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编织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在建筑中也多有体现。人们对于建筑工艺与材质还有一些局限性,在布局和承重上需要顾及的较多,将编织艺术运用在建筑中,可以改变部分建筑的承重结构,空间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建筑的外观也不仅仅是用来围合建筑,通过对建筑外观进行的设计,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的感情,编织艺术用在建筑外观上,更好的体现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为建筑设计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编织艺术;空间围合;建筑结构
1 引言
编织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在自然界中得到的启发,例如:羽毛的纹理、蜘蛛网的形态、树枝花瓣等,因此搓绳、打绳结就可以被看做是最早的编织行为,后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需要,在搓绳打结的基础上又慢慢出现了渔网、竹篮等,运用在建筑上就是动物的巢穴、棚屋等,后来慢慢的发展,编织技术在建筑上运用越来越多,影响了很多领域的发展。编织在建筑上最早运用在原始棚屋中,在搭建的过程中,通过树枝横向竖向的穿插打结,形成承重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梁柱的交错连接,斗拱的层叠咬合都是编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编织技术在建筑表面上进行交错组合或者反复排列,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外观上的肌理与韵律美,编织艺术不但可以装饰建筑表面,编织艺术还起到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增加建筑的伸展性,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等。
2 编织
2.1国内编织艺术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体现
我国将编织技术运用在建筑空间,创造三维空间的手法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蒙古包中可以体现,蒙古包可以满足游牧民族易拆易建,形式灵活的功能,蒙古包的主体是由柳木枝和皮绳编织成的菱形网片,然后将此网片进行编织结合,就形成了蒙古包的墙体,通过这种编织改变了柳枝的物理特性,菱形网片具有伸缩性,因为柳枝与柳枝之间是编织出菱形的空间,因此这个空间的大小都可以进行调节,可以根据游牧民族的游牧地点,改变蒙古包内的空间结构。菱形网片具有较大的支撑力,菱形网片是经过均匀的编织,受力较均匀,重力通过网格的均摊,仅指头粗细的木枝就可以承受两千斤的重力。
2.2国外对于编织艺术在建筑上的研究
国外对于编织技术运用在建筑中的研究,在19世纪的德国就开始了,德国建筑师森佩尔就提出建筑是受编织技术的启发而产生的,建筑的包裹、环绕、覆盖等都可以从编织物中找到归宿。森佩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绳结”理论,主要研究了結构的组合与承重,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便可以理解为是“绳结”理论的延伸;二是饰面理论,属于对于建筑的装饰层面,建筑不光是由空间内部的承重结构,还有建筑表面的装饰,将承重结构进行隐藏,且对于建筑还进行了装饰,例如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等;三是替换材质理论,传统意义中的编织是用较柔软的材质进行编织,在建筑中可选择的材质较多,在承重和装饰两个方面都可以体现。森佩尔的理论肯定了编织技术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为建筑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很多方向。
现代主义大师赖特也认为建筑就是编织的一种,他认为织理性砌块的错缝砌筑的手法,将建筑的表面整体形成一个特定的图案,或整体的秩序感或局部的装饰图案,织理性砌块不仅可以体现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装饰表面更加美观精细。此外,雅克.赫尔佐格与皮埃尔.德梅隆在设计时认为图案是最具有辨识度的,经常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将图案以编织的手法运用在建筑外观上,表现出对于表面编织的质感与肌理的之追求。伊东丰雄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对于建筑的围合多采用网状屋顶,编织空洞等,可以增加空间的通透性等。
3 建筑的编织手法
环保和节能是现在各个行业发展的主题,也是以后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编织艺术在建筑中的材质都以竹条、藤条为主,新型材质也都将延续建筑的使用寿命,符合发展主旨。编织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网状编织、线性编织和图案编织。网状编织可以理解为是最常见、与传统编织手法最相似的方法,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有体现,现有建筑中编织艺术也大多采用这种编织手法,网状编织就是对于材质或横向或纵向的重复,之前较多的用在竹材质、木材质等,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新型材质也进行运用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编制过程中组合方式以相互交错、叠加等换成了焊接等。线性编织是材质只是横向或者纵向的重复组合,通常只是沿着一个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编织的疏密度,材质的长短来形成不同的纹案。图案编织是一种图案的编织,是将整个图案作为编织的单元主题,然后进行编织成整体的图案,将编织的疏密节奏进行调整,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
4 编织在建筑中的体现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建筑采用的就是用藤条编织的工艺,从外观上看表面上高低不平的,从视觉上看外观呈波浪形,整体像一个巨大的篮子。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与西班牙两地的风土人情,设计主旨是“传承”与“创新”.藤编工艺是西班牙的传统工艺,同时中国的传统工艺里也有编织工艺,因此,在设计西班牙展馆时,采用了藤编工艺作为设计的灵感。因建筑外观采用藤条作为装饰,以钢管作为支撑,有很好的透光性,阳光可以通过藤条间的空隙穿入到室内,在室内造成很好的光影效果。装饰用的藤条事先都经过水煮后,藤条的颜色会变得深浅不一,也可以更好的定型,将深浅不一的藤条经过计算,在编织时组成不同的汉字图案,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韵味和美感。
