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雙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问题设计不要一味地追求“求异”的思维效果,“历史教育中的‘创新性’(或创造性)应当是以学生对历史学习成就的渴望、学习信念的养成及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的探索行为等为基础的,着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公正意识(人文素养的精髓)”。问题设计还要注意与教材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讨,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创造必要前提。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对教师、对教材的迷信,从内心深处确立“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观念,确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为本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是过程中(可以推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动态生成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必要鼓励,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学生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一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况作出简要评价。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小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问题再次提出来,提醒学生对尚未得出一致认识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探求新知的过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是为本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开辟道路。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上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思想,彻底抛弃了传统注入式教学事实上扼杀学生主体作用,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学、研究、思考和自由发展空间,各方面的素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雙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问题设计不要一味地追求“求异”的思维效果,“历史教育中的‘创新性’(或创造性)应当是以学生对历史学习成就的渴望、学习信念的养成及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的探索行为等为基础的,着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公正意识(人文素养的精髓)”。问题设计还要注意与教材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讨,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创造必要前提。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对教师、对教材的迷信,从内心深处确立“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观念,确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为本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是过程中(可以推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动态生成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必要鼓励,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学生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一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况作出简要评价。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小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问题再次提出来,提醒学生对尚未得出一致认识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探求新知的过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是为本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开辟道路。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上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思想,彻底抛弃了传统注入式教学事实上扼杀学生主体作用,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学、研究、思考和自由发展空间,各方面的素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