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记是记录游览经历的一种散文形式。它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记录风土人情,吟咏人文胜迹来表达作者的情思。游记记述了作者对特定空间的观察、对景物的解读、对环境的感知,又讲述了发生其间的历史事件及人类活动,因此它不仅能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又具有极其丰厚的人文内涵。
旧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独立的现代游记教学单元,只有几篇文言文,如典型的《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部编版教材八下安排现代游记单元的学习,初二学生为什么学游记?我想学游记是为了教会学生更好地写游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成了一种生活常态。现在学生写游记更多的是关注沿途的景美,很多时候只是沿途景物的罗列,情感也往往只是停留在 “大好河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些浅表的感受和抒情层面上,这样的游记会给人一种单调浅薄的感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叙写沿途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就会使这些景观打上个人的印记,这样的游记就能彰显出个性的魅力。
八年级如何教学游记体散文?结合游记的特点及八下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学游记体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游踪——赏风貌——悟情思——品语言
(一)理游踪
(1)游记是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都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换来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都设计了相关题目,如:
例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一: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这题训练的要点就是理清作者的游踪。可根据课文梳理出:驶向各拉丹冬——在草坝字上安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第二天)
再如《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写法独特。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玉龙雪山——丽江坝——丽江城——四方街——出城——越入金沙江。
(二)赏风貌
游记作品中的风貌不仅有作者沿途所见的山水风光,还包括沿途的风土人情、人文胜迹等。在阅读时要注意:
(1)把握写景方法 分析景物特点
游记散文离不开写景。因此把握写景方法、分析景物特点是教学阅读散文的重点。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都设计了相关题目,如: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二:
作者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獨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二: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游记中常见的写景方法有这样几种:
1. 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重点描写了第一天在各拉丹冬的经历,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山峰(高峻、雄壮、变换莫测)——砾石堆四顾(冰封晶莹、冰河辽阔)——冰山(图案难以名状)——冰塔林(晶莹纯美)
2.定点换景法(游目换景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壶口瀑布》描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突出“奇”)——仰观河面(突出“雄”)——俯视河水跌入“龙槽”(突出“险”)——平视龙槽两边(突出“美”)——俯视脚下巨石(突出“静”)
(2)关注人与事 体会其作用
游记散文和一般纯写景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不同在于它除了会对沿途所见的山水景物细致描摹之外,往往还会写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及自身感受等。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心体验,《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花了大量笔墨以类似小说的笔法写了为游人赶车的车夫,教学中要关注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三: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游记中关于人与事的叙述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作用:
1. 突出景物的特点,传达人物的生活态度。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反复写身体的不适是为了突出自然环境的艰险,表现作者的乐观、坚强;《登勃朗峰》写赶马的车夫表现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工作态度。
2. 表现当地的人文内涵。如《一滴水经过丽江》无论是对城市历史的追述,还是对白发老者、浇花的房东、寄居的客人及夜游欢饮的游人等的叙述都是为了表现丽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源于这一点,丽江吸引了中外游客。
3.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登勃朗峰》赶马的车夫是勃朗峰的主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美丽的山峰更加显出诱人的魅力。
(三)悟情思
写沿途风貌是游记的载体,抒发情思是游记的灵魂。游记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人情等作出审美评价,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因此,教学游记散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把握游感。如: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如何感悟作者情思?
