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婚姻与生育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有关人口研究的著作中,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生育制度》不得不说是一部经典著作。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这是人口学中国化研究的代表之作,书中蕴含的人口思想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生育制度》讨论的并不是全世界或者全中国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或变动,抑或详述人口控制的方案,而是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家庭这个微观单位入手,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书中讨论的内容以一个孩子的出生为中心点,向前追问男女双方为何要结为夫妻,向后考察孩子的抚育问题、家庭财产继承问题等。用费孝通先生自己的话说,“生育制度中就包含着生和育的两部分”①,于是生和育这两部分就对应了孩子出生前的一系列准备和出生后的社会化的步骤。按照这样的思路,费孝通先生认为男女缔结婚姻不是出于生理性的原因,而是为了种族的绵延,因为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育。而在一个孩子出生之后,社会性的父母比生物性的父母更为重要,因为孩子需要在双系抚育中得到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从而家庭具有了完成社会化的功能。而关于社会与人口的关系,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延的结果。”②而最低人口的维持是是社会能够完成新陈代谢的机制。为了能够使社会不断的继替,资源得到传承,就需要家庭抚育孩子,由于需要新的人口不断补充到社会中,人们就需要结婚生子,因此生育制度就是用来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文化制度。
  从《生育制度》这本书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这本书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切入,讨论的范围是家庭以及其延伸出来的亲属制度和亲属扩散,从家庭入手的控制人口的“以少继多”的方法可以解决资源在代际传递时可能会遇到的矛盾与冲突。第二,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维持宗族的继替,保证社会功能的完整性。因此婚姻是社会性的,家庭的组合是社会性的,生育也是社会性的,结婚并不是人的原始本能的反应,因为人们有能力从性和生育的连结中抽出身来。因此本书论述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家庭的组合是以宗族延续为目的的,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各项讨论。第三,书中探讨的人口控制措施是建立在人口数量与社会资源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种族的绵延是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结构的完整,但是过多的人口会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出现冲突和混乱,因此在这本书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的继替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点与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有相似之处。
  在人口控制方面,费孝通认为限制人口的是为了使家族资源得到更好的继替,并没有客观的指标规定一对夫妇要生多少个孩子,“以少继多”的资源继替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也是生育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具有弹性的地方。费孝通论述的生育制度首先是在家庭范围内的,再向外扩展到宗族,这样的论述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做出的一种解释,然而在当前社会,我们国家在生育方面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财产继承方面有法律法规的规范。这样的社会与费孝通先生做研究的社会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靠作为一种文化制度的生育制度来调节人口似乎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当前膨胀的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紧张,当这种紧张关系突破临界值后将用怎样的机制来抑制人口的过剩?需要依靠自然机制、文化机制还是政府的强制力量?在工具理性占据上风的现代社会,婚姻究竟是一种实现宗族绵延的工具还是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者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这些由《生育制度》一书中引申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生育制度》一书认为生育制度是一种文化制度,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生育制度是生殖如何从生物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的支点。生育制度不仅仅是人们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的问题,更多地包含了随着孩子的出生随着而来的一系列社会责任、社会化、宗族内的关系等问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被中国文化所渗透的体系,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并没有研究大范围内的人口变动或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探讨中国人口变迁情况,而是从家庭的微观角度入手,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探讨了生育的意义,因此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口学的思本之作。
  
  注释: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5。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2。
  
  (作者简介:王伶鑫(1991.10-),女,安徽安庆人,大学本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09级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学。)
其他文献
摘要:《财富故事会》集合全球财富智慧,借鉴成功创富经历,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让观众了解到他们的财富梦想,追求财富的过程和对财富的看法,共同分享他们的财富故事。本文以《古乐不老》为例来分析《财富故事会》在故事讲述方式方面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财富故事会;竞争要素;主持方式  《财富故事会》之《古乐不老》的播出时间是2008年11月5日,作为边城天籁之音的一部分内容来展现纳西古乐在宣科老人的带领下展现出
期刊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教会学生知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容易,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这一点在中学生的政治课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中学所开的这么多的课程当中,我认为能够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直接帮助的莫过于政治课了,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教好学生学好政治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健康科
期刊
摘要:目前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城市雕塑的艺术监督与管理则显得严重滞后和不足。本文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主题性纪念雕塑“忠魂颂”为实例,谈谈我国艺术监督与管理在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实施中的创造性作用,尤其在城市雕塑前期调研,题材的选择,空间表现,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发挥艺术监督与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监督;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忠魂颂”  一、城市雕塑与艺术监督  
期刊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不同于研究者所在社会的他者的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特别强调“他者的文化”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应当重视“他者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考察“他者的文化”有助于我们从自我认识的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法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法学与人类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进行研究与考察的一门学科。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的犯
期刊
摘要:学堂乐歌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标志,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关键词:学堂乐歌;学校;音乐  二十世纪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标志,学堂乐歌作为当时文化新风尚,是西学东渐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学堂乐歌一方面表现为旧曲填词博采众家,通过对中国古曲与外国民歌等优美曲调进行改编,
期刊
摘要:以青海某线缆厂为例,结合薪酬体系设计原理,对该厂生产制造岗位计件工资模式进行了设计。设计以薪酬的公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出发,主要对该厂产品计件单位进行了改造,对两大产品的工资率(单位计件工资价格)进行了详细的测算。经过实际运行,职工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集体计件工资;工资率  产品制造型岗位的工资模式一般分为计时制(劳动时间)和计件制两类,计时制一般用在完成单个
期刊
摘要:2010年底以来,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持续剧烈动荡,政权更替。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对我国内的和谐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极力将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引入我国,同时抓住我国转型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大做文章,竭力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非法聚集,试图制造不稳定事端。特别是针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渗透与煽动进一步加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观察,帮助大学生群体理性看
期刊
摘要:在人才辈出的美国文坛,格特鲁德·斯泰因堪称一名怪杰,早在二十世纪早期她就在她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实验性写作风格,其具有先锋性和预见性的文风激起了持续不断的、内容各异的评论。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对斯泰因近二十年来的评论和研究,指出国外的斯泰因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更多的还是从语言实验和性别意识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国内急需开拓思维,多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斯泰
期刊
摘要:在十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常常是内容较空洞,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撑,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收集不重视,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本文就试从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收集好写作素材,从而为写好作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培养学生;收集;作文素材  大家都知道要盖房子就必须先要准备各种建筑
期刊
摘要: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人的能动性决定的生产,而忽略了人的受动性决定的被生产。人的生产既是一种人指向对象的生产,也是一种对象指向人的被生产,是一种双向性的、人与对象互相设定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对象生产是根源性的,对象的人生产是衍生性的。与生产的双向性相应的是生产力的双向性。  关键词:生产;双向性;人;对象;生产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中国的语境中运用着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