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后巷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和县新桥村后巷,是我的襁褓。我的整个童年,在后巷长大、奔跑。我对尘世最懵懂的认知,全部来自后巷,这块普通又不平凡的小地域。
  后巷,地属新桥村中心地段。近几年,它所在的新桥村,获得“省级文明村”“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5A级基层党组织”“明星村”等荣誉称号。新桥村既有山地果园,又有菌菇蔬菜基地,沿街店面、商用写字楼等加以盘活利用,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不言而喻,后巷的变化翻天覆地。
  在孩童我的眼睛里,后巷曾经是广阔的天地、自由自在的世界。画个大致的方向来看,往东,抵达长安路南段,最有名的延安楼坐落于此。往西,大致范围是金宝小区东区,“后巷头”在灵通桥东侧。往南正好是花山溪沿岸。往北,以县城中央主干路东大街为分界线。用导航地图查看,惊讶我从小到大跑来跑去的范围,竟然就那么几块:金宝小区东区、永兴小区、粮酒小区、成德楼、实验幼儿园、福园小区、兴隆小区。
  后巷所有可记得住的一切,是我今生今世怀念的一切。如今人到中年,我曾无数次去后巷寻找旧日时光的旅痕,局促陈旧的小巷里,过去的人事投影斑驳,有一些隐藏在破落的老屋里,有一些风干在变形的黄土外墙,有一些俨然就是青苔覆盖的角落。我与后巷建立的心灵关系,某种程度来说,重要意义超越父母亲给我的血缘关系。因为,我的阿嬷,后巷的扁婆,她疼我,从小到大,比亲奶奶、比亲妈还重要的人,阿嬷让我永远难忘记。
  在阿嬷大家庭里,五个子女,内外孙十多个,我是唯一最被恩宠的孩子。阿嬷家里的孩子,都跟我一起叫他们的“爸爸”为“阿叔”、“妈妈”为“阿姨”,我俨然就是家里的孩子王。阿满是阿嬷的小女儿,那时还在读书,哪怕后来工作了,也经常帮忙带我。穿衣服,喂饭,洗澡,甚至讲故事,似水流年里,阿嬷、阿满是我记忆里最亲近的人。从四个月大的婴孩一直养我到七岁,以至于学龄前,父母亲要带我回家,明明相隔几百米,明明同在小镇上,我却大哭大闹,死活不敢让父母亲抱走,夜里惊醒就大喊“阿嬷阿嬷”“阿满阿满”,一定要叫到一个人回应。后来,阿嬷不得已陪我回父母家住半年,让我慢慢适应读小学。阿嬷在我小学即将毕业之前过世,我跪倒在门槛前痛哭流涕,人生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可怕。我再也不能大声叫喊阿嬷了,再也没有她柔软爽朗的回应了。我许诺长大后挣钱给阿嬷的礼物,再也无法报答了。
  想起前尘旧事,阿嬷是时隐时现的明月,在不经意的时候浮现夜空。后巷成为我内心追忆的一种精神生活原乡。来自后巷的写作素材并不算多,但是,后巷的亲人给我朴素的爱、真诚的爱,以及我童年时代朴素的思想与纯真的幻想,永远都飘荡在记忆与缅怀的蓝天白云里。我一直遗憾,由于年幼无知,我并没有活成真正的后巷子民。对后巷的疏离感,应该在童年保姆我阿嬷去世以后。我跟随父母亲,离开后巷,开始新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我渐渐丢失了后巷的一切。如今我常常在日益陌生的后巷虚构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我无数次独自一人,重返后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桥后巷,如果从现在的东大街拐进金宝路开始,路两侧是大门紧密的“仓库”,以前叫“盐仓”。我印象中,东大街与金宝路交界处,是繁华的十字路口,有果品仓库、门市,有粮油门市,有水面店,拐进金宝路,一墙之隔,毗邻的平和县医院围墙与边门,庄严肃穆的平和县人民武装部大门在小路尽头。从金宝路中段左拐往东,不远处仿佛可看到我的阿嬷旧居所在。走过去,记得从前是石头路,现在的水泥路破损厉害,看起来特别短小、狭窄。路边,印象最深的是阿军家的老屋容颜依旧,龙眼树也还在。以前,他家后面是一些荒地,种植芭乐、龙眼等果树,成熟季节,我们最喜欢穿梭其中。在他家屋前屋后,夏天捕蝉是最乐意的事。我们烤蝉,顺带烤地瓜,在烟火香气里,童年津津有味。
  走到阿嬷家的老房子,无限怅惘。外墙破落败坏,黄土堆砌,陈旧的木梁长满青苔。从前的厨房,现在看起来简直是袖珍型。厨房的外墙,一截盲肠,狭窄的通道直达从前的水井。那时,阿嬷门口的水井,是女人们洗衣洗菜谈天交流的世界中心,我总是坐卧在门槛上,张望着她们。稍微大一些,我会帮阿嬷打水。水井直径一米左右吧,如今看起来寒酸小气,当时却甜津津地滋养我们。距离水井两三米,靠墙修砌一条抗旱排涝的水沟,石沟直达南边的花山溪畔,以前的平和水文站。我在这条水沟扑腾腾打水戏水,犹如快活的小鱼儿。
