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媒体营销课程为例对产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分析产业文化及其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从课程标准中增加产业文化素养内容、教学内容体现产教融合的文化素养、形成积极的产教融合文化互动氛围等方面提出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打造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新型“双师”队伍、改革推广具有产业文化内涵的新型课程、打造涵盖产业文化的新型实训基地、完善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制度建设等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产业文化 现代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媒体营销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11-03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就要促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建立产教深度融合体制、培养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产业文化及其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指出为达成目标,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可知,产业文化亦即制造文化,其包含了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品牌形象、法规制度、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生产性文化系统,是生产制造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化是产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文化狭义上包含了行业(企业)文化、先进职业理念和道德观、生产服务管理方式等。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将学习者引入生产制造领域的社会化过程,以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根据《规划》中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标准要与专业教学标准互补联动。因此,产业文化作为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部分,产业文化育人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标准中增加产业文化素养内容。综观美、德、英、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可知,其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产业文化非常自然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而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仅关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在笔者学校,各专业课程标准往往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项目建立,却对文化素养学习安排甚少,仅在通识课或选修课中略有涉及而已。
经过实践,笔者在所任教的媒体营销课程标准中额外融入了产业文化素养内容(见表1),作为职业能力提升的素质培养拓展补充。通过课程,学生了解了行业需求,拓展了产业文化视野,形成了一定的职业荣誉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了企业的认同,课程改革获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学内容体现产教融合的文化素养。将产业文化融入课程,其根本是实现校企在课程中的深度合作。因此,产教融合下的课程改革,要确定学校和企业责权明晰的契约关系,即企业要积极提供资源、文化、成果及利益共享,而学校则要有选择地引入行业、企业制度文化,确保校企能成为一个既有独立性又相对和谐统一的组织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率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和市场相统一,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并按照真实的工作要求制定相对应的标准,使课程实践内容转变为模拟企业的工作内容,打造仿真课堂。如在媒体营销课程的实践环节中,笔者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引入了企业中真实的项目运营模式,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强,并产生了职业热情和荣誉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见表2。
(三)形成积极的产教融合文化互动氛围。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文化价值具有较大差异性,在未达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校企间的文化隔阂和冲突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认为学校市场敏锐性差,重理论轻实战,大学生缺乏岗位实战经验;而学校认为企业只看效率,追逐利益,制度不近人情等。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前应该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体现在学校上,就要主动让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行文文化和制度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融合,从而打破校企间文化认知的不平衡。
通过笔者调研,对于现代大学生,缺乏产业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相较之前有所改变,绝大多数学生会有“松懈”下来的意识,更容易活在自己的步调中,只想着做好眼前的事,而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二是缺乏进取意识。一些大学生忽视大局,不想负责也不想竞争,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或得过且过。这些素养的缺失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业不精、技术不尖,在社会无法快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课程中形成校企间文化互动十分重要。在媒体营销课程中,通过两年的实践,笔者通过开设企业一线“能工巧匠”讲座、组织与优秀校友“面对面”活动和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从情感素质方面着手,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工作价值观,并唤起学生职业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这些互动活动或竞赛,使课程成为传播优秀产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推进策略
(一)打造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新型“双师”队伍。日前,广西教育厅对广西中、高职教师确定了“双师”认定标准,打破了此前各校评审标准不一的局面,明确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初、中、高级“双师”的达标要求。其中,在基本要求中,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技能应用能力,还增加了具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理念。可见,“双师”的“双”已经不仅仅定义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双师”教师不仅仅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实践,还需要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产教融合的文化桥梁。因此,职业院校要组建一支新型“双师”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双师”专任教师不但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做好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跟进新知识和新技能,还需要主动进入企业中挂职锻炼,在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实践技能的同时,领悟产业文化,增强产业文化自觉性,并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以将学生打造成为真正的“职业人”。 (二)改革推廣具有产业文化内涵的新型课程。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课程往往是推进并最终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院校已经实现或在积极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标准等。然而,为了力争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发展同步,作为产业文化素养最核心的工作价值观也应该在整个课程共建中得到体现。