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后习题;能力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怎样围绕课后习题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就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领会编者的编写课后习题的意图,给课后习题整理归类,并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策略。
细观统编教材对于课后习题的设计,较之于人教版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落实第一块内容“识字写字”的基础上,明确地将语文要素的各个训练点合理安排在相对应的课文中——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掌握扩词、量词、认识常用标点符号等;语文能力方面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好句子的停顿,分角色进行朗读,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复述课文内容大意等;学习策略方面如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猜出字义等;学习习惯方面如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书包等。这样的改变就是为了“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让教师在教学上更易于把握。
课后习题总是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对某个知识点以及能力点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前教材的课后习题仅仅要求“朗读课文”,但至于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是朗读训练时的重难点并没有明示。而统编教材做出了很好的改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在哪篇课文中,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更加明朗了。
一年级上册中《口耳目》,让学生思考“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小书包》课后题中“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读一读,做一做,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整理书包”都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实践要求内,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乌鸦喝水》删去了人教版中的背诵课文和用“渐渐”练习说话,增加了“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减轻了学生负担,强化了对能力方面的训练。
总之,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内容难度适宜、梯度合理,知识能力要求清晰,让教师在教学上有章可循。
笔者在梳理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时发现,每课的课后题必定有一两道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能力点来设计的。或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或学习策略,或學习习惯,或写话训练,都在课后题中有体现。
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有一类“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说一说”,是通过朗读背诵来积累语言的。
这些习题,题目的题干,看似比较简单,是读读记记,读读写写,或照样子说一说,照样子写一写,但其中都隐藏着语言积累的多种形式与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领会了这些习题所蕴含的作用,才能达到“一课一得”,使学生积累语文必备的基本知识。
2.1诵读能力
与人教版单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比,统编每一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纵观以上表格,不难发现课后题在朗读的要求上,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要求读好感叹句,读好对话,分角色读等等则是朗读有感情的体现。统编教材对朗读能力要求具体,练习循序渐进,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
2.2解读能力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血,字里行间流露出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统编教材更多关注阅读策略的学习,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统编教材在对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上,课后题的设计呈现了从圈画明显信息到选择相关信息进行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初步思考问题和整合信息,到达基本语言文字运动的目的,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和适当的学习策略。
2.3复述能力
统编二年级教材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语文要素——复述。教材课后习题中有五次提到复述,从借助图片复述课文,到借助句子,逐渐过渡到借助词语复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谆谆善诱为学生说话搭建桥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统编课后习题除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变化。要求学生要学会先亲自动手去实践,然后融入课文情景,最后才结合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二上《植物妈妈又办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场景歌》中请学生“选一张你喜欢的照片或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些什么”,《玲玲的画》“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寒号鸟》中有一道选做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雾在哪里》“课文说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那你觉得,雾又是什么呢?”,《风娃娃》“生活中得风娃娃还能做些什么呢?。”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二上课后习题中有更多实践运用的要求,或动手操作,或阅读延伸,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生活,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低年级的教学,朗读是重点,通过朗读,可以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但也不能机械盲目地读。通过对比朗读,在对比中感悟用词的准确,体会表达的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落实课后习题中语言积累。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并延伸到生活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写话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二上《葡萄沟》课后习题仿写两个句子的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语言特色之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白,一句是写概括性的句子,一句要补充前面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再模仿着说句子,接着尝试运用文本中特有的一些“语言点”进行写句子。
借助课后习题,教师在教学时课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不但能扎实指导好课后题,更能让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星的,不全面的,他们的思维很单一,语言表达也不太完整。因此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梳理思路,促进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青蛙写诗》一课中首次出现“提取信息”的要求。结合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将将“提取信息”的训练分解成“教一教——圈一圈——对一对”三步来进行。这样的安排,既能恰当地渗透“提取信息”这种阅读方法,又能让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得以提高。
课后习题是一畦不可遗忘的“角落”,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着力挖掘课后习题价值,充分发挥课后习题作用,既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教学思路,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2]李艺,钟柏.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徐轶.守正创新·特色鲜明[J].小学语文,2016(9).