  这条水沟,让我想起童年的“红军打战”游戏。我和阿龙等小伙伴们,各自占据路对面的水沟,用树枝麻杆当作枪支,“啪啪啪”就开始机关枪扫射。可笑的是,我们都把自己当作大英雄,却竟然不知道,我的阿公,大名张铁钳,就是“老红军大英雄”!听说,我阿公1936年参加了中共平和小溪支部,成为平和交通站的主要成员,接待从漳州、厦门到闽粤边来往的地下工作者。1949年后,原本应该享受荣誉,享受英雄优待的阿公,心甘情愿做一个朴实的农民。如今的我挺纳闷以前,也怪自己不懂打探,阿公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他的传奇,他们那一群默默奉献的地下战斗英雄。我认为,铁钳阿公个人的红色底蕴,是后巷张氏的荣光。当然,铁钳阿公一直是小溪镇上大名鼎鼎的“五老人员”。
  后巷地灵人杰,是有传奇故事人物的好所在。后巷有一座地标性的土楼——延安楼,它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延安楼,牌楼式的大门,整个石牌楼高为5.38米,宽8.03米,与石拱门浑然一体;坊上雕刻有“葫芦、藤蔓、鱼”等吉祥美好的图案装饰,刻制精美,花叶鱼鸟形象栩栩如生。后巷人物,有铁崖公、张宽、万礼张要、万五道宗、张鸿恩……近几年,新桥村里着力进行规划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安楼成为平和县城的网红打卡点。从我阿嬷家门口,穿越一条蚯蚓小路,经过一排排青条石的围墙,可通达延安楼。据《平和县志》记载,延安楼是平和县已知年代最早的土楼,它的宽厚沉默,恰似“藏身”闹市中的土楼“长者”,让我不禁又想起铁钳阿公。
  后巷,说实在,它是平和县城的一个角落而已。只是它对我而言,意味深长。阿嬷家门口原来有一条弯道,通达从前的新桥小学小区,也就是现在的实验幼儿园;还通达原来平和酒厂(范围大概是成德楼往东南到兴隆小区,狭长的地块吧)。如今这些单位,有的消失了,有的搬迁新址了。整个后巷,深刻保留在我的脑海里,还有阿会叔亲自挖坑填土的小池塘,它是我们一群小伙伴最喜欢的金色童年幻想国。池塘边的牛栏草坪,是我们又怕又开心观照庞然大物的动物世界之窗。草棚旁边简易的村公厕,宽大的木板做隔断,挡不住我们偷窥的眼睛。我在后巷,度过一个朴实、简单、幼稚的原始年代。
  毋庸置疑,我的故鄉在后巷。我的阿嬷扁婆,铁钳阿公,以及众多的非血缘关系的亲友,成为许多年之后,我的元写作和精神源头。旧时光无情地给我刻上皱纹,也把最美好的情愫藏在人心树洞。我是后巷爱捉迷藏的孩子。
其他文献
张惟方是明朝人。明朝平和琯溪人。  张惟方在《平和县志》有传,这实属不易。无论是平和建县之初的一万五千多人,还是现在的六十多万人,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的已是不多。有关张惟方的记载也就不可能长篇大论,我们只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寻找和解读张惟方的片段。  清朝黄许桂编撰的道光版《平和县志》,有几个地方留下张惟方的名字。没有有关张惟方出生于什么时候的记载,张惟方哪一年去世,也没有明确记载。有关张惟方明确
期刊
[摘要]《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斯蒂文·郝瑞;族群;族群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灵通,乍一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李商隐的一句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勾起了我的无限向往。第一次看到灵通山是在同学赠送的照片里。师范毕业前夕流行写毕业留言及互赠照片作为留念,说来真巧,有三个同学送给我的照片都是在灵通山拍的,他们还都不是平和人。由此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灵通山在漳州已经是名声在外了,而那时我还从未到过灵通山。第一次上灵通山是带着五岁的女儿去的,孩子
期刊
[摘要]侗族习惯法作为一种从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继续影响着侗寨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侗族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之间在定罪和刑罚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刑法具有立法变通权,“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理论空间,刑事和解制度在侗族地区运用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实践
