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祠堂成为乡风文明建设载体的思考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祠堂,是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教化后人、凝聚族众精神力量的文化核心,是乡土文化的根,其建筑、陈设及祠堂活动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营造家风、族风、村风,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祠堂遍布乡村各地,打造祠堂优秀文化,将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特殊载体。
  [关键词]祠堂文化;乡风文明;载体
  东莞祠堂众多,遍及各个乡村,涉及千家万户,维系着诸多宗族姓氏,也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但是,历经维修,很多祠堂的文化气息缺乏浓厚和深度,且用途比较单一或投闲置散。为此,笔者从祠堂文化的角度谈起,提出些粗略想法。
  一、祠堂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中华民族崇尚“饮水思源”、“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在东莞地区,较大的姓氏都建有宗祠,有的房系分支也建有家祠、家塾。
  祠堂除了祭祖、议事、排解族内纷争等用处之外,也是族中婚、寿、喜、庆等事的活动场所。祠堂从前由族长等管理,有祠产、立有严格的祠规、家训,也是惩戒不肖子孙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一些不合时宜的用途已被改变,但祠堂在宗亲的心目中依然显得格外神圣。
  祠堂在选址、营造、装饰等方面都非常讲究,蕴含着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祭祀文化、楹联文化、谱牒文化等内容。
  风水文化主要体现在祠堂选址和营造方面,讲究山清水秀、藏风纳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型、天心合運、天人合一。多数祠堂前有广场面对池塘、河流、田野,视觉宽广,民居建筑则以祠堂为核心形成组团布局,祠堂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文化空间。这些,也符合现代公共设施的设计格局和人居环境要求。
  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等方面。东莞地区现存的古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二进或三进深,由大门、明天井、回廊、仪门、享堂、寝堂等组成,建成空间宽敞的院落式建筑,有的还设置有厨房或庭园。选用优质青砖、红砂石、花岗石、杉木、硬杂木、板瓦建造,精湛的工艺对后人启发良多。祠堂在柱、梁、门、窗、檐板、斗拱、梁脊、梁架、墙壁等显著地方,采用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绘画进行装饰,其中不乏大量巧夺天工的工艺精品。装饰题材以花卉、人物、山水等手法诠释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使族人从小耳濡目染,铭感至深。
  祭祀文化比较隆重。《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之“三本”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活动在古代是国家重要大事。祠堂作为宗族礼制建筑,祭祀文化更加纷繁复杂,有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东莞各地的祠堂祭祀程序现已极大地简化,一般只在清明和中秋等才举行家族集体祭祀,族裔婚庆、生子、入学、升职等喜事,也入祠行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族人受到孝悌人伦的教育,同时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提升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楹联文化即是“对联”文化。对联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对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祠堂的楹联不可缺乏,在门首两侧、厅堂柱子和墙壁比较多见。有纸张书写、木石镌刻,书体楷、行、草、隶、篆不拘,有长联、短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祠堂楹联文化。其内涵也非常丰富,有追根溯源的楹联,如:“天昨奇峰环拥岧尧允矣历山景象;池亭绿涨襟涟浩渺依然沩水渊源”(企石上洞村姚氏宗祠);有颂扬祖先的楹联:“文献讽家风,溯父而子,祖而孙,历数代之贤豪,衣冠炳耀;武功流世德,缅叔与侄,兄与弟,聚一堂之俊杰,甲胄辉煌”(企石博夏村黄氏宗祠)。东莞企石江边村黄氏宗祠大堂柱子还挂有海瑞撰写的,褒扬族人黄学伊(官至抚州通判)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的楹联:“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祠堂楹联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宣扬伦理道德,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催人奋进。
  谱牒文化。祠堂是收藏和修撰家乘族系、谱牒文献的最重要场所。族谱是宗族的档案,以文字、图画、表格等形式进行记录宗族世系、迁徙历程、杰出人物、先人遗像、坟茔祠庙以及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等,甚至镌刻于石碑上,并根据需要进行续修。家乘谱牒严格地梳理了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之目的。不少谱牒中含有大量的优秀家训、家规和记述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感人事迹,以激励后人勤奋好学、修身养性、忠厚待人,牢固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构建良好家风,协调社会稳定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宗族祠堂文化是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祠堂是宗族成员敬仰之场所和精神依归之地,祠堂文化有着血浓于水的亲和力,尤其是那些身在异乡、远居海外的中华儿女,是祠堂文化留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2006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从台湾来到福建认祖归宗,就特地到连氏祠堂寻根祭祖。同年,东莞企石移居台湾的清代“振威将军”黄龙韬后人,也回到企石江边村冠堂公祠认祖归宗。
