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6日,加拿大布兰顿大学①音乐学院教授韦恩· 鲍曼博士(Wayne D.Bowan)在南京师范大学管建华教授的陪同下抵达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该活动讨论的中心议题是鲍曼教授所提倡的“Praxis”②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并针对当今音乐教育界将“审美”作为音乐教育核心问题的思想,向传统教育提出挑战和质疑。对此鲍曼博士详细阐述了音乐作为“Praxis”方式的意义、目的以及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其讲解的细致性、形象性博得了上音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与此同时,讲座在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博士的主持下进行了热烈探讨,在相互交流中将学术气氛推向高潮。
韦恩·鲍曼博士是当今活跃在国际音乐及音乐教育界的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之一,是“实践性的音乐教育哲学”(Praxial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观念的积极倡导者、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支持者。他涉猎的领域广泛、论著丰富,就相关音乐教育、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等专业内容发表了学术论文及演讲稿一百多篇。由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发行的鲍曼博士的音乐哲学专著《音乐的哲学视野》(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usic,1998)在国际音乐及音乐教育领域影响广泛。此外,鲍曼博士还担任了十余个音乐研究、音乐观察及音乐教育者等著名刊物的编辑与编审工作。在研究之余,鲍曼博士在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他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哲学。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认真严肃地应对后现代时期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为特征的社会和民众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全面挑战,以求“在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以多元文化的视野,审视和组织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从而使音乐教育更好地适应后现代时期的社会挑战,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③
此次赴中国讲学,鲍曼博士准备了多份演讲手稿,意在从不同侧面阐述其音乐实践理论的哲学观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为了阐明“Praxis”这一音乐观点,他从哲学的高度、用美学的观点,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细致分析了“Praxis”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鲍曼博士强调认识音乐的“Praxis”必须回顾“审美”的历史。康德曾在《判断力批评》中认为,审美中的判断(Judgment)是审美的“品味”(Taste),即品位的判断、美的判断。也就是说,在音乐中我们首先是对音乐作品设定了适当的审美态度,设定了接受的态度:如把音乐设定为声音形象、结构、音色等,以此来对客体的态度进行形象塑造。以审美的方式来听音乐,强调以审美为要旨、以听为主要形式,就构成了最具音乐性的对音乐的反映方式。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狭义指艺术教育,广义指运用一切美的形式所进行的美化身心的教育”④,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门类之一自然也承载此重要功能。但完全把音乐审美教育等同于音乐教育,这在鲍曼博士看来是错误的观点。与审美教育理念相对比,鲍曼的“Praxis”观点则更多地是要求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事物背景之下,以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作用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为了避免人们将Praxis的概念简单地对应为“实践的”(Practical),鲍曼博士还运用亚里士多德对知识划分体系理论来进一步探明其对Praxis的释义: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也就是普遍的理论知识,如:三角几何等,这在后西方哲学认为是“knowing-that”⑤。与理论知识相反的两种知识是生产知识,这种生产知识的过程、目的可以精确预设,是一种在执行中能够严格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的一种技术知识,它强调的是“knowing-how”或“knowing-in-action”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说Praxis也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方式,它在开始阶段也可以进行预先设计和构想,但在操作过程中却不能完全按照图纸般机械执行。实践性的过程考验的不仅是获得和接受,它要求更多的是参与和实践。因此与一般知识不同的是它依赖于在过程中对自身的指导,依赖于具体情况而变化。那么,Praxis的音乐观点是如何操作的呢?鲍曼博士提出了新的主张,就是必须要用ethic⑦来指导,既Praxis的音乐行为是受ethic所约束的实践活动。这种以ethic为指导的行为从外部特征来看可能与技术活动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实质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行为或简单的操作过程。ethic不等同于道德或伦理,它是一种标准、潜规则,是一种在自觉意识下不自觉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音乐行为过程随时充满着机遇、挑战,高度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Praxis的音乐观点比音乐审美更为重要呢?什么才是超越音乐因素范围以外或是非音乐因素和响应?这种危害审美的因素是什么呢?对此,鲍曼博士做出了解答。他认为审美仅仅是作为体验感知与被感知事物之间的个性化关系出现于具体事物当中,它排除了文化的、环境的因素,即审美理念排除了社会、文化、个人、政治等各种效应。用审美的方式来参与音乐就是“听”,人们独自专注于听的内容、声音形式、乐句结构等,这样就将非音乐以外的事物联系全部排除了,这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最强有力的、最令人感兴趣和最真实的。Praxis的音乐观点认为:音乐是人类行为及相互行为交流的模式,是一种无固定无终极的社会文化现象,音乐的意义是复合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如同人类所有的实践一样,它的性质和价值也是多样的。所以理解音乐最好的方式是将音乐看作人类行为的方式去创造、分享、参与和修饰。以多变的方式参与音乐实现有意识的音乐行为,而非只用聆听的方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鲍曼博士详细论述了以Praxis音乐哲学观为指导的音乐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具体教育环节问题。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强调Praxis的音乐观点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等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执教者和设计者必须重视这一理论思想,认识Praxis的重要性将使实践者更加注重实际与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事件,因为“僵化是永远会被淘汰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过程哲学理论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与实践音乐教育学相似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他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过程教育哲学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历险和创造——超越僵化观念即创造性是怀特海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⑧。可见,这与鲍曼博士所提出的音乐教育的实践、参与在哲学思想上正是异曲同工。
