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风生水起,创新音乐审美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实践证明,拓展审美视角,畅通审美路径、感受审美体验,将会使音乐审美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畅通审美路径
创新音乐审美教学,关键在于畅通审美路径,将三维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细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审美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 创造美。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
1、品味歌词美。
初中音乐教材共设44个单元,选编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歌曲。每个单元都有精彩的曲目,每段歌词无不展示着音乐的语言美。一是形式美。如:《长江之歌》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对白工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二是和谐美。如《金梭和银梭》中唱道“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更美的生活 ”。恰如行云流水,清风扑面,丝丝入耳。三是意境美。如《青藏高原》则勾画了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的秀美;《走过这高高的兴安岭》则展示了塞外风光的旷达豪迈:《夫妻双双把家还》再现了夫妻恩爱,田园生活的幸福美满。为了加强审美训练,我要求学生采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音乐课上进行交流点评,评选出“最优美的歌词”。
2、感受旋律美。
舒曼说的好:“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总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音乐是流动的语言,她可以用不同的音调表现欢乐、忧伤、兴奋的情绪,用不同的唱法展示不同的音乐特色,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要素组合成各具特色的优美旋律,如: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调式、曲式等。在欣赏《青藏高原》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从曲式结构上划分段落,了解具体起伏的层次。二是用节奏做起点,归纳乐句特点,前面节奏密集,陈述舒缓,后面开放豪迈,热烈深情。三是旋律起伏、悠扬高亢,上行旋律与山川特点一致,下行旋律则抒情宁静悲壮沉思,可谓高低错落,长短有致,强弱相融,音色优美。在进行“拓展与探究”时,进行音乐要素的对比。
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并在吟唱中体验美、感受美。如《一个妈妈的女儿》运用了六声羽调式,旋律中充满了藏族民歌进行式和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形成了旋律与歌词相融一体的优美、高亢、婉转、深情的民歌风格。
3、发现意境美。
音乐教学是一个展示“生态美”的过程。正是音乐的生态意境感染了学生,留住了学生。初中音乐教材共设了4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审美窗口,每一首歌都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如“神州大地”板块中分设了:辽阔草原、江河万古流、锦绣山川、茂密森林、海滨音诗、希望的田野六大素材,涵盖半径之广,审美视角之宽,令人耳目一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审美落点。
初三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选取了一组关于月亮的音乐,师生同行,沿着月光走进月夜,欣赏月之秀、夜之美、情之真、境之甜。《月故乡》唱到:“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旋律流畅,境界高远,两岸情深。《二泉映月》勾画了月夜孤影,吟唱了人生情怀;《月儿高》则以清凉的音色,舒展的旋律 ,典雅的风格,高挂一副皓月当空、江楼守望的水墨画;而《弯弯的月亮》、《花好月圆》、《月夜》则另有诗情画意。《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碧水、蓝天、绿树、红墙、轻舟与少年的幸福、美满、快乐相呼应,编织了一副自由、和谐、青春、欢乐的意境。
4、体验舞蹈美。
我结合教材播放舞蹈专题片《大海啊故乡》、《铃儿响叮铛》、《快乐的啰唆》、《歌声与微笑》,让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到形象舞蹈动作表现出的大海之秀美、马铃之欢快,以及彝族儿女的情怀、阳光少年的幸福,在欣赏品味中体验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舞蹈者的风情之美。我倡议每一个学生,学一小段街舞或者校园集体舞,感受韵律美的熏陶。学跳一段藏族、傣族、蒙族的舞蹈,表现雄鹰翱翔、骏马奔腾、孔雀蹁跹,感受舞蹈形象逼真的动感之美。
