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国后才发现自己还是“中国胃”!许多留学生念念不忘的,是家乡菜的味道。做饭这样的“小事”对于独自在海外求学的学子来说,常常也是考验独立生活能力的大事。
独立生活的起点学会每天记录开销
“在澳大利亚感受最难的,就是‘吃’的问题。”就读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周筱雅如是说。
“澳大利亚是一个‘进口国家’,当地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都是进口的,食品的物价较高。另外,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学生餐厅,而外面的餐厅一顿普通的饭菜都要15澳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73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来说有点高。”
依靠父母的资助在澳大利亚生活,周筱雅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精打细算。“澳大利亚当地的餐厅,点餐份量很大,吃不完浪费掉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出国后才发现,自己是‘中国胃’。”周筱雅调侃道,“澳大利亚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就是‘三明治拯救一切,两片面包夹起一个宇宙’。”在经历过起初的新奇后,周筱雅开始琢磨如何维持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国外的饮食比较油腻,即使找到亚洲餐厅,大部分菜品也是热量很高的咖喱之类的;而中餐的烹饪方法非常丰富,炒、烤、烩、蒸、煮,选择余地更大。”比较以后,她做出决定:要关注学业,也要兼顾好自己的生活品质。
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的一个重要技能——做饭。
陈梦晓(化名)刚到韩国留学一年,她说:“我以前从不记账。来到韩国之后,发现餐厅的价格格外高,街边普通小店里,一份水煮肉片的价格都能高出国内餐厅的两倍。来韩国前,我不会做饭,即使父母催促我学习,我也会找借口推脱掉。”陈梦晓回忆道,“以前的我从来不进厨房,在家连天然气炉都不敢开。但是来到韩国之后,我发现必须要学做饭,因为它的确是生活的必需技能。”
“当然,我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教我下厨。在和朋友们一起做出一顿饭的过程中,我发现做饭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陈梦晓说。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越来越喜欢探索做饭的技巧”, 陈梦晓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鸡蛋被炒成黑色。但我想,如果学会几道拿手菜,就可以请认识的韩国朋友和同学到家里来聚餐,于是就有动力坚持下来了。”回想起刚学做饭时的场景,陈梦晓笑道:“我特别害怕青菜在锅里‘噼噼啪啪’地油汁四溅,所以每次把菜放进锅后都赶紧跑出厨房,等锅‘冷静下来’我再赶紧跑回去。”
独立能力的关键懂得照顾他人感受
更重要的收獲是,许多学生通过做饭,学到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遵守公共规则,照顾他人感受。
谈到中澳生活中的差别,周筱雅分享道:“在澳大利亚,每家每户都要求安装烟雾报警器。中餐制作时的烹饪方法,比方说翻炒,会产生大量油烟。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及时,报警器就会启动。在家里做饭一定要注意油烟问题,因为报警器响3次后,消防队就会赶来,而且消防队出动一次需要1700澳元,大约8000元人民币。所以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讲,要特别注意家里的排烟系统。”
周筱雅认为,用合理的成本维系留学生活,是海外学子需要锻炼的能力。“比如留学生所享有的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福利,需要自己去搜集、了解有关信息。在拿到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时候,学生会被要求购买一份保险,因此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可以通过程序报销。澳大利亚的就诊费较高,我有一次因感冒去医院,被告知需要大概400多元的挂号费。当然,我用到了保险。所以,如果不主动去了解这些保障自己权利的资讯,就会遇到许多人担心的‘在国外生不起病’的情况。”
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张可欣(化名),平时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之中,在国内就餐时她通常选择校内食堂。到美国后,那些被忽视的生活乐趣重新回到她的世界里。“进入厨房才真正体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感觉。柴米油盐就像实验室里的工具药剂,需要花心思搭配研究。就像实验室中做一个项目需要经过一道道工序,做一顿饭也需要一道道工序,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需要步行近半小时到超市采购,然后大家各司其职,备料的、掌勺的,分工合作着把晚餐做出来。”美国家庭的厨房里都配备有洗碗机,“以前在国内很少见到。洗碗机帮我们提高了生活效率。”张可欣说。
展现独立能力以美味促进交往
“大家聚在一起做饭聊天,也是让合租舍友迅速‘破冰’的最好方法。”周筱雅说,“我的舍友分别来自英国、印度、西班牙等5个国家。中国饮食花样众多,第一次聚餐的时候,我给舍友演示包饺子和包子。她们都非常惊奇,直夸我手法专业,还加入进来跟我一起做。”
吃火锅也是增进友谊的一个不错的形式,在外国人眼中既热闹又新鲜,还好吃。
陈梦晓分享道:“我喜欢召集很多小伙伴一起做饭。因为韩国物价较高,多一些人可以多一些选择,而且花费平摊下来也更划算。有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还能认识新朋友。来聚餐时,很多同学都会叫上自己的朋友一起来,既吃饭,又能通过一起做饭、一起打扫的过程,相互熟悉,从而扩大了交际圈。”
对于张可欣而言,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加强同学间联系的方法。“周末的时候,常常会有许多同学一起聚到家里,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可能之前并不认识,但是通过一起做饭吃饭,能聊起很多共同的回忆和话题,迅速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张可欣甜蜜地回忆道,“我的男朋友就是我在留学期间认识的。我们都是武汉人,有一次他过生日,那时我们还不是特别熟悉,我就送了他一包速食的热干面,两个人一下子就因为故乡的特色饮食而有了共同话题。”