在活动讨论阶段,管建华教授指出,鲍曼博士的音乐实践论观点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教授的审美教育观点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将有利于我们不断反省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现象。余丹红博士则认为,在国内的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音乐教育过于忽视音乐本体而过多地套用大教育概念来建构体系,把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直接对应,这一点令人疑惑。如果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那么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否也是审美问题?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受到广泛的推崇,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个观点在当今正面临着普遍的挑战。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中已详细介绍了几位持不同观点的著名后现代教育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著述。而此次鲍曼博士的实践教育哲学讲座又进一步增进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理解,这些理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真反思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而且更加促使我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可行性。在讲座进行过程中,令鲍曼博士深感满意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与他之间的无障碍学术交流。多年来的学术积淀与严谨的教学态度,使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能顺利突破语言障碍,在这种高度理论化的讲座中做出积极的反应与交流互动,并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基础。因此,此次学术活动不仅有助于开拓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视野,丰富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完善对音乐性质和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更有效地面对以多元文化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曲跃厚、王治河,《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年; 参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三联书店,2002年。
4.Malcolm Evans: Whitehead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tlanta, Amsterdan,1998,P21。
5.Robert S. Brumbaugh: Whitehead, Proces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State of New York, 1982, P124。
6.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7.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8.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布兰顿大学(Brandon University)位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Manitoba)布兰顿市(Brandon),1899年建校,是“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和“联邦大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的会员。
②国内学者尚未找到确切的词汇进行对应翻译,根据鲍曼博士的原意,是指一种带试验性、实践性、过程性等因素有效、有机结合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因此,本文中凡涉及该概念,均采用原文。
③感谢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提供的相关资料。
④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1990年,第398页。
⑤指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
⑥指如何做的知识,即技术知识。
⑦在这里ethic并不是简单指ethical,是指一种高效的、随机的自我控制。
⑧怀特海《过程与实在》,1929年,第92页。
詹燕君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06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
韦恩·鲍曼博士是当今活跃在国际音乐及音乐教育界的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之一,是“实践性的音乐教育哲学”(Praxial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观念的积极倡导者、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支持者。他涉猎的领域广泛、论著丰富,就相关音乐教育、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等专业内容发表了学术论文及演讲稿一百多篇。由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发行的鲍曼博士的音乐哲学专著《音乐的哲学视野》(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usic,1998)在国际音乐及音乐教育领域影响广泛。此外,鲍曼博士还担任了十余个音乐研究、音乐观察及音乐教育者等著名刊物的编辑与编审工作。在研究之余,鲍曼博士在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他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哲学。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认真严肃地应对后现代时期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为特征的社会和民众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全面挑战,以求“在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以多元文化的视野,审视和组织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从而使音乐教育更好地适应后现代时期的社会挑战,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③
此次赴中国讲学,鲍曼博士准备了多份演讲手稿,意在从不同侧面阐述其音乐实践理论的哲学观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为了阐明“Praxis”这一音乐观点,他从哲学的高度、用美学的观点,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细致分析了“Praxis”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鲍曼博士强调认识音乐的“Praxis”必须回顾“审美”的历史。康德曾在《判断力批评》中认为,审美中的判断(Judgment)是审美的“品味”(Taste),即品位的判断、美的判断。也就是说,在音乐中我们首先是对音乐作品设定了适当的审美态度,设定了接受的态度:如把音乐设定为声音形象、结构、音色等,以此来对客体的态度进行形象塑造。以审美的方式来听音乐,强调以审美为要旨、以听为主要形式,就构成了最具音乐性的对音乐的反映方式。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狭义指艺术教育,广义指运用一切美的形式所进行的美化身心的教育”④,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门类之一自然也承载此重要功能。但完全把音乐审美教育等同于音乐教育,这在鲍曼博士看来是错误的观点。与审美教育理念相对比,鲍曼的“Praxis”观点则更多地是要求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事物背景之下,以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作用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为了避免人们将Praxis的概念简单地对应为“实践的”(Practical),鲍曼博士还运用亚里士多德对知识划分体系理论来进一步探明其对Praxis的释义: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也就是普遍的理论知识,如:三角几何等,这在后西方哲学认为是“knowing-that”⑤。