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当代材质与编制技术结合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鸟巢的外部的造型并不是凌乱、毫无章法的随意组合,在设计之前已经通过参数化结构,计算过荷载传递和空间内的规律。此外,对于材质的特性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因为钢材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钢架是从地面向上延伸,然后弯曲出鸟巢的大框架,因为设计师想要营造出毫无章法的感觉,因此在钢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相联系的梁架,也不仅仅是只有装饰效果,也有辅助受力的效果。编织技术就是将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也就是一根线进行反复组合呈现出的三维效果,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竹屋”也充分体现了编织技术,在设计时,建筑是与原有地形进行了结合,建筑依山而建,并不是将地形进行挖土填平等,与自然元素进行了结合。建筑的材质以柱子为主,细长的柱子通过线状编织,大部分以纵向为主,根据材质的变化决定用在不同的空间墙面,因为疏密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的透光度,室内会形成不同的氛围效果,室外建筑的外观与周边的环境更好的融合,符合绿色自然的设计理念。上海青浦体育馆的材质与科技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材质是新型聚碳酸酯板材,这种材质透光性,稳定性都较好,且耐紫外线辐射,使用寿命较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的课用在建筑外层的材料,在运用编织技术时,编织的疏密度与材质的大小都较一致,整体建筑风格一致,有很好的韵律感。
5 结束语
建筑往往是所处的时代、位置、文化、科技的体现,它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别的产业的共同发展,反之也是,编织艺术运用在建筑上,编织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与现在建筑的发展趋势相同,此外编织的手法多种多样,改变原有建筑单一的形式,将呆板、沉闷的建筑变得充满韵律感,同时开拓了建筑师的思路,可以将更多的传统艺术与建筑进行融合,尝试更多的建筑材料,为建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颖的思路,鼓励了对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格.当代西方建筑形式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2][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菁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45.
[3]白云.FO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观念以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语晨(1997.12.18),女,汉族,辽宁辽阳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方向。
【关键词】编织艺术;空间围合;建筑结构
1 引言
编织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在自然界中得到的启发,例如:羽毛的纹理、蜘蛛网的形态、树枝花瓣等,因此搓绳、打绳结就可以被看做是最早的编织行为,后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需要,在搓绳打结的基础上又慢慢出现了渔网、竹篮等,运用在建筑上就是动物的巢穴、棚屋等,后来慢慢的发展,编织技术在建筑上运用越来越多,影响了很多领域的发展。编织在建筑上最早运用在原始棚屋中,在搭建的过程中,通过树枝横向竖向的穿插打结,形成承重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梁柱的交错连接,斗拱的层叠咬合都是编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编织技术在建筑表面上进行交错组合或者反复排列,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外观上的肌理与韵律美,编织艺术不但可以装饰建筑表面,编织艺术还起到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增加建筑的伸展性,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等。
2 编织
2.1国内编织艺术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体现
我国将编织技术运用在建筑空间,创造三维空间的手法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蒙古包中可以体现,蒙古包可以满足游牧民族易拆易建,形式灵活的功能,蒙古包的主体是由柳木枝和皮绳编织成的菱形网片,然后将此网片进行编织结合,就形成了蒙古包的墙体,通过这种编织改变了柳枝的物理特性,菱形网片具有伸缩性,因为柳枝与柳枝之间是编织出菱形的空间,因此这个空间的大小都可以进行调节,可以根据游牧民族的游牧地点,改变蒙古包内的空间结构。菱形网片具有较大的支撑力,菱形网片是经过均匀的编织,受力较均匀,重力通过网格的均摊,仅指头粗细的木枝就可以承受两千斤的重力。
2.2国外对于编织艺术在建筑上的研究
国外对于编织技术运用在建筑中的研究,在19世纪的德国就开始了,德国建筑师森佩尔就提出建筑是受编织技术的启发而产生的,建筑的包裹、环绕、覆盖等都可以从编织物中找到归宿。森佩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绳结”理论,主要研究了結构的组合与承重,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便可以理解为是“绳结”理论的延伸;二是饰面理论,属于对于建筑的装饰层面,建筑不光是由空间内部的承重结构,还有建筑表面的装饰,将承重结构进行隐藏,且对于建筑还进行了装饰,例如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等;三是替换材质理论,传统意义中的编织是用较柔软的材质进行编织,在建筑中可选择的材质较多,在承重和装饰两个方面都可以体现。森佩尔的理论肯定了编织技术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为建筑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很多方向。