  二、现存祠堂文化功能普遍缺失和利用率较低
  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复苏。东莞乡村各地祠堂修复如雨后春笋涌现,大批历史悠久的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但是,祠堂文化毕竟曾遭受破坏,文化功能大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祭祀文化被忽视。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拜活动,溯本追源,铭记宗功,坚定“报本返始”的决心和行动,敬祖宗、孝父母,尊师长,则家庭和谐事业进步,通过言传身教,感化子女,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爱精神代代相传,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则社会稳定繁荣。祭祀文化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弘扬孝道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文化气息缺乏。祠堂虽经修复,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缺乏应有的文化气息,主要是原有的装饰品、工艺品、纪念品、陈列品佚失、损毁严重,偌大的祠堂空空如也。有的祠堂虽然新增或复制有不少的楹联、牌匾、壁画、装饰物等,但都是精品少、简陋品多。
  三是利用率不高。笔者最近对东莞企石现存祠堂进行调查,全镇保存有旧祠堂、家塾52间,已修复至无明显安全隐患的41间,有专人管理经常使用的只有12间,长期闲置偶尔使用的有29间。值得注意的是现使用的12间祠堂中有2间为村委会办公用,另外10间主要是每月初一、十五和传统节日族人上香及婚庆、添丁宴聚之用。
  三、充实祠堂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的设想
  祠堂是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村民乐于向往的场所,若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充实内涵,引入更多的健康文化,会使之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良风美俗的绝佳场所。
  一是恢复祠堂原有陈设。祠堂、家塾中原有的牌匾、楹联、碑刻、书画、族规、祖训等,都是以训勉后人,修身立德的优秀文化内容;所悬挂、安置、陈列的科举“功名”匾额、旗杆夹、荣誉证等,都是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而设。因此,要按文物维修的规格恢复原有陈设,对原件散失或艺术价值较高的,要用高仿精品代替。
  二是充实祠堂文化元素。各地近年重修的祠堂较多,传统文化元素缺失比较严重,要加以引导,适当采用楹联、牌匾、石雕、砖雕、壁画等进行点缀装饰,装饰题材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摧人奋发的诗词歌赋、故事为主,使祠堂的文明教化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是丰富祠堂藏品陈列。鼓励将族中古今先贤、名人、时代楷模、宗族变迁史、生产生活变化史等以传记、诗词、书画、图片、实物以及现代音像技术等形式,进行陈列展示,发挥祠堂宗族博物馆的功能。
  四是搞好祠堂谱牒文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要加强引导,搞好续修工作,尤其是近现代人口流动性较大,要注重充实出国、移居港澳台等族人的世系沿革、居地变迁、人口流动、族人业绩等有关内容。通过修谱和修谱活动,梳理了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起到正名分、别尊卑的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加强了宗亲的联络和团结,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强化宗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
  五是营造祠堂高雅文化。充分利用祠堂古色古香、内外空间宽敞明亮、群众乐于向往的特点,开展书画展览、图书阅览、曲艺演练以及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对祠堂内外进行环境美化,搞好休闲设施配套,使之成为族众、宗亲、村民雅集、议事、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祠堂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和操守,起到法律的补充功能,发挥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祠堂的确存在,祠堂文化就不容忽视。全国各地的祠堂存量很大,是特殊的文化设施,如何盘活祠堂文化,以文化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新课题。
  參考文献:
  [1]佚名.灵山秀水话企石.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6;
  [2]佚名.东莞市企石镇镇志.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唐日辉(1961--),男,大专,助理馆员,现任职东莞市企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潮州便是文化底蕴深厚之福地,浓郁的文化气息包围着这座城市。进入潮州地界,独属于此地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置身其中简直是走进了文化艺术大观园,潮绣、手拉壶、潮州木雕……各式各样的工艺美术品直教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潮州是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瓷都、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潮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格调清新、布局大方、色彩丰富绚丽、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立意高雅,成为富有
期刊