因此,推进产业文化融入课程,不但要继续重视岗位能力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如在课程标准中增加产业文化素养的细化要求,在知识点中体现行业、企业发展历程,机构设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在能力点中体现职业素养和工作素养,如职业道德、礼仪习俗、人际交往等,同时还要在情感点中体现行业、企业优秀文化,优秀人物、典型案例等。通过打造具有产业文化内涵的新型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体现产业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打造涵盖产业文化的新型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是最好的实战平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除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应积极打造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根据多年教学组织实践可知,校内实训室基本为完成课程实践教学任务而设,场所、设施、设备与市场存在较大差距;而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完全由企业承担,其对学生的短期实践不能完全信任,不会轻易放手让学生操作。因此,职业院校有重点地选择实训室或实验室,与企业进行共建合作将是一条有效的实训路径,既能与市场接轨,又能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17年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就与广西微视之传媒有限公司、CNTV东盟视窗合作了直播工作室,教师、学生和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广西首届攀岩锦标赛的宣传营销项目,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打造新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力争与市场和企业相接轨,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制度建设。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校企间的合作往往被学校繁复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办公办文制度等牵绊,文化交流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职业院校应着手对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学校要主动学习甚至接受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在统一原则性规则的基础上,下放更多权限到二级院系单位。如可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建立院(系)理事机构,根据不同企业和不同专业的需求与实际,搭建产教融合合作办学体制;可根据行业文化,制定不同专业的素养规范准则,组织模拟面试或技术创新竞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可引入企业的人事考核制度,指导对院系专业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评优工作;还可引入企业团建机制、值周制度、上岗制度等,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中迅速转换角色。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要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养成相辅相成的职业价值观,而职业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印记。因此,产业文化融入课程、融入专业、融入校园,才能使大学生更顺利地迈过职业岗位的门槛。但是,在产教融合文化融入的同时,要确保融入的是先进的、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不断加深文化育人在课程领域的改革创新,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南旭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协同及其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7(4)
[2]李媛.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推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
[3]荀莉.职业教育课程融入产业文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27)
【基金项目】2018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下工业文化融入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8JGY08)
【作者简介】时 丹(1982— ),女,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产业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传播。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产业文化 现代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媒体营销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11-03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就要促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建立产教深度融合体制、培养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产业文化及其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指出为达成目标,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可知,产业文化亦即制造文化,其包含了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品牌形象、法规制度、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生产性文化系统,是生产制造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化是产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文化狭义上包含了行业(企业)文化、先进职业理念和道德观、生产服务管理方式等。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将学习者引入生产制造领域的社会化过程,以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根据《规划》中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标准要与专业教学标准互补联动。因此,产业文化作为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部分,产业文化育人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标准中增加产业文化素养内容。综观美、德、英、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可知,其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产业文化非常自然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而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仅关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在笔者学校,各专业课程标准往往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项目建立,却对文化素养学习安排甚少,仅在通识课或选修课中略有涉及而已。
经过实践,笔者在所任教的媒体营销课程标准中额外融入了产业文化素养内容(见表1),作为职业能力提升的素质培养拓展补充。通过课程,学生了解了行业需求,拓展了产业文化视野,形成了一定的职业荣誉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了企业的认同,课程改革获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学内容体现产教融合的文化素养。将产业文化融入课程,其根本是实现校企在课程中的深度合作。因此,产教融合下的课程改革,要确定学校和企业责权明晰的契约关系,即企业要积极提供资源、文化、成果及利益共享,而学校则要有选择地引入行业、企业制度文化,确保校企能成为一个既有独立性又相对和谐统一的组织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率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和市场相统一,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并按照真实的工作要求制定相对应的标准,使课程实践内容转变为模拟企业的工作内容,打造仿真课堂。如在媒体营销课程的实践环节中,笔者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引入了企业中真实的项目运营模式,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强,并产生了职业热情和荣誉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见表2。