二、感受审美体验
威尔第说过:“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让每个学生感受审美体验是整个创新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我力主营造“生态课堂”,张扬生本理念,发展个性特长,打造快乐课堂,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审美活动。我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1、变教为做。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平台,教学是个双赢的过程。为了强化审美体验,我们把审美教学融汇在“快乐作业”之中,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创造中“感悟”。一是制作“个人音乐专辑”,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特长,要求形式多样,标新立异,然后进行课堂交流,集体点评。二是举办“三课”(小品表演课、地方戏演唱课、口技表演课)活动,展现表演天赋,挖掘音乐潜能。让笑中有爱,丑中有美。
2、变静为动。
传统的音乐课堂多是黑板上识谱,磁带上听唱,静多动少,参与不足。音乐课堂应该是“动感”的舞台,“张扬”的天地,要让学生在律动中欣赏美,在张扬中创造美。为了表现学生的激情活力,我提出创新“打击乐”,要求每一个学生选用一种“乐器”,参与《铃儿响叮铛》的合奏,然后进行评比,大家五花八门,各展风采,既有专业乐器,也有自制乐器:有用托盘代替锣的;有用脸盆代替鼓的,有用锅盖代替钹的,有用文具盒做双响筒的,有的以矿泉水瓶做沙锤 ,有的以钥匙链做串铃,有的以指哨代替梆板••••••师生共同演奏,鼓乐铿锵,丝竹相合,实现了眼、耳、脑、肢思维联动,在陶醉中尽享打击乐的新美感受。然后分组演奏《骏马奔驰保边疆》,在演奏中学习配器知识,对不同乐器提出速度、节拍、声色、等个性化要求。从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和声美、音色美、力度美。还通过组织“节奏接龙”“创编歌词”、“戏曲反串”活动,鼓励学生一展歌喉,鼓动琴瑟,在迷醉中倾听,在动情旋律中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的快乐。
通过各年段多视角、多路径的音乐审美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审美技能,提升了审美素养,多维生动的审美体验,涵养了良好的道德文明,促进了自强、进取、乐观、高雅人格的形成,加快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改进音乐教学,学生的个体审美修养大大提高了,举止行为文明了,言谈语调悦耳了,社交礼仪规范了,生活品位高雅了。
一、 畅通审美路径
创新音乐审美教学,关键在于畅通审美路径,将三维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细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审美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 创造美。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
1、品味歌词美。
初中音乐教材共设44个单元,选编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歌曲。每个单元都有精彩的曲目,每段歌词无不展示着音乐的语言美。一是形式美。如:《长江之歌》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对白工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二是和谐美。如《金梭和银梭》中唱道“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更美的生活 ”。恰如行云流水,清风扑面,丝丝入耳。三是意境美。如《青藏高原》则勾画了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的秀美;《走过这高高的兴安岭》则展示了塞外风光的旷达豪迈:《夫妻双双把家还》再现了夫妻恩爱,田园生活的幸福美满。为了加强审美训练,我要求学生采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音乐课上进行交流点评,评选出“最优美的歌词”。
2、感受旋律美。
舒曼说的好:“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总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音乐是流动的语言,她可以用不同的音调表现欢乐、忧伤、兴奋的情绪,用不同的唱法展示不同的音乐特色,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要素组合成各具特色的优美旋律,如: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调式、曲式等。在欣赏《青藏高原》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从曲式结构上划分段落,了解具体起伏的层次。二是用节奏做起点,归纳乐句特点,前面节奏密集,陈述舒缓,后面开放豪迈,热烈深情。三是旋律起伏、悠扬高亢,上行旋律与山川特点一致,下行旋律则抒情宁静悲壮沉思,可谓高低错落,长短有致,强弱相融,音色优美。在进行“拓展与探究”时,进行音乐要素的对比。
