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要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了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我们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了。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要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了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我们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了。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