交道。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
  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无疾而终。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
  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
  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一一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须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其他文献
虽然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已是前一阵子的事了,但外界未来新闻业何去何从的辩论仍在持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们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新闻,尤其是高质量的报道。这种需求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已愈发明显。但新闻传播介质的转变。却给新闻生产和商业模式带来了连锁变化,这不得不让人们深究。  “有一点我可以肯定,20年后,印刷报纸就不复存在了。”贝索斯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
为了杜绝考场作弊现象为了杜绝考场作弊现象,整顿考风考纪整顿考风考纪,学校领导对这次月考加大了监考力度次月考加大了监考力度。教务处的老苟处的老苟、老郑两大“名捕”在
贝索斯2.5亿美元接过《华盛顿邮报》,外界有两大疑问:第一,2.5亿是不是太便宜了?第二,为什么购买者是贝索斯个人,而不是亚马逊公司?  公信力与个人情怀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顶儿尖儿的纸媒。  该报历史上,1970年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当时总统尼克松的下台。《华盛顿邮报》由此获得了国际威望,被视为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擅长报道国内政治,与侧重国际事务的《纽约时报》交相
我有一座熟悉的城我有一座熟悉的城。我时常抱怨它阴雨连连我时常抱怨它阴雨连连,冷冷清清,雨声滴答混合几声孤寂的车鸣,不懂何为爽快不懂何为爽快。离开这座城时,脑海里回荡
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  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  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西装笔挺,出入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度假就是出国游玩。  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  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是进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也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