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背后的反思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ern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上述研究的讨论与分析,提示我们在糖尿病领域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疑问,学术上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争议的认识。糖尿病是较为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需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力求达到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全面控制达标。其中,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对于循证医学研究及各种指南的标准,不能机械地理解与照搬,而应当结合临床实践,采取个体化治疗,必要时还应加强多学科合作,以达到尽早治疗、长期稳定的疗效。
  
  重新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糖尿病?
  
  各种方法,各种理念,各种药品……我们在应接不暇之余,也许需要暂停下来反思一个最传统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治疗糖尿病?如果糖尿病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我们根本不会这么积极地采取治疗的方式。大多数人一开始就知道糖尿病不可能被治愈,那么接受治疗,更多的是希望尽量减少致残致死的并发症,保持和健康人差不多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生存寿命。如果因为治疗,使患者承担了过大的经济负担,给身体和精神都造成很大的伤害和痛苦,加重了疾病造成的损伤,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这大概是所有的患者都不能接受的。这样的治疗已经偏离了治疗的本意,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不惜一切代价达到正常人的参考数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否必须呢?患者可以得到多少好处,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有人说,很多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这话虽然不免偏颇,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过度强化治疗,使情绪始终处于紧张应激状态,确实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并无太多好处。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好好思考这样的问题,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而不要一味地追着生化指标跑。毕竟,人不是单纯地依靠各种指标活着的。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它可能包含了身体的一系列代谢紊乱,高血糖只是其中一个表现。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单纯地控制血糖,治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冯凭教授强调,目前被视为“金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应该客观对待,治疗和评价不能仅仅盯着这一个数值看。糖化血红蛋白值反映的是血糖在3个月内的一个均值,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血糖具体的波动情况可能是更应该被关注的。同时,也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充分考虑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除了血糖也要参照别的指标,在降糖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一般认为,综合治疗比单纯地控制血糖收到的效果会更明显。
  让我们再一次温习“五驾马车”,这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①教育和心理治疗:让糖尿病患者真正懂得糖尿病,正确对待和处理糖尿病;②饮食治疗:科学合理的饮食奠定治疗的基础;③运动治疗:长期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协助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身体其他部分功能良好;④药物治疗: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同时,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降压、调脂的药物;⑤监测病情:定期看病,定期检查血、尿,监测血糖和尿蛋白情况,定期做心电图及眼底检查,对病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对治疗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让人遗憾的是,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是医生和患者往往过分依赖药物,而忽视了真正落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教育也存在不足。事实上,单靠医生一个群体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而这种局限又会反过来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在医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患者的自觉和自我约束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期待进一步的观察结果
  
  糖尿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影响微血管病变的因素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影响大血管病变的因素相对复杂,试图通过简单激进的治疗方法短时间内获得显著的收益,现在看起来不太可能,时间越长越可能显示出差别来。无论是ACCORD还是ADVANCE,3.5年和5年的平均试验观察时间相对于可能的病程来说还是太短。
  已有的试验观察发现,在强化治疗的初期,确实会出现加重神经病变、增加视网膜病变出血可能性的情况,但这些都是非致死性的,因此强化血糖治疗被坚持了下来。人们经过长时间观察后发现,强化血糖治疗确实会有利于相关并发症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在观察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强化血糖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后续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流行病学(EDIC)研究则显示,6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也许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因此期待更长期的观察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人们将陆续看到这两项试验的最终分析结果;也期待着看到8~10年甚至15年或者更长时间后,强化血糖治疗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08年6月9日,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光伟教授亲自报道了大庆糖尿病研究20年随访结果。该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43%,并可维持长达14年。目前,这一新的研究结果已由国际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发表。记者日前专门就此采访了李光伟教授。    为何会选中大庆?    谈到大庆研究的背景,李光伟教授介绍说,当时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证明,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否能预
期刊
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治疗及监测中,常常会忽视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空腹血糖控制好就行了。实际上,长期的餐后高血糖会不断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损伤大血管及微血管,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一大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人常见餐后高血糖    正常人进餐后60~90分钟内,血糖浓度达到高峰,并在3小时内回到餐前水平。这种精细的血糖调控主要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反应,
期刊
到了病房才发现,原来病号服也可以像泳装一样,使穿着不再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作用。在这里,病号服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治病的,都是平等的,都要遵照医嘱来治疗。  而他就是因为不听话,不遵医嘱,所以被医生推荐给记者。    一身病号服的余世杰(化名),很随和,平易近人。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总,身材不是很高大威武,更衬托出他面容的慈祥。直到他接过记者的名片用放大镜使劲看时,记者才注意到他发红发紫的左眼——看来他的
期刊
近期出现多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亮菌甲鱼腥草注射液及“欣弗”等),造成多人死亡,后果极其严重,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些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医护人员认识是否到位,处理的方式及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是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的关键所在。这么多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都是由于输液反应所引起,输液反应成为造成患者伤亡的主要表现形式。输液反应处理的及时和正确与否是项人命关天的大事,及早争分夺秒地抢救有可能
期刊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生化特征,高血糖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通过持续高血糖和血糖异常波动(或血糖异常漂移)两种方式实现,其中血糖异常波动的作用不容小觑。血糖波动性越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增大,能够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增大,容易导致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
期刊
我今年77岁,红光满面,外人根本看不出我是一位糖尿病患者。  6年前,我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可当时我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就没把这病放在心上,仅仅是不敢吃糖了,其他一切照旧。半年后复查发现,我的血糖依然居高不下,专家建议我要学习好糖尿病知识,只有了解它,掌握它,才能控制好它。我接受了建议,开始收集有关糖尿病方面的书报知识,为了能系统地学习,甚至连《糖尿病之友》的创刊号我都买来看了。  我越学越认真,终于
期刊
应激性高血糖不同于糖尿病高血糖和继发性糖尿病高血糖,它是在危重症患者急性期,机体为了渡过危急期,而调动各系统的应激反应所表现的一种短期的高血糖反应。它通过影响机体代谢、免疫功能,严重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应激性高血糖已成为1/3脑卒中患者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早严格控制血糖已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策略。    原因及伤害    创伤导致脑损伤后的高血糖反应,是导致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
期刊
我是在2002年上半年戴上2型糖尿病这顶“帽子”的。一开始,因为我对糖尿病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干着急,束手无策,情绪很低落。2004年上半年,我在《糖尿病之友》杂志上学习到不少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使我对糖尿病和“五驾马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2004年11月份我买了一台血糖仪,开始自我血糖监测。血糖仪逐渐成为了我的生活必需品。  几年来,通过不断的血糖监测,我总结出自己的
期刊
一提起低血糖,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低于2.8mmol/L,同时伴发一系列相关症状时称为“低血糖症”,而且多数病友都曾有过切身感受。尽管是如此熟悉,却未必真正了解,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误区1: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糖尿病患者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知之较多,相对也非常重视,但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
期刊
我是2型糖尿病患者,至今血糖控制尚可,空腹血糖6.5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都在6.0%以下。今年3月检查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1 00毫克/24小时。专家说:“没有超标,目前不用吃药。”请问,尿微量白蛋白的具体标准是多少?我该如何治疗,需要注意些什么?  河北 高某    答: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标准是:正常情况下,尿白蛋白排泄率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