1. 找出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语句。如《壶口瀑布》最后一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并引发思考。
2. 依据景物特點感悟作者情思。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将作者情感的“借代物”——沿途风貌,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作者笔下冰河难以穿越,冰山上的图案难以名状,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这种种“难”的特征显示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礼赞和敬畏之情。
有些游记散文,作者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阅读这类游记散文,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壶口瀑布》中作者发出议论:“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断文字是由“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冲流激荡,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壶口的位置”这个特征生发的,从而揭示了未经磨难就不能“成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道理。
当然,阅读游记有时候还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读。
(四)品语言
景物的描摹是抒情的基础。游记离不开对景物多角度、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景物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游记散文语言的形象美。在教材中也设计了相关题目,如《壶口瀑布》思考探究四:
反复阅读课文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游记散文的文字优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形象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以及运用的表达效果,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形象生动的修辞、朗朗上口的音韵等。同时好的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本单元梁衡的游记语言畅达凝练又带有古典气息,马丽华的游记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比比皆是,马克吐温的游记写景部分语言形象传神,写人叙事部分语言有一种“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使人读来感到妙趣横生,阿来的游记语言富有诗意,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节奏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出来。
掌握了阅读游记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亲近山水,了解自然,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滋养。
旧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独立的现代游记教学单元,只有几篇文言文,如典型的《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部编版教材八下安排现代游记单元的学习,初二学生为什么学游记?我想学游记是为了教会学生更好地写游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成了一种生活常态。现在学生写游记更多的是关注沿途的景美,很多时候只是沿途景物的罗列,情感也往往只是停留在 “大好河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些浅表的感受和抒情层面上,这样的游记会给人一种单调浅薄的感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叙写沿途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就会使这些景观打上个人的印记,这样的游记就能彰显出个性的魅力。
八年级如何教学游记体散文?结合游记的特点及八下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学游记体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游踪——赏风貌——悟情思——品语言
(一)理游踪
(1)游记是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都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换来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都设计了相关题目,如:
例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一: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这题训练的要点就是理清作者的游踪。可根据课文梳理出:驶向各拉丹冬——在草坝字上安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第二天)
再如《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写法独特。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玉龙雪山——丽江坝——丽江城——四方街——出城——越入金沙江。
(二)赏风貌
游记作品中的风貌不仅有作者沿途所见的山水风光,还包括沿途的风土人情、人文胜迹等。在阅读时要注意:
(1)把握写景方法 分析景物特点
游记散文离不开写景。因此把握写景方法、分析景物特点是教学阅读散文的重点。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都设计了相关题目,如: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二:
作者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獨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二: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游记中常见的写景方法有这样几种:
1. 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重点描写了第一天在各拉丹冬的经历,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山峰(高峻、雄壮、变换莫测)——砾石堆四顾(冰封晶莹、冰河辽阔)——冰山(图案难以名状)——冰塔林(晶莹纯美)
2.定点换景法(游目换景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壶口瀑布》描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突出“奇”)——仰观河面(突出“雄”)——俯视河水跌入“龙槽”(突出“险”)——平视龙槽两边(突出“美”)——俯视脚下巨石(突出“静”)
(2)关注人与事 体会其作用
游记散文和一般纯写景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不同在于它除了会对沿途所见的山水景物细致描摹之外,往往还会写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及自身感受等。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心体验,《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花了大量笔墨以类似小说的笔法写了为游人赶车的车夫,教学中要关注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在教材的思考探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三: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游记中关于人与事的叙述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作用:
1. 突出景物的特点,传达人物的生活态度。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反复写身体的不适是为了突出自然环境的艰险,表现作者的乐观、坚强;《登勃朗峰》写赶马的车夫表现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工作态度。
2. 表现当地的人文内涵。如《一滴水经过丽江》无论是对城市历史的追述,还是对白发老者、浇花的房东、寄居的客人及夜游欢饮的游人等的叙述都是为了表现丽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源于这一点,丽江吸引了中外游客。
3.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登勃朗峰》赶马的车夫是勃朗峰的主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美丽的山峰更加显出诱人的魅力。
(三)悟情思
写沿途风貌是游记的载体,抒发情思是游记的灵魂。游记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人情等作出审美评价,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因此,教学游记散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把握游感。如:
《壶口瀑布》思考探究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如何感悟作者情思?
1. 找出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语句。如《壶口瀑布》最后一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并引发思考。
2. 依据景物特點感悟作者情思。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将作者情感的“借代物”——沿途风貌,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作者笔下冰河难以穿越,冰山上的图案难以名状,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这种种“难”的特征显示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礼赞和敬畏之情。
有些游记散文,作者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阅读这类游记散文,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壶口瀑布》中作者发出议论:“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断文字是由“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冲流激荡,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壶口的位置”这个特征生发的,从而揭示了未经磨难就不能“成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道理。
当然,阅读游记有时候还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读。
(四)品语言
景物的描摹是抒情的基础。游记离不开对景物多角度、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景物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游记散文语言的形象美。在教材中也设计了相关题目,如《壶口瀑布》思考探究四:
反复阅读课文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探究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游记散文的文字优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形象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以及运用的表达效果,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形象生动的修辞、朗朗上口的音韵等。同时好的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本单元梁衡的游记语言畅达凝练又带有古典气息,马丽华的游记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比比皆是,马克吐温的游记写景部分语言形象传神,写人叙事部分语言有一种“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使人读来感到妙趣横生,阿来的游记语言富有诗意,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节奏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出来。
掌握了阅读游记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亲近山水,了解自然,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