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并在吟唱中体验美、感受美。如《一个妈妈的女儿》运用了六声羽调式,旋律中充满了藏族民歌进行式和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形成了旋律与歌词相融一体的优美、高亢、婉转、深情的民歌风格。
3、发现意境美。
音乐教学是一个展示“生态美”的过程。正是音乐的生态意境感染了学生,留住了学生。初中音乐教材共设了4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审美窗口,每一首歌都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如“神州大地”板块中分设了:辽阔草原、江河万古流、锦绣山川、茂密森林、海滨音诗、希望的田野六大素材,涵盖半径之广,审美视角之宽,令人耳目一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审美落点。
初三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选取了一组关于月亮的音乐,师生同行,沿着月光走进月夜,欣赏月之秀、夜之美、情之真、境之甜。《月故乡》唱到:“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旋律流畅,境界高远,两岸情深。《二泉映月》勾画了月夜孤影,吟唱了人生情怀;《月儿高》则以清凉的音色,舒展的旋律 ,典雅的风格,高挂一副皓月当空、江楼守望的水墨画;而《弯弯的月亮》、《花好月圆》、《月夜》则另有诗情画意。《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碧水、蓝天、绿树、红墙、轻舟与少年的幸福、美满、快乐相呼应,编织了一副自由、和谐、青春、欢乐的意境。
4、体验舞蹈美。
我结合教材播放舞蹈专题片《大海啊故乡》、《铃儿响叮铛》、《快乐的啰唆》、《歌声与微笑》,让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到形象舞蹈动作表现出的大海之秀美、马铃之欢快,以及彝族儿女的情怀、阳光少年的幸福,在欣赏品味中体验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舞蹈者的风情之美。我倡议每一个学生,学一小段街舞或者校园集体舞,感受韵律美的熏陶。学跳一段藏族、傣族、蒙族的舞蹈,表现雄鹰翱翔、骏马奔腾、孔雀蹁跹,感受舞蹈形象逼真的动感之美。
二、感受审美体验
威尔第说过:“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让每个学生感受审美体验是整个创新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我力主营造“生态课堂”,张扬生本理念,发展个性特长,打造快乐课堂,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审美活动。我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1、变教为做。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平台,教学是个双赢的过程。为了强化审美体验,我们把审美教学融汇在“快乐作业”之中,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创造中“感悟”。一是制作“个人音乐专辑”,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特长,要求形式多样,标新立异,然后进行课堂交流,集体点评。二是举办“三课”(小品表演课、地方戏演唱课、口技表演课)活动,展现表演天赋,挖掘音乐潜能。让笑中有爱,丑中有美。
2、变静为动。
传统的音乐课堂多是黑板上识谱,磁带上听唱,静多动少,参与不足。音乐课堂应该是“动感”的舞台,“张扬”的天地,要让学生在律动中欣赏美,在张扬中创造美。为了表现学生的激情活力,我提出创新“打击乐”,要求每一个学生选用一种“乐器”,参与《铃儿响叮铛》的合奏,然后进行评比,大家五花八门,各展风采,既有专业乐器,也有自制乐器:有用托盘代替锣的;有用脸盆代替鼓的,有用锅盖代替钹的,有用文具盒做双响筒的,有的以矿泉水瓶做沙锤 ,有的以钥匙链做串铃,有的以指哨代替梆板••••••师生共同演奏,鼓乐铿锵,丝竹相合,实现了眼、耳、脑、肢思维联动,在陶醉中尽享打击乐的新美感受。然后分组演奏《骏马奔驰保边疆》,在演奏中学习配器知识,对不同乐器提出速度、节拍、声色、等个性化要求。从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和声美、音色美、力度美。还通过组织“节奏接龙”“创编歌词”、“戏曲反串”活动,鼓励学生一展歌喉,鼓动琴瑟,在迷醉中倾听,在动情旋律中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的快乐。
通过各年段多视角、多路径的音乐审美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审美技能,提升了审美素养,多维生动的审美体验,涵养了良好的道德文明,促进了自强、进取、乐观、高雅人格的形成,加快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改进音乐教学,学生的个体审美修养大大提高了,举止行为文明了,言谈语调悦耳了,社交礼仪规范了,生活品位高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