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庸》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ter1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论文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中庸》英译本的探究,从翻译美学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所涉及的音律美、句式美、情感美等内容对比研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中庸》英译本,以期探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 《中庸》 审美再现
  一、引言
  《中庸》是一部主要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中国古代著名典籍,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其中的音律、句式乃至所包含的情感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研究其英译本的美学价值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谈话,原文、作者和译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可分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文化与文化联系起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乔飞鸟,2012)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不仅要求严谨性,也注重美学价值。因此,翻译,就应该在进行语意传递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在美,从而实现审美再现。(吴建美,2017)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重现原文的美,是值得探究的。本篇论文旨在证明翻译美学成功应用于《中庸》英译本,体现了翻译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中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学者研究审美再现等课题提供思路。
  二、翻译美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美学理论是以美学视角研究的。学者在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翻译美学理论。对语言的审美认知,促进了人们对翻译的审美认知,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王淼,2014)翻译美学是将翻译与美学相结合,以美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帮助译者以更好的审美角度来翻译作品,保留文学作品的美感。
  毛荣贵(2005)在他的《翻译美学》书中,将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指出重点研究对象是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再现等。刘宓庆(2005)构建的翻译美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审美主体和翻译的审美客体两大基本概念。前者指的就是对原文进行翻译的翻译者。而后者指的就是原文。
  具体而言,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部分。其中,语音、词汇、句式和段落等属于前者。而情感、志向、意境、意象等则属于后者。这两个系统存在的一切形态的美都是审美对象。文学翻译需要翻译主体用翻译的语言再现原文给人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
  本篇论文从翻译美学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所涉及的音律美、句式美、情感美等内容对比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本,探究两个译者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重现原文之美。
  三、《中庸》译本的审美再现
  (一)音律美
  语音是语言审美的基本单位之一。音律就是节奏。英语的音律节奏由轻音和重音决定,而中文的音律节奏由声调决定,声调的变化使中文读音多样化,富有节奏感。(余萍萍,2016)音美要求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听。(许渊冲,2006)因此,可以采用重复、押韵、叠韵等技巧将译文翻译得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实现译文在音律上的美感重现。
  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中庸》)
  理译: There in their own states are they loved, Nor tired of are they here; Their fame through lapse of time shall grow, Both day and night, more clear.
  辜译: There they found no fault in him; Here they ever welcome him; Thus from day to day and night to night, They will perpetuate his praise!
  品读《中庸》里这个句话,不禁觉得抑扬顿挫,音美明显。原文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整齐划一。表达的意思是在那儿无人憎恨,在这里也无人厌弃。早上和晚上都勤勉奋斗,永远保持着高度的赞誉。理雅各通过倒装的翻译技巧实现音美的转换,将译文的重心放在了句末,加强了译文的节奏感。第一句中连续两个“are they”相呼应,使整句译文翻译的流畅无比,朗朗上口。辜鸿铭的译文第一句连用两个 “him”,加强了尾韵,使句子整齐对仗。后半句采用“day to day”和“night to night”两个短句,不仅与原文贴切,更是顺口押韵。还使用了两个押头韵的词,perpetuate,praise,将难译之处译的形神兼备。多重押韵使其译文充分发挥译语优势,更具有音律美。
  (二)句式美
  《中庸》的语言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句式整齐对仗,似诗而又不是诗;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而与中文语言的荡气回肠,收放自如相比,英文就显得低调内敛许多,更注重形式与结构。句式美的标准一般要求句子排列得平衡整齐,在音韵上做到协调顺口。因此,为了实现句式美,大部分作者会喜欢使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张青,2014)这一特点在《中庸》里也随处可见。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庸》)
  理译:Call him man in his ideal, how earnest is he! Call him an abyss, how deep is he! Call him Heaven, how vast is he!
  辜译:How all-absorbing his humanity! How unfathomable the depth of his mind! How infinitely grand and vast his divine nature!
  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的仁心是那么的真诚,圣人的思虑就如同潭水般源源不绝。圣人的美德就如同天空般宽广海阔。原文“以”其构成三句排比句,结构统一对仗。采用汉语叠词,使句式更富有张力。歌颂圣人的仁心、思虑和美德。而在翻译时,就要仔细考虑如何呈现原文句式的美感。理雅各的译文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分别以“call him”开头和感叹句收尾,以多短句的排比方式翻译,使译文简单又内容完整。相较而言,辜鸿铭的译文在句式美方面做的更胜一筹,译文中再现了原文的格式与风格,直接用三个“how”开头的排比句,看起来十分的整齐统一、简短有力。此外,用如此干脆利落句式,读者读来也是更能觉得和谐流畅。   (三)情感美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2008)《中庸》是一部富有哲学色彩的中国儒家文学著作。从翻译美学角度来说,非形式系统所涉及的情感美在文中随处可见。人在,则情感在。而如何在简短质朴的语言文字中揣摩出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之美,是每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仔细斟酌的难点。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
  理译: Perfect is the virtue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Mean! Rare have they long been among the people, who could practice it!
