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很重要。
然而,即使知识和经济有着某种近似的基因,要把,知识转化为经济资本,也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和一个转化的实践过程。
病 例
中关村一家公司,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是填补空白的。由于技术的先进与实用,争取到了国家科技部无偿资助的创新鼓励基金和一些投资者的资金。他们还找到了一位“曾经在投资公司干过”的MBA做经理人。在20多个人的公司里,核心技术人员4人,全部为研究生,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市场开发、人事、财务全部是MBA,成立了几个项目组。
至此,豪华的创业阵容形成了:领先的技术+数百万资金+20个博士、硕士、MBA。结果半年后,产品没生产出来,大家散伙了之。
诊 断
1、他们不是在创业,是在演出一场以创业为名义的戏剧。他们不懂得创业的真谛和创业的内涵是什么,以为以学历为代表的知识密集便是创业的优势,这是他们失败的致命原因。
2、离谱的分析。当事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应该早些拿出产品”、“信任代替不了制度”、“相互交流不够”、“不能当断不断”、“激励机制不合理”等,这些原因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资本之魂。离开资本的灵魂,知识就是知识,技术就是技术,而不是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
3、概念的束缚。传统的资本概念是指物质要素和知识、技术。一涉及创业,则一个项目、一个技术、一笔资金、一伙人、一张执照——干起来了,干不下去了,就认为是项目不行。创业行为就是这样此起彼伏、前赴后繼。其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资本概念和时髦的知识经济观念引导人们,把创业投资理所当然地认定是投入资本要素。
药 方
1、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
2、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3、知识与经济之间的三个转化:理论到技术的转化,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产品到市场的转化。这是三个绝对不可逾越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往往不亚于知识本身的创造。越是高新、尖端的技术,这个过程可能就会越长,因为它碰到的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更多。什么是完成转化的关键性力量?谁来完成知识向经济的转化?是灵魂资本。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几千亿美元都在他的脑袋里,这当然是对的。但人们把他脑袋里的东西看成是软件、OFFCIE、WINDOWS、XP——错了。软件占10%,90%是资本。因为软件的价值是由流通的数量决定的,制造流通数量的是把软件市场化的能力,是商业才干和商业手法,比方说把应用软件捆绑在视窗上一块儿卖。知识本身不能“经济”,能“经济”的是资本。
4、明确资本积蓄的方向。灵魂资本的观念揭示了创业的本质,是投入一种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样,就明确了获得这种资本的方向。实践对创业能力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有实践就有能力,没实践就没有能力。
5、决定转化的是“灵魂”资本。一个“投”字,把“资”与这个行为的主体——人连接起来。这样,人的灵性就渗透到物中,物就成为人的灵性的载体。这样,是“灵”决定物的一切。作为投资中的“资”,当然不能排除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本要素;但是,作为投资中的“资”,从时间顺序上说,首先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重要程度上说,也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对投资成败的决定作用上说,则完全不是知识资本要素。
灵魂资本是相对于要素资本而言、具有“灵魂”性质的资本。灵魂资本是投资人应该具有的资格、本领、资质等等以人为本的隐性要素。
结 论
创业成败的主要衡量因素是创业者这个人本身。知识、技术、信息与货币等等其它可以看得到的东西,都是创业中的资本要素,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要素并不是一定都需要的。
创业是一种智慧行为,能赚到钱才是硬道理,豪华的创业阵容并不能说明创业一定成功。
然而,即使知识和经济有着某种近似的基因,要把,知识转化为经济资本,也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和一个转化的实践过程。
病 例
中关村一家公司,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是填补空白的。由于技术的先进与实用,争取到了国家科技部无偿资助的创新鼓励基金和一些投资者的资金。他们还找到了一位“曾经在投资公司干过”的MBA做经理人。在20多个人的公司里,核心技术人员4人,全部为研究生,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市场开发、人事、财务全部是MBA,成立了几个项目组。
至此,豪华的创业阵容形成了:领先的技术+数百万资金+20个博士、硕士、MBA。结果半年后,产品没生产出来,大家散伙了之。
诊 断
1、他们不是在创业,是在演出一场以创业为名义的戏剧。他们不懂得创业的真谛和创业的内涵是什么,以为以学历为代表的知识密集便是创业的优势,这是他们失败的致命原因。
2、离谱的分析。当事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应该早些拿出产品”、“信任代替不了制度”、“相互交流不够”、“不能当断不断”、“激励机制不合理”等,这些原因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资本之魂。离开资本的灵魂,知识就是知识,技术就是技术,而不是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
3、概念的束缚。传统的资本概念是指物质要素和知识、技术。一涉及创业,则一个项目、一个技术、一笔资金、一伙人、一张执照——干起来了,干不下去了,就认为是项目不行。创业行为就是这样此起彼伏、前赴后繼。其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资本概念和时髦的知识经济观念引导人们,把创业投资理所当然地认定是投入资本要素。
药 方
1、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
2、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3、知识与经济之间的三个转化:理论到技术的转化,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产品到市场的转化。这是三个绝对不可逾越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往往不亚于知识本身的创造。越是高新、尖端的技术,这个过程可能就会越长,因为它碰到的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更多。什么是完成转化的关键性力量?谁来完成知识向经济的转化?是灵魂资本。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几千亿美元都在他的脑袋里,这当然是对的。但人们把他脑袋里的东西看成是软件、OFFCIE、WINDOWS、XP——错了。软件占10%,90%是资本。因为软件的价值是由流通的数量决定的,制造流通数量的是把软件市场化的能力,是商业才干和商业手法,比方说把应用软件捆绑在视窗上一块儿卖。知识本身不能“经济”,能“经济”的是资本。
4、明确资本积蓄的方向。灵魂资本的观念揭示了创业的本质,是投入一种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样,就明确了获得这种资本的方向。实践对创业能力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有实践就有能力,没实践就没有能力。
5、决定转化的是“灵魂”资本。一个“投”字,把“资”与这个行为的主体——人连接起来。这样,人的灵性就渗透到物中,物就成为人的灵性的载体。这样,是“灵”决定物的一切。作为投资中的“资”,当然不能排除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本要素;但是,作为投资中的“资”,从时间顺序上说,首先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重要程度上说,也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对投资成败的决定作用上说,则完全不是知识资本要素。
灵魂资本是相对于要素资本而言、具有“灵魂”性质的资本。灵魂资本是投资人应该具有的资格、本领、资质等等以人为本的隐性要素。
结 论
创业成败的主要衡量因素是创业者这个人本身。知识、技术、信息与货币等等其它可以看得到的东西,都是创业中的资本要素,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要素并不是一定都需要的。
创业是一种智慧行为,能赚到钱才是硬道理,豪华的创业阵容并不能说明创业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