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不仅是教材中比较难处理的一类,而且在整册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单元甚至安排了两篇略读课文,为此,教师的关注度不得不高。该怎样给力,一直是教学一线的困扰:讲少了吧,蜻蜓点水,学生没有印象;讲得细致吧,教学时间不够,也体现不了略学的要求。因此,尝试如何提高略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研的努力方向。笔者从“点、线、面”入手,略有收获。
一、找点,“略”显中心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常常赞叹特级教师在教学中的独具匠心,为他们的设计击掌叫好。细细琢磨,其实关键是他们找准了课文教学中的点,有了点的辐射、点的反复,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流程一气呵成,学生茅塞顿开。略读课文的教学更是需要点的确立与到位,既节省时间,又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火烧云》一课,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多的困难。那怎样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掌握习作技巧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变”为点,读文悟文,即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与形状变化的句子,通过自读,感受到其美丽及奇妙。再如《幸福是什么》,让学生先谈谈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再到文中找找幸福是什么,由此找到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相关的段落读读,对幸福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作为普通教师怎么去找到“关键点”,多读是第一,多思是第二,先“下水”读“下水”学,才知深浅、知难易。多花时间研文,“点”就会浮出水面。
二、穿线,“略”出主题
每组教材的教学都有鲜明的主题,学生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不光集中掌握了系列内容,还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应逐步推进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略读课文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母鸡》一课,教师可以遵循老舍先生的写作思路:由“讨厌——喜欢——尊敬”为线,让学生读文中的语句,感受作者的思想变化,有了“一波三折”的内容,加之小动物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起来应该轻松而愉快。课末教师再抓住“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让学生联系生活或阅读积累,谈体会,谈感悟,谈心得,各抒己见;再结合选读课文《麻雀》一文,让学生阅读,读后交流。此时,无需过多牵强的说教,本组教材的主题油然升华: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和人类共享一片蓝天。所以,教学中找准作者的写作线索,围绕写作意图有组织地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也是由精读到略读、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不错的教法选择。
三、勾面,“略”得写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素养的体现不外乎阅读和写作,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悟出写作方法,并能仿作继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每个教师教学的重心和着力点。第五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文化遗产”来安排内容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从不同的方面给了学生一些写作方法的引导,如移步换景、写实联想结合等。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在写法上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向,教学时,让学生找到全文的“眼睛”——“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找出描写“规模宏大”的段落,读一读加以体会,说说哪些语句使你“震撼”。学生一眼便可看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清晰而深刻地表现所写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描写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学生信手拈来。接着,要求学生找到最喜欢的一种“兵马俑”加以介绍。学生必须熟读课文,学习小导游的介绍方式进行演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为单元中的习作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对于习作的内容不畏难、不茫然,更不会写成“游记”,还亲身体验了小导游的工作,一举三得。由精读课文的“移步换景”到“学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兵马俑”,延展到习作中“以导游词的形式写写世界文化遗产”,整个“面”由教师的教学一一架构,既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阵地,又搭建了阅读写作的层面,使学习、写作不难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总之,略读教学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每位教师细心探寻,悉心耕耘,用心经营,定能结出累累硕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
一、找点,“略”显中心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常常赞叹特级教师在教学中的独具匠心,为他们的设计击掌叫好。细细琢磨,其实关键是他们找准了课文教学中的点,有了点的辐射、点的反复,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流程一气呵成,学生茅塞顿开。略读课文的教学更是需要点的确立与到位,既节省时间,又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火烧云》一课,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多的困难。那怎样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掌握习作技巧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变”为点,读文悟文,即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与形状变化的句子,通过自读,感受到其美丽及奇妙。再如《幸福是什么》,让学生先谈谈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再到文中找找幸福是什么,由此找到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相关的段落读读,对幸福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作为普通教师怎么去找到“关键点”,多读是第一,多思是第二,先“下水”读“下水”学,才知深浅、知难易。多花时间研文,“点”就会浮出水面。
二、穿线,“略”出主题
每组教材的教学都有鲜明的主题,学生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不光集中掌握了系列内容,还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应逐步推进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略读课文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母鸡》一课,教师可以遵循老舍先生的写作思路:由“讨厌——喜欢——尊敬”为线,让学生读文中的语句,感受作者的思想变化,有了“一波三折”的内容,加之小动物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起来应该轻松而愉快。课末教师再抓住“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让学生联系生活或阅读积累,谈体会,谈感悟,谈心得,各抒己见;再结合选读课文《麻雀》一文,让学生阅读,读后交流。此时,无需过多牵强的说教,本组教材的主题油然升华: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和人类共享一片蓝天。所以,教学中找准作者的写作线索,围绕写作意图有组织地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也是由精读到略读、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不错的教法选择。
三、勾面,“略”得写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素养的体现不外乎阅读和写作,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悟出写作方法,并能仿作继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每个教师教学的重心和着力点。第五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文化遗产”来安排内容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从不同的方面给了学生一些写作方法的引导,如移步换景、写实联想结合等。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在写法上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向,教学时,让学生找到全文的“眼睛”——“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找出描写“规模宏大”的段落,读一读加以体会,说说哪些语句使你“震撼”。学生一眼便可看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清晰而深刻地表现所写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描写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学生信手拈来。接着,要求学生找到最喜欢的一种“兵马俑”加以介绍。学生必须熟读课文,学习小导游的介绍方式进行演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为单元中的习作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对于习作的内容不畏难、不茫然,更不会写成“游记”,还亲身体验了小导游的工作,一举三得。由精读课文的“移步换景”到“学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兵马俑”,延展到习作中“以导游词的形式写写世界文化遗产”,整个“面”由教师的教学一一架构,既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阵地,又搭建了阅读写作的层面,使学习、写作不难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总之,略读教学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每位教师细心探寻,悉心耕耘,用心经营,定能结出累累硕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