现代主义大师赖特也认为建筑就是编织的一种,他认为织理性砌块的错缝砌筑的手法,将建筑的表面整体形成一个特定的图案,或整体的秩序感或局部的装饰图案,织理性砌块不仅可以体现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装饰表面更加美观精细。此外,雅克.赫尔佐格与皮埃尔.德梅隆在设计时认为图案是最具有辨识度的,经常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将图案以编织的手法运用在建筑外观上,表现出对于表面编织的质感与肌理的之追求。伊东丰雄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对于建筑的围合多采用网状屋顶,编织空洞等,可以增加空间的通透性等。
3 建筑的编织手法
环保和节能是现在各个行业发展的主题,也是以后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编织艺术在建筑中的材质都以竹条、藤条为主,新型材质也都将延续建筑的使用寿命,符合发展主旨。编织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网状编织、线性编织和图案编织。网状编织可以理解为是最常见、与传统编织手法最相似的方法,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有体现,现有建筑中编织艺术也大多采用这种编织手法,网状编织就是对于材质或横向或纵向的重复,之前较多的用在竹材质、木材质等,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新型材质也进行运用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编制过程中组合方式以相互交错、叠加等换成了焊接等。线性编织是材质只是横向或者纵向的重复组合,通常只是沿着一个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编织的疏密度,材质的长短来形成不同的纹案。图案编织是一种图案的编织,是将整个图案作为编织的单元主题,然后进行编织成整体的图案,将编织的疏密节奏进行调整,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
4 编织在建筑中的体现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建筑采用的就是用藤条编织的工艺,从外观上看表面上高低不平的,从视觉上看外观呈波浪形,整体像一个巨大的篮子。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与西班牙两地的风土人情,设计主旨是“传承”与“创新”.藤编工艺是西班牙的传统工艺,同时中国的传统工艺里也有编织工艺,因此,在设计西班牙展馆时,采用了藤编工艺作为设计的灵感。因建筑外观采用藤条作为装饰,以钢管作为支撑,有很好的透光性,阳光可以通过藤条间的空隙穿入到室内,在室内造成很好的光影效果。装饰用的藤条事先都经过水煮后,藤条的颜色会变得深浅不一,也可以更好的定型,将深浅不一的藤条经过计算,在编织时组成不同的汉字图案,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韵味和美感。
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当代材质与编制技术结合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鸟巢的外部的造型并不是凌乱、毫无章法的随意组合,在设计之前已经通过参数化结构,计算过荷载传递和空间内的规律。此外,对于材质的特性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因为钢材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钢架是从地面向上延伸,然后弯曲出鸟巢的大框架,因为设计师想要营造出毫无章法的感觉,因此在钢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相联系的梁架,也不仅仅是只有装饰效果,也有辅助受力的效果。编织技术就是将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也就是一根线进行反复组合呈现出的三维效果,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竹屋”也充分体现了编织技术,在设计时,建筑是与原有地形进行了结合,建筑依山而建,并不是将地形进行挖土填平等,与自然元素进行了结合。建筑的材质以柱子为主,细长的柱子通过线状编织,大部分以纵向为主,根据材质的变化决定用在不同的空间墙面,因为疏密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的透光度,室内会形成不同的氛围效果,室外建筑的外观与周边的环境更好的融合,符合绿色自然的设计理念。上海青浦体育馆的材质与科技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材质是新型聚碳酸酯板材,这种材质透光性,稳定性都较好,且耐紫外线辐射,使用寿命较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的课用在建筑外层的材料,在运用编织技术时,编织的疏密度与材质的大小都较一致,整体建筑风格一致,有很好的韵律感。
5 结束语
建筑往往是所处的时代、位置、文化、科技的体现,它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别的产业的共同发展,反之也是,编织艺术运用在建筑上,编织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与现在建筑的发展趋势相同,此外编织的手法多种多样,改变原有建筑单一的形式,将呆板、沉闷的建筑变得充满韵律感,同时开拓了建筑师的思路,可以将更多的传统艺术与建筑进行融合,尝试更多的建筑材料,为建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颖的思路,鼓励了对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格.当代西方建筑形式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2][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菁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45.
[3]白云.FO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观念以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语晨(1997.12.18),女,汉族,辽宁辽阳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