[5]沈惠芳.紧扣课后习题 着力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2017(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怎样围绕课后习题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就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领会编者的编写课后习题的意图,给课后习题整理归类,并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策略。
一、抽丝剥茧,解读“课后习题”
1.目标清晰,重点明确
细观统编教材对于课后习题的设计,较之于人教版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落实第一块内容“识字写字”的基础上,明确地将语文要素的各个训练点合理安排在相对应的课文中——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掌握扩词、量词、认识常用标点符号等;语文能力方面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好句子的停顿,分角色进行朗读,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复述课文内容大意等;学习策略方面如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猜出字义等;学习习惯方面如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书包等。这样的改变就是为了“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让教师在教学上更易于把握。
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课后习题总是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对某个知识点以及能力点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前教材的课后习题仅仅要求“朗读课文”,但至于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是朗读训练时的重难点并没有明示。而统编教材做出了很好的改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在哪篇课文中,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更加明朗了。
3.设计合理,易学便教
一年级上册中《口耳目》,让学生思考“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小书包》课后题中“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读一读,做一做,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整理书包”都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实践要求内,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乌鸦喝水》删去了人教版中的背诵课文和用“渐渐”练习说话,增加了“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减轻了学生负担,强化了对能力方面的训练。
总之,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内容难度适宜、梯度合理,知识能力要求清晰,让教师在教学上有章可循。
二、条陈缕析,梳理“课后习题”
笔者在梳理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时发现,每课的课后题必定有一两道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能力点来设计的。或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或学习策略,或學习习惯,或写话训练,都在课后题中有体现。
1.语言积累类
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有一类“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说一说”,是通过朗读背诵来积累语言的。
这些习题,题目的题干,看似比较简单,是读读记记,读读写写,或照样子说一说,照样子写一写,但其中都隐藏着语言积累的多种形式与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领会了这些习题所蕴含的作用,才能达到“一课一得”,使学生积累语文必备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类
2.1诵读能力
与人教版单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比,统编每一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纵观以上表格,不难发现课后题在朗读的要求上,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要求读好感叹句,读好对话,分角色读等等则是朗读有感情的体现。统编教材对朗读能力要求具体,练习循序渐进,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
2.2解读能力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血,字里行间流露出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统编教材更多关注阅读策略的学习,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统编教材在对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上,课后题的设计呈现了从圈画明显信息到选择相关信息进行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初步思考问题和整合信息,到达基本语言文字运动的目的,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和适当的学习策略。
2.3复述能力
统编二年级教材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语文要素——复述。教材课后习题中有五次提到复述,从借助图片复述课文,到借助句子,逐渐过渡到借助词语复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谆谆善诱为学生说话搭建桥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运用类
统编课后习题除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变化。要求学生要学会先亲自动手去实践,然后融入课文情景,最后才结合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二上《植物妈妈又办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场景歌》中请学生“选一张你喜欢的照片或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些什么”,《玲玲的画》“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寒号鸟》中有一道选做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雾在哪里》“课文说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那你觉得,雾又是什么呢?”,《风娃娃》“生活中得风娃娃还能做些什么呢?。”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二上课后习题中有更多实践运用的要求,或动手操作,或阅读延伸,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生活,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三、凿渠引力,用活“课后习题”
1.依托朗读,对比感悟
低年级的教学,朗读是重点,通过朗读,可以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但也不能机械盲目地读。通过对比朗读,在对比中感悟用词的准确,体会表达的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落实课后习题中语言积累。
2.结合生活,仿写句子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并延伸到生活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写话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二上《葡萄沟》课后习题仿写两个句子的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语言特色之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白,一句是写概括性的句子,一句要补充前面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再模仿着说句子,接着尝试运用文本中特有的一些“语言点”进行写句子。
借助课后习题,教师在教学时课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不但能扎实指导好课后题,更能让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信息提取,自主梳理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星的,不全面的,他们的思维很单一,语言表达也不太完整。因此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梳理思路,促进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青蛙写诗》一课中首次出现“提取信息”的要求。结合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将将“提取信息”的训练分解成“教一教——圈一圈——对一对”三步来进行。这样的安排,既能恰当地渗透“提取信息”这种阅读方法,又能让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得以提高。
课后习题是一畦不可遗忘的“角落”,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着力挖掘课后习题价值,充分发挥课后习题作用,既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教学思路,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2]李艺,钟柏.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徐轶.守正创新·特色鲜明[J].小学语文,2016(9).
[5]沈惠芳.紧扣课后习题 着力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2017(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