  辜译: To find and get into the true central balance of our moral being, our truly moral ordinary self, that indeed is the highest human attainment. People are seldom capable of it for long.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至高的道,但是人们已经缺乏它很久了。这也是孔子身处当时社会忧国忧民的感叹。理雅各的译文中将“中庸”翻译为virtue,稍显单薄片面。但是后半句,译者巧妙的使用倒装句和感叹句,充分的表达了孔子心怀天下的情感美。辜鸿铭的译文显得更流畅易懂,将“中庸”一词翻译成moral,更为全面,以动词不定式开头,后半句用定语从句收尾,句式较为简单。辜鸿铭将原文翻译得更加通俗易懂,但是从情感美的体现来说,理雅各的译文传递的美感更加到位。
  四、结语
  《中庸》是《四书》中的灵魂著作,具备了高度的美学价值。想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这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书,就要考验译者是否具备专业的文学技巧以及高超的翻译水平,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达到审美重现。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位优秀的翻译学者,通过对文字的把握能力,都以不同的翻译技巧和风格传递了《中庸》的美感。理雅各的译本,整体来说体现了自己母语优势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严谨细腻,简洁美感。更注重非形式系统中的情感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代入,更好地诠释《中庸》文字中的情感与哲学美。辜鸿铭在翻译时,更注重形式系统的句式美。以西方国家习惯的语句风格来翻译,使读者看来更加简单易懂,更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在西方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 乔飞鸟.《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4)
  [4] 吴建美.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语》英译本审美再现[J].海外英语,2017(3):127-129.
  [5] 王淼.从翻译美学看《简·爱》两中译本的审美再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4(5).
  [6] 許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7] 余萍萍.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张培基英译散文[J].海外英语,2016(2):120-121.
  [8] 张青.刘宓庆翻译美学视域下的《中庸》翻译——基于语句层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15-117.
  [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雷雨》是一部希腊式悲剧,然而因此便用传统希腊悲剧中“宿命论”等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发生,笔者则难以苟同。《雷雨》是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形成。本文将运用存在主义“人即自由”、“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来分析产生《雷雨》悲剧的原因,分析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雷雨 存在主义 悲剧原因  曹禺自己在《日出·拔》中说道:“我很讨厌它(《雷雨》)的结构,我觉出有些“
期刊
摘 要:工作搜寻理论—DMP模型的创立者彼德·戴蒙德,戴尔·莫滕森以及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 在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模型可以让人更准确的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对就业和失业问题具有指导型的意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直接体现出就业质量的高低,而高校毕业生要就业又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所以笔者有必要通过对DMP模型的解读来分析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策略。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美国人就是否在赫奇赫奇山谷建坝、设水库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以约翰·缪尔为代表的民间环保人士坚决反对建大坝,而以吉福德·平肖为代表的官方人士则极力促成大坝的建成,也就是著名的“赫奇赫奇之争”。笔者认为赫奇赫奇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保护主义和自然保护主义不同的环保理念和国家公园管理理念之争。作为美国环保运动的两大主力军,二者都共同认可的是“我们需保护环境”,然而关于“具体保护什么”“
期刊
摘 要:文学革命是新文学的起点,由胡适、陈独秀首先发起,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再度回首这一重大事件时,他们的表述却各不相同,不同的背后体现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里建构了言志派与载道派此消彼长的中国文学变迁史,认为文学革命是言志的,是对载道文学的反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演进史不同,周作人并不认为白话取代文言是最重要的,也不承认白话与古文的划分是活
期刊
摘 要:作为自《耶路撒冷》后的又一长篇力作,《王城如海》显示了徐则臣人到中年后崭新的创作特质。作者运用深刻的感知力与洞察力,以王城和雾霾为切入口,剖析中国当代城市发展问题,透过形形色色各类人群的生活危机,揭示人类存在中难以脱逃的困境和伤痛。  关键词:《王城如海》 城市 雾霾 生存困境  如果没有韩敬群先生指出“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这两句诗,也许《王城如海》现今还叫做《大都会》、《大都
期刊
摘 要:作为汉末文化大家,蔡邕无疑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但他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家,汉末政治、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使得他在人生价值、人生旨趣追求等上已经开始挣脱经学藩篱,由儒而文,体现出时代新变。  关键词:蔡邕 经学 士人 价值追求  蔡邕(133-192),字伯喈,汉末女诗人蔡文姬之父。史载其学无所不窥,其著述创作遍及当时的经学、文学以及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门类,为汉末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大师
期刊
摘 要:生态批评在20世纪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事实上,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欲望越来越强烈之际,就有许多文学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被誉为湖畔派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拜。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剖析组诗中体现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强烈批评以及对构建人与自
期刊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三角洲婚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评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对比研究、语言特色及评价理论方面很少有学者从生态和女性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研究。笔者着重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围绕“女性与自然”这一中心阐述作品中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挖掘作品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意识,充分理解作者对平等、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博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与自然 二元对立的解构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惯常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他们是矛盾的对立面,但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会使译文失真,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而对“度”的衡量要从多方面进行,如:语言文化差异、目标读者、译者目的等。  关键词:黄健人 《飘》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它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
期刊
摘 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宋词,撷取了许渊冲和徐忠杰两个译本, 采取“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对比分析了三种语言意义的再现。分析表明,语码转换过程中,意义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符号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意义的转换,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  关键词:《青玉案·元夕》 社会符号学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 翻译  一、引言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