(三)形成积极的产教融合文化互动氛围。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文化价值具有较大差异性,在未达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校企间的文化隔阂和冲突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认为学校市场敏锐性差,重理论轻实战,大学生缺乏岗位实战经验;而学校认为企业只看效率,追逐利益,制度不近人情等。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前应该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体现在学校上,就要主动让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行文文化和制度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融合,从而打破校企间文化认知的不平衡。
通过笔者调研,对于现代大学生,缺乏产业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相较之前有所改变,绝大多数学生会有“松懈”下来的意识,更容易活在自己的步调中,只想着做好眼前的事,而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二是缺乏进取意识。一些大学生忽视大局,不想负责也不想竞争,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或得过且过。这些素养的缺失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业不精、技术不尖,在社会无法快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课程中形成校企间文化互动十分重要。在媒体营销课程中,通过两年的实践,笔者通过开设企业一线“能工巧匠”讲座、组织与优秀校友“面对面”活动和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从情感素质方面着手,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工作价值观,并唤起学生职业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这些互动活动或竞赛,使课程成为传播优秀产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推进策略
(一)打造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新型“双师”队伍。日前,广西教育厅对广西中、高职教师确定了“双师”认定标准,打破了此前各校评审标准不一的局面,明确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初、中、高级“双师”的达标要求。其中,在基本要求中,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技能应用能力,还增加了具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理念。可见,“双师”的“双”已经不仅仅定义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双师”教师不仅仅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实践,还需要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产教融合的文化桥梁。因此,职业院校要组建一支新型“双师”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双师”专任教师不但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做好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跟进新知识和新技能,还需要主动进入企业中挂职锻炼,在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实践技能的同时,领悟产业文化,增强产业文化自觉性,并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以将学生打造成为真正的“职业人”。 (二)改革推廣具有产业文化内涵的新型课程。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课程往往是推进并最终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院校已经实现或在积极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标准等。然而,为了力争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发展同步,作为产业文化素养最核心的工作价值观也应该在整个课程共建中得到体现。因此,推进产业文化融入课程,不但要继续重视岗位能力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如在课程标准中增加产业文化素养的细化要求,在知识点中体现行业、企业发展历程,机构设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在能力点中体现职业素养和工作素养,如职业道德、礼仪习俗、人际交往等,同时还要在情感点中体现行业、企业优秀文化,优秀人物、典型案例等。通过打造具有产业文化内涵的新型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体现产业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打造涵盖产业文化的新型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是最好的实战平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除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应积极打造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根据多年教学组织实践可知,校内实训室基本为完成课程实践教学任务而设,场所、设施、设备与市场存在较大差距;而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完全由企业承担,其对学生的短期实践不能完全信任,不会轻易放手让学生操作。因此,职业院校有重点地选择实训室或实验室,与企业进行共建合作将是一条有效的实训路径,既能与市场接轨,又能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17年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就与广西微视之传媒有限公司、CNTV东盟视窗合作了直播工作室,教师、学生和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广西首届攀岩锦标赛的宣传营销项目,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打造新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力争与市场和企业相接轨,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制度建设。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校企间的合作往往被学校繁复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办公办文制度等牵绊,文化交流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职业院校应着手对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学校要主动学习甚至接受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在统一原则性规则的基础上,下放更多权限到二级院系单位。如可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建立院(系)理事机构,根据不同企业和不同专业的需求与实际,搭建产教融合合作办学体制;可根据行业文化,制定不同专业的素养规范准则,组织模拟面试或技术创新竞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可引入企业的人事考核制度,指导对院系专业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评优工作;还可引入企业团建机制、值周制度、上岗制度等,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中迅速转换角色。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要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养成相辅相成的职业价值观,而职业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印记。因此,产业文化融入课程、融入专业、融入校园,才能使大学生更顺利地迈过职业岗位的门槛。但是,在产教融合文化融入的同时,要确保融入的是先进的、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不断加深文化育人在课程领域的改革创新,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南旭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协同及其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7(4)
[2]李媛.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推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
[3]荀莉.职业教育课程融入产业文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27)
【基金项目】2018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下工业文化融入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8JGY08)
【作者简介】时 丹(1982— ),女,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产业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传播。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