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创新机制和科学、透明、可预见的管理体制,是解决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在中国粮食连续12年增收的同时,粮价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为下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日前,“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怎样确保粮食安全?怎样提高食品质量?相关各方对中国农业政策和营商环境有何期待?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了宋美凤、田汉森和保罗·谢克勒三位与会嘉宾。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营商和投资环境?在哪些领域可以优化?
宋美凤: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市场。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电子商务客户。这意味着新的创新和技术将可能在中国产生并传播至其他国家。我认为高效、可预测的监管政策和营商环境将进一步促进市场投资,中国政府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优化。
田汉森:大家都提到创新才能解决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但我想强调的是,科学、透明、可预见的管理体制更加重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来统一相关标准,以确保这些标准不会成为企业创新的阻碍。中国在这方面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
宋美凤:201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这表明政府希望行业、媒体以及每一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行动中来。此外,完善农业领域相关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和农民更好地获知如何生产营养、安全的食物。食品产业的法律、监管措施和监督检查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食品安全还需要加强知识培训。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全民的食品安全,对监管人员和公众进行法律、标准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要。
保罗·谢克勒: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尤其是主粮的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由于外界和媒体的反对声很多,中国政府一直持审慎态度。在我看来,科技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我们需要确保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正确运用,中国政府和消费者也需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信心。当中国各界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的时候,政府和监管机构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运用转基因技术的方式,相关的技术也需要得到正确的管理。只是,有人质疑转基因技术、担忧该技术的使用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影响时,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来面对。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为了确保现在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必须开展负责任的农业生产,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收益率。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更加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下一步应该集中力量改善物流和冷链等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减少浪费并提高安全性。为了支持政府的相关工作,行业应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分割的部分,尽可能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田汉森:首先是使用并且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毫无疑问,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可以和全球的农业企业合作推动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第二是推动公私合作。公私部门的合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第三是提高监管制度的一致性水平。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国际合作。但监管障碍有可能会阻碍这方面的合作。作为中国的农业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足够的信息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性。
保罗·谢克勒: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国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提供营养、安全的食物是一个现实难题。
我们认为创新对于建立一个现代高效的农业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人类应對挑战,包括通过技术组合、整合传统技术与研发转基因作物等途径提高生产力水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使中国农民能够运用更先进的世界级技术和设备。这些创新的价值需要通过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实现。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提高中国食品安全和监管水平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现在更加关注食品、健康和安全,这是好的开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产业链的所有相关方(包括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零售、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应参与进来并承担更多责任。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各个环节都应该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
政府在持续改善食品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与这些负责任的产业链相关方开展合作,确保监管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还可以引导中国家庭开展有关食品安全的实践,帮助公民在家里缓解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疾病。此外,更好的知情权会帮助公民了解食品安全领域的真正问题并建立信任。
面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供应商和零售商应坚持“3T”的想法:信任(Trust)、透明(Transparency)、可追溯(Traceability)。首先,信任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信任来自于做好每一件事。比如我们必须了解农民是否负责任地种植粮食、供应商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服务以及政府监管是否到位。其次,消费者希望更多了解他们所消费的食物,包括食品采购是否可持续、是否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否正确处理农业化学肥料、是否负责任地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供应链中的生产者是否有稳定的生计。最后,可追溯需要以信任和透明度为基础。可追溯的食品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来源以及生产过程。当我们能够看到并跟踪整个流程,我们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及时予以应对。
田汉森:我们看到中国现在不仅仅是关注粮食供给安全,也更多地转向了食品安全领域。也就是说,从关注数量转向了关注质量,消费者需要高品质、有营养的食品。随着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改变,监管体系也应该进行调整,才能真正确保食品安全。
我们对于监管的愿景是,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可预见、透明、科学的决策。此外,政府、学界和企业之间应该广泛互动,以确保食品安全标准是科学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良好的监管。
在中国粮食连续12年增收的同时,粮价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为下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日前,“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怎样确保粮食安全?怎样提高食品质量?相关各方对中国农业政策和营商环境有何期待?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了宋美凤、田汉森和保罗·谢克勒三位与会嘉宾。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营商和投资环境?在哪些领域可以优化?
宋美凤: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市场。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电子商务客户。这意味着新的创新和技术将可能在中国产生并传播至其他国家。我认为高效、可预测的监管政策和营商环境将进一步促进市场投资,中国政府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优化。
田汉森:大家都提到创新才能解决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但我想强调的是,科学、透明、可预见的管理体制更加重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来统一相关标准,以确保这些标准不会成为企业创新的阻碍。中国在这方面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
宋美凤:201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这表明政府希望行业、媒体以及每一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行动中来。此外,完善农业领域相关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和农民更好地获知如何生产营养、安全的食物。食品产业的法律、监管措施和监督检查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食品安全还需要加强知识培训。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全民的食品安全,对监管人员和公众进行法律、标准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要。
保罗·谢克勒: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尤其是主粮的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由于外界和媒体的反对声很多,中国政府一直持审慎态度。在我看来,科技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我们需要确保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正确运用,中国政府和消费者也需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信心。当中国各界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的时候,政府和监管机构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运用转基因技术的方式,相关的技术也需要得到正确的管理。只是,有人质疑转基因技术、担忧该技术的使用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影响时,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来面对。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为了确保现在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必须开展负责任的农业生产,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收益率。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更加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下一步应该集中力量改善物流和冷链等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减少浪费并提高安全性。为了支持政府的相关工作,行业应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分割的部分,尽可能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田汉森:首先是使用并且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毫无疑问,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可以和全球的农业企业合作推动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第二是推动公私合作。公私部门的合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第三是提高监管制度的一致性水平。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国际合作。但监管障碍有可能会阻碍这方面的合作。作为中国的农业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足够的信息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性。
保罗·谢克勒: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国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提供营养、安全的食物是一个现实难题。
我们认为创新对于建立一个现代高效的农业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人类应對挑战,包括通过技术组合、整合传统技术与研发转基因作物等途径提高生产力水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使中国农民能够运用更先进的世界级技术和设备。这些创新的价值需要通过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实现。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提高中国食品安全和监管水平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现在更加关注食品、健康和安全,这是好的开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产业链的所有相关方(包括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零售、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应参与进来并承担更多责任。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各个环节都应该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
政府在持续改善食品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与这些负责任的产业链相关方开展合作,确保监管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还可以引导中国家庭开展有关食品安全的实践,帮助公民在家里缓解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疾病。此外,更好的知情权会帮助公民了解食品安全领域的真正问题并建立信任。
面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供应商和零售商应坚持“3T”的想法:信任(Trust)、透明(Transparency)、可追溯(Traceability)。首先,信任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信任来自于做好每一件事。比如我们必须了解农民是否负责任地种植粮食、供应商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服务以及政府监管是否到位。其次,消费者希望更多了解他们所消费的食物,包括食品采购是否可持续、是否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否正确处理农业化学肥料、是否负责任地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供应链中的生产者是否有稳定的生计。最后,可追溯需要以信任和透明度为基础。可追溯的食品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来源以及生产过程。当我们能够看到并跟踪整个流程,我们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及时予以应对。
田汉森:我们看到中国现在不仅仅是关注粮食供给安全,也更多地转向了食品安全领域。也就是说,从关注数量转向了关注质量,消费者需要高品质、有营养的食品。随着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改变,监管体系也应该进行调整,才能真正确保食品安全。
我们对于监管的愿景是,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可预见、透明、科学的决策。此外,政府、学界和企业之间应该广泛互动,以确保食品安全标准是科学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良好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