期刊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着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深刻“转型”(transformation),需要一种新的人类学书写态度和方法。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变动性”,而非保守性。而变动性虽然意味着风险,更潜藏着机会。“枝杈社会”是中国经济在大风险中持续向好的社会动力,它要求一个人做他应该能够驾驭的事情,而微信正是继房地产之后给中国老百姓全体的又一次的参与式的机遇。微信使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一种
期刊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initiation to the Tambor de Mina, the mainreligious tradition in Maranho, a state in the north of Brazil. The Tambor de Mina designates an ecstatic and in
期刊
前不久外地朋友来诏安,负有盛名的她——老茶客一杯入口,马上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诏安的水质好啊!”我也常以诏安水质为豪!今天我带着采访任务——想让更多人真正认识诏安亚湖水——与水利局许工程师一行人来到诏安亚湖水库采风。当一白一黑轿车一前一后蜿蜒于山村水泥道上,蓝天上的白云也时不时的聚拢随行。不到半小时,轿车完全淹没在山间丛林里。看着车窗外青翠杂丛竞相争春的情态,我禁不住降下车窗,抓紧深吸久违的山间气
期刊
很多故事,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  易安当时还不叫易安,是一个叫“清照”的明丽女子。她在父母的万千宠爱中成长起来,天真活泼,她也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诗情满腹。这样的女子,不是应该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吗?  她遇到赵明诚,以为是命定一生的良人。一开始确实也是,婚后三年是他们过得最纯粹的静好时光。但受政治风波的影响,清照被遣回明水,他们因此有了三年离别苦。之后赵明诚的父亲遭蔡京诬陷被罢官,赵家在京者皆
期刊
[摘要]针对近年来中国边疆与族群研究中的偏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二元取向,本文强调汉藏边缘的地方能动性,不仅从边疆的一般性与汉藏边缘的特殊性来揭示族群交汇的特征,也对清末针对少数民族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相关政策中的语汇进行分析;在方法上,本文借用“藏彝走廊”的概念探讨西南边疆的族群互动问题。  [关键词]滇藏关系;族群互动;藏彝走廊;族群解释范式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第一次去闽粤边贸重镇九峰,是奔着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而去的。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隐身于崇山峻岭之间,时而豪迈,时而拘谨,不辞辛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山里人。暮春时节,站在大芹山山巅,不仅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震撼,而且收获了山野人家美的恬静悠然。  再去九峰,则是为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印象半径”。于我而言,这个颇有艺术范的乡村旅游景区名字,横亘内心虽有时日,殊不知随手一搜,它却已是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