与理论知识相反的两种知识是生产知识,这种生产知识的过程、目的可以精确预设,是一种在执行中能够严格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的一种技术知识,它强调的是“knowing-how”或“knowing-in-action”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说Praxis也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方式,它在开始阶段也可以进行预先设计和构想,但在操作过程中却不能完全按照图纸般机械执行。实践性的过程考验的不仅是获得和接受,它要求更多的是参与和实践。因此与一般知识不同的是它依赖于在过程中对自身的指导,依赖于具体情况而变化。那么,Praxis的音乐观点是如何操作的呢?鲍曼博士提出了新的主张,就是必须要用ethic⑦来指导,既Praxis的音乐行为是受ethic所约束的实践活动。这种以ethic为指导的行为从外部特征来看可能与技术活动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实质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行为或简单的操作过程。ethic不等同于道德或伦理,它是一种标准、潜规则,是一种在自觉意识下不自觉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音乐行为过程随时充满着机遇、挑战,高度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Praxis的音乐观点比音乐审美更为重要呢?什么才是超越音乐因素范围以外或是非音乐因素和响应?这种危害审美的因素是什么呢?对此,鲍曼博士做出了解答。他认为审美仅仅是作为体验感知与被感知事物之间的个性化关系出现于具体事物当中,它排除了文化的、环境的因素,即审美理念排除了社会、文化、个人、政治等各种效应。用审美的方式来参与音乐就是“听”,人们独自专注于听的内容、声音形式、乐句结构等,这样就将非音乐以外的事物联系全部排除了,这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最强有力的、最令人感兴趣和最真实的。Praxis的音乐观点认为:音乐是人类行为及相互行为交流的模式,是一种无固定无终极的社会文化现象,音乐的意义是复合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如同人类所有的实践一样,它的性质和价值也是多样的。所以理解音乐最好的方式是将音乐看作人类行为的方式去创造、分享、参与和修饰。以多变的方式参与音乐实现有意识的音乐行为,而非只用聆听的方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鲍曼博士详细论述了以Praxis音乐哲学观为指导的音乐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具体教育环节问题。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强调Praxis的音乐观点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等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执教者和设计者必须重视这一理论思想,认识Praxis的重要性将使实践者更加注重实际与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事件,因为“僵化是永远会被淘汰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过程哲学理论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与实践音乐教育学相似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他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过程教育哲学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历险和创造——超越僵化观念即创造性是怀特海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⑧。可见,这与鲍曼博士所提出的音乐教育的实践、参与在哲学思想上正是异曲同工。
在活动讨论阶段,管建华教授指出,鲍曼博士的音乐实践论观点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教授的审美教育观点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将有利于我们不断反省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现象。余丹红博士则认为,在国内的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音乐教育过于忽视音乐本体而过多地套用大教育概念来建构体系,把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直接对应,这一点令人疑惑。如果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那么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否也是审美问题?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受到广泛的推崇,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个观点在当今正面临着普遍的挑战。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中已详细介绍了几位持不同观点的著名后现代教育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著述。而此次鲍曼博士的实践教育哲学讲座又进一步增进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理解,这些理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真反思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而且更加促使我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可行性。在讲座进行过程中,令鲍曼博士深感满意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与他之间的无障碍学术交流。多年来的学术积淀与严谨的教学态度,使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能顺利突破语言障碍,在这种高度理论化的讲座中做出积极的反应与交流互动,并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基础。因此,此次学术活动不仅有助于开拓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视野,丰富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完善对音乐性质和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更有效地面对以多元文化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曲跃厚、王治河,《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年; 参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三联书店,2002年。
4.Malcolm Evans: Whitehead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tlanta, Amsterdan,1998,P21。
5.Robert S. Brumbaugh: Whitehead, Proces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State of New York, 1982, P124。
6.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7.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8.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布兰顿大学(Brandon University)位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Manitoba)布兰顿市(Brandon),1899年建校,是“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和“联邦大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的会员。
②国内学者尚未找到确切的词汇进行对应翻译,根据鲍曼博士的原意,是指一种带试验性、实践性、过程性等因素有效、有机结合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因此,本文中凡涉及该概念,均采用原文。
③感谢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提供的相关资料。
④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1990年,第398页。
⑤指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
⑥指如何做的知识,即技术知识。
⑦在这里ethic并不是简单指ethical,是指一种高效的、随机的自我控制。
⑧怀特海《过程与实在》,1929年,第92页。
詹燕君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06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