庚寅年秋,我与任鸣相识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为2010级同窗,初识任鸣即成至交,遂常相往来而成莫逆,时至今日亦不过一年半多矣,余获益良多而非至于画。与任鸣神侃常忘忧于“流水堂”,流水堂者老弟宿舍之斋号也。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由此斋号亦可知其主人胸襟之豁达,处世之淡然,艺术追求之真意所在。任鸣学习书画启蒙于幼时家教,奠基于大学,而创作的开始、风格的形成是在工作之后的事。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他抓住
期刊
中国画是一个非常强调精神境界的画种,它与文史哲联系紧密,比如石涛的 “一画”之法就是石涛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画中国画不能单纯的传移模写,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学养、知行合一,找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取向,才能画出自己的面目,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艺术家的美学取向的形成固然有天然的因素,但还是艺术经历的熏陶,这更为关键。任鸣是个勤奋的学生,他勤于寫生,因为家就在太行脚下,他每年都去林虑山写生
期刊
陆放翁曾教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意境上同根同源,中国画作为文化载体,那是一种已经逝失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投影。而画家作画,精神不是被表现,而是释放表现,要让心灵的东西找到出口,要让作品来征服观者的内心,做一个心灵的征服者。要感动人,先要感动自己。  ——王胜泉画语  笔墨的精彩  迷上画画之前,王胜泉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法。书法被称为线条的艺术,在那些抽象的线条里,凝聚
期刊
志壮是我的战友,身为省文化厅主管书画社团的他并不是以文化官员的身份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是以一个在陕西书画圈富有实力,享有盛名的书画家活跃在陕西画坛。干散利落的军人风格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让他的花鸟画也形成了简淡,清雅,朴拙,空灵的风格,所画之品笔墨精炼,意蕴含蓄,单纯平实,飘逸淡远,从中能当观出纪志壮高迈的胸襟和清俊的品格,也显现出他身体力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的历练与成果。  在书画艺术中,简
期刊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饭局中与酒友侃起闽南沿海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闽南人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大凡有婚事喜庆事都必“吃桌”。“吃桌”的名目之多有新娘桌、寿诞桌、阿舅桌、女婿桌、洞房鸳鸯桌、生男孩的满月桌、儿子分家桌、新居喜庆桌等等,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传统的红事桌用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摆设在大厅正堂或公厅祠堂,环
期刊
[摘 要]粤北地区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地貌风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粤北南雄的采茶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采茶戏却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阐述了传统采茶戏如何在现代的审美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现代的表现手法在不失传统经典的情况下与传统采茶戏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传统;现代形式;有机结合  采茶
期刊
[摘 要]東莞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资源丰富却又分散,且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生产销售形式单一、渠道窄,无论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艺还是其产品,对外宣传的途径少,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一系列的问题鞭策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断思考要以何种形式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促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绝活”得以展示并保障销售。“东莞非遗墟市”就是传统与现代之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众多文化形态中,群众文化是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最具特色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成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大民族代代传承的核心,它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的关系,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群众文化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简要探讨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
期刊
[摘 要]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为契机,全面掌握韶关市采茶戏的分布、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情况。以传承粤北采茶戏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方向,借鉴优秀剧团的创新经验,以如何抓住机遇,使粤北采茶戏得以动态传承为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粤北采茶戏发展之路。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