独立生活的起点学会每天记录开销
“在澳大利亚感受最难的,就是‘吃’的问题。”就读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周筱雅如是说。
“澳大利亚是一个‘进口国家’,当地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都是进口的,食品的物价较高。另外,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学生餐厅,而外面的餐厅一顿普通的饭菜都要15澳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73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来说有点高。”
依靠父母的资助在澳大利亚生活,周筱雅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精打细算。“澳大利亚当地的餐厅,点餐份量很大,吃不完浪费掉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出国后才发现,自己是‘中国胃’。”周筱雅调侃道,“澳大利亚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就是‘三明治拯救一切,两片面包夹起一个宇宙’。”在经历过起初的新奇后,周筱雅开始琢磨如何维持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国外的饮食比较油腻,即使找到亚洲餐厅,大部分菜品也是热量很高的咖喱之类的;而中餐的烹饪方法非常丰富,炒、烤、烩、蒸、煮,选择余地更大。”比较以后,她做出决定:要关注学业,也要兼顾好自己的生活品质。
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的一个重要技能——做饭。
陈梦晓(化名)刚到韩国留学一年,她说:“我以前从不记账。来到韩国之后,发现餐厅的价格格外高,街边普通小店里,一份水煮肉片的价格都能高出国内餐厅的两倍。来韩国前,我不会做饭,即使父母催促我学习,我也会找借口推脱掉。”陈梦晓回忆道,“以前的我从来不进厨房,在家连天然气炉都不敢开。但是来到韩国之后,我发现必须要学做饭,因为它的确是生活的必需技能。”
“当然,我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教我下厨。在和朋友们一起做出一顿饭的过程中,我发现做饭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陈梦晓说。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越来越喜欢探索做饭的技巧”, 陈梦晓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鸡蛋被炒成黑色。但我想,如果学会几道拿手菜,就可以请认识的韩国朋友和同学到家里来聚餐,于是就有动力坚持下来了。”回想起刚学做饭时的场景,陈梦晓笑道:“我特别害怕青菜在锅里‘噼噼啪啪’地油汁四溅,所以每次把菜放进锅后都赶紧跑出厨房,等锅‘冷静下来’我再赶紧跑回去。”
独立能力的关键懂得照顾他人感受
更重要的收獲是,许多学生通过做饭,学到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遵守公共规则,照顾他人感受。
谈到中澳生活中的差别,周筱雅分享道:“在澳大利亚,每家每户都要求安装烟雾报警器。中餐制作时的烹饪方法,比方说翻炒,会产生大量油烟。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及时,报警器就会启动。在家里做饭一定要注意油烟问题,因为报警器响3次后,消防队就会赶来,而且消防队出动一次需要1700澳元,大约8000元人民币。所以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讲,要特别注意家里的排烟系统。”
周筱雅认为,用合理的成本维系留学生活,是海外学子需要锻炼的能力。“比如留学生所享有的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福利,需要自己去搜集、了解有关信息。在拿到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时候,学生会被要求购买一份保险,因此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可以通过程序报销。澳大利亚的就诊费较高,我有一次因感冒去医院,被告知需要大概400多元的挂号费。当然,我用到了保险。所以,如果不主动去了解这些保障自己权利的资讯,就会遇到许多人担心的‘在国外生不起病’的情况。”
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张可欣(化名),平时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之中,在国内就餐时她通常选择校内食堂。到美国后,那些被忽视的生活乐趣重新回到她的世界里。“进入厨房才真正体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感觉。柴米油盐就像实验室里的工具药剂,需要花心思搭配研究。就像实验室中做一个项目需要经过一道道工序,做一顿饭也需要一道道工序,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需要步行近半小时到超市采购,然后大家各司其职,备料的、掌勺的,分工合作着把晚餐做出来。”美国家庭的厨房里都配备有洗碗机,“以前在国内很少见到。洗碗机帮我们提高了生活效率。”张可欣说。
展现独立能力以美味促进交往
“大家聚在一起做饭聊天,也是让合租舍友迅速‘破冰’的最好方法。”周筱雅说,“我的舍友分别来自英国、印度、西班牙等5个国家。中国饮食花样众多,第一次聚餐的时候,我给舍友演示包饺子和包子。她们都非常惊奇,直夸我手法专业,还加入进来跟我一起做。”
吃火锅也是增进友谊的一个不错的形式,在外国人眼中既热闹又新鲜,还好吃。
陈梦晓分享道:“我喜欢召集很多小伙伴一起做饭。因为韩国物价较高,多一些人可以多一些选择,而且花费平摊下来也更划算。有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还能认识新朋友。来聚餐时,很多同学都会叫上自己的朋友一起来,既吃饭,又能通过一起做饭、一起打扫的过程,相互熟悉,从而扩大了交际圈。”
对于张可欣而言,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加强同学间联系的方法。“周末的时候,常常会有许多同学一起聚到家里,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可能之前并不认识,但是通过一起做饭吃饭,能聊起很多共同的回忆和话题,迅速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张可欣甜蜜地回忆道,“我的男朋友就是我在留学期间认识的。我们都是武汉人,有一次他过生日,那时我们还不是特别熟悉,我就送了他一包速食的热干面,两个人一下子就因为故乡的特色饮食而有了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