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探究性 创设情景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62-01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依据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表现在:(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情景,合理设计问题。(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来提高阅读和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式对一些复杂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5)通过练习、当堂检测等形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学生的“探究”主要包括:(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2)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阅读、讨论、实验等学习活动,获得感性知识。(3)对获得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学会发现问题,通过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并运用探究出的结论来解决问题。(4)完成课堂练习,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新课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如:学习《二氧化硫》这一节:SO2的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既有直接污染大气的问题,又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课前我发给每组学生15张精密PH试纸让学生收集雨水并测量雨水的PH,具体做法如下:
(1)用洗净的大可乐瓶,剪去上部后倒立下来,收集雨水;(2)每隔6小时测定一次雨水的PH,每次用3张精密PH试纸测定,并将所测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记下PH;(3)取三次PH平均值。
2、引导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引导——探究”式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和氯气漂白性的对比实验,可通过下列步骤引导学生实施实验探究:
(1)引出问题:先引导学生回忆氯气的漂白性,再提出问题:工业上常用SO2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2)创设环境,设计方案:教师把下列预先准备好的仪器和药品放到讲台上。用品:试管、Cl2、SO2、1%的品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酒精灯。原理:Cl2的漂白性主要是因为Cl2溶于水生成了次氯酸,HClO的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3)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感性材料。
实验一: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会立即褪去。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实验二:把实验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