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葛浩文的译本《变》。葛浩文在翻译《变》时会使用文化负载词,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是既能使译文通俗易懂,也可以避免原文丢失本来的文化特色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之间相互介绍的翻译效果;另外在翻译中需保持源文化的语言风格,展现源语言国家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
引言:
中国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文化软实力重要基本条件,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但在此方面唯一的不足是,中国对本国文化的宣传和推崇力度还有所欠缺,所以这种资源优势没有很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却也面对着严重的“文化赤字”。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中国的文化必须要对外发扬光大。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变》进行翻译效果和翻译策略的分析,并总结其翻译策略,以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对于翻译家的理论实践与其所下的定义之间的不同是可以被人们理解的,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不管是解释还是表述或者翻译的题材,接受者面临的接受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的展现,这两者之间的比较是翻译者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也不能只重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主义,译文如果丢掉了最初的美感,就会让译文显得枯燥,而如果过度重视译文的形式表达,又会让译文缺少重心,这是一个很麻烦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功能对等一定要优先形式对等;书面形式一定要高于语言口头形式;传统的权威是要高于接受者的……,把一篇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表现形式可以重新展现出来,这是每一个翻译者都要注意的问题,“功能对等”理论被认为是奈达理论思想的核心,奈达认为翻译者的任务是为了读者和听众,要让译文具有很强的理解性[1]。
二、《变》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莫言的《变》回忆了莫言39年的生活经历,在翻译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难度,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主要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译语没有对应的解释;第二是译语有太多相近的意思,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这两种情况给翻译者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而《变》中是对文化负载词理解的一个途径,所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体现,不能与原文有过大的出入,而葛浩文的译文《变》就把中国的文化传达得比较完整,既可以让翻译文本在源语言上有一种等值的体现,也可以让两者在文化意义上对等[2]。
三、《變》中文化负载词的举例
(一)《变》中歇后语的表现形式
《变》主要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运用的是一种很通俗的语言。增词法是翻译者普遍使用的方法,例如“乌鸦嘴”,这在中国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是一个文化负载词的体现,可是其他国家的乌鸦却并非是一种不祥的动物。此种情况下翻译者不能只从自己国家文化的角度理解,而需要在原文中的文化和语境中进行理解。乌鸦可翻译为raven,要增加词语可以在之前加一个形容词“bad-luck”,对raven进行修饰,这样就会方便读者的理解了。社会文化负载词是属于高频率词汇,在《变》中也出现多次。社会负载词的种类也有很多,例如常见的歇后语、政治特色词与成语等等。歇后语是用幽默的形象进行修饰,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引发读者的自主思考,从而学习其中的智慧、明白其中的道理。中西方在此类语言表达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故外国读者很可能会在歇后语的理解上产生障碍,无法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此时翻译者就需要借助上下文,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最大程度还原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使读者感受到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3]。
(二)《变》中不同词语的展现
作品中描述的中国人常吃的油条这种早餐在西方是没有的,所以要用西方人很熟悉的类似食物来代替,也就是“fritter”,这样外国读者就不会感觉陌生,也可以产生联想。所以油条在葛的译本中被处理成“oil fritters”是一种比较好的翻译。另外的词语如胶河,有些译者会翻译为“jiao he”。这是一种简单直白的翻译,国外文章中普遍都会把中国的地名或者人名进行直接翻译。胶河本身是一种河流,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存在的事物,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地名的音译再加上river,这样既能使读者理解原文,也不丢失源语言的特色。另外,葛浩文在《变》中的翻译是具有美感的。如咚咚锵这个拟声词,葛浩文就翻译成bong bong clang,这种翻译读起来更加顺口,而且译文对不同词语的音节也进行了处理,其读音与中文是很相似的,也与源语言文本具有同样好听的乐感,使文章蕴涵着声乐美和韵律美。所以从这些词语的译文分析来看,不同词语的展现与翻译需要考虑不同语言的特色;中国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更加需要译文具备不同的语言特色[4]。
四、结束语
文化负载词作为人类各个不同语言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载体,一直是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和译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类,文化负载词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本也要保持高度凝练,并最大程度还原源文本的文化意象和信息。如果译者未考虑到这些方面,就不能很好了解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非常适合翻译莫言的小说,葛浩文的译本既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文化信息,又符合外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这对于扩大莫言作为华语作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长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青年时代,2017:108.
[2]沈家豪,吴若昕.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葛浩文对莫言作品《蛙》的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7(7).
[3]刘堃.中国先锋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余华作品为例[J].北方文学:下,2018(4):221-222.
[4]莫言.变[J]. 人民文学, 2009(10),4-26
[5]任瑞英.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v.38;No.172(06):67-68.
[6]尤金·奈达, 张复星. 西方翻译史话[J]. 中国翻译, 1986(3):51-53.
