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因此,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十分普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无明显影响。⑤甲状腺素、其他肠道激素也可升高血糖。
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具有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低血钾作用,使糖耐量异常或临床糖尿病加重,尤其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时,不良反应较明显,后者亦可掩盖和延长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上述联合用药。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浮肿必须选择利尿剂时,应以速尿为主,短期、间断用药,以免影响血糖或出现电解质紊乱。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ARB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异常。研究显示,赖诺普利及坎地沙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最明显。③钙离子拮抗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一项关于氨氯地平(络活喜)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④哌唑嗪: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直立性晕厥的不良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⑤二氮嗪: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升高血糖,是一种较强的致糖尿病药物。
抗菌药物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①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②黄连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改善高血糖,但不降低正常血糖。有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③青霉素: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④喹诺酮类: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⑤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可加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缩短其半衰期,降低其疗效,升高血糖。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⑦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⑧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药物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肾排泄,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
部分中药
有资料显示,一些中药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人参、黄芪、三七等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通过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山药、白术、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玉竹、麦门冬、蛤蚧、淫羊藿等也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注: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使用的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编辑 唐袁媛)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无明显影响。⑤甲状腺素、其他肠道激素也可升高血糖。
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具有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低血钾作用,使糖耐量异常或临床糖尿病加重,尤其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时,不良反应较明显,后者亦可掩盖和延长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上述联合用药。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浮肿必须选择利尿剂时,应以速尿为主,短期、间断用药,以免影响血糖或出现电解质紊乱。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ARB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异常。研究显示,赖诺普利及坎地沙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最明显。③钙离子拮抗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一项关于氨氯地平(络活喜)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④哌唑嗪: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直立性晕厥的不良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⑤二氮嗪: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升高血糖,是一种较强的致糖尿病药物。
抗菌药物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①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②黄连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改善高血糖,但不降低正常血糖。有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③青霉素: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④喹诺酮类: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⑤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可加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缩短其半衰期,降低其疗效,升高血糖。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⑦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⑧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药物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肾排泄,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
部分中药
有资料显示,一些中药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人参、黄芪、三七等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通过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山药、白术、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玉竹、麦门冬、蛤蚧、淫羊藿等也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注: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使用的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编辑 唐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