[7]尤金·奈达, 徐丹. 同构关系和等效翻译[J]. 上海翻译, 1991(4):38-40.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
引言:
中国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文化软实力重要基本条件,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但在此方面唯一的不足是,中国对本国文化的宣传和推崇力度还有所欠缺,所以这种资源优势没有很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却也面对着严重的“文化赤字”。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中国的文化必须要对外发扬光大。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变》进行翻译效果和翻译策略的分析,并总结其翻译策略,以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对于翻译家的理论实践与其所下的定义之间的不同是可以被人们理解的,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不管是解释还是表述或者翻译的题材,接受者面临的接受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的展现,这两者之间的比较是翻译者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也不能只重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主义,译文如果丢掉了最初的美感,就会让译文显得枯燥,而如果过度重视译文的形式表达,又会让译文缺少重心,这是一个很麻烦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功能对等一定要优先形式对等;书面形式一定要高于语言口头形式;传统的权威是要高于接受者的……,把一篇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表现形式可以重新展现出来,这是每一个翻译者都要注意的问题,“功能对等”理论被认为是奈达理论思想的核心,奈达认为翻译者的任务是为了读者和听众,要让译文具有很强的理解性[1]。
二、《变》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莫言的《变》回忆了莫言39年的生活经历,在翻译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难度,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主要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译语没有对应的解释;第二是译语有太多相近的意思,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这两种情况给翻译者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而《变》中是对文化负载词理解的一个途径,所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很重要的体现,不能与原文有过大的出入,而葛浩文的译文《变》就把中国的文化传达得比较完整,既可以让翻译文本在源语言上有一种等值的体现,也可以让两者在文化意义上对等[2]。
三、《變》中文化负载词的举例
(一)《变》中歇后语的表现形式
《变》主要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运用的是一种很通俗的语言。增词法是翻译者普遍使用的方法,例如“乌鸦嘴”,这在中国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是一个文化负载词的体现,可是其他国家的乌鸦却并非是一种不祥的动物。此种情况下翻译者不能只从自己国家文化的角度理解,而需要在原文中的文化和语境中进行理解。乌鸦可翻译为raven,要增加词语可以在之前加一个形容词“bad-luck”,对raven进行修饰,这样就会方便读者的理解了。社会文化负载词是属于高频率词汇,在《变》中也出现多次。社会负载词的种类也有很多,例如常见的歇后语、政治特色词与成语等等。歇后语是用幽默的形象进行修饰,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引发读者的自主思考,从而学习其中的智慧、明白其中的道理。中西方在此类语言表达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故外国读者很可能会在歇后语的理解上产生障碍,无法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此时翻译者就需要借助上下文,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最大程度还原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使读者感受到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3]。
(二)《变》中不同词语的展现
作品中描述的中国人常吃的油条这种早餐在西方是没有的,所以要用西方人很熟悉的类似食物来代替,也就是“fritter”,这样外国读者就不会感觉陌生,也可以产生联想。所以油条在葛的译本中被处理成“oil fritters”是一种比较好的翻译。另外的词语如胶河,有些译者会翻译为“jiao he”。这是一种简单直白的翻译,国外文章中普遍都会把中国的地名或者人名进行直接翻译。胶河本身是一种河流,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存在的事物,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地名的音译再加上river,这样既能使读者理解原文,也不丢失源语言的特色。另外,葛浩文在《变》中的翻译是具有美感的。如咚咚锵这个拟声词,葛浩文就翻译成bong bong clang,这种翻译读起来更加顺口,而且译文对不同词语的音节也进行了处理,其读音与中文是很相似的,也与源语言文本具有同样好听的乐感,使文章蕴涵着声乐美和韵律美。所以从这些词语的译文分析来看,不同词语的展现与翻译需要考虑不同语言的特色;中国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更加需要译文具备不同的语言特色[4]。
四、结束语
文化负载词作为人类各个不同语言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载体,一直是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和译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类,文化负载词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本也要保持高度凝练,并最大程度还原源文本的文化意象和信息。如果译者未考虑到这些方面,就不能很好了解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非常适合翻译莫言的小说,葛浩文的译本既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文化信息,又符合外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这对于扩大莫言作为华语作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长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青年时代,2017:108.
[2]沈家豪,吴若昕.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葛浩文对莫言作品《蛙》的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7(7).
[3]刘堃.中国先锋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余华作品为例[J].北方文学:下,2018(4):221-222.
[4]莫言.变[J]. 人民文学, 2009(10),4-26
[5]任瑞英.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v.38;No.172(06):67-68.
[6]尤金·奈达, 张复星. 西方翻译史话[J]. 中国翻译, 1986(3):51-53.
[7]尤金·奈达, 徐丹. 同构关系和等效翻译[J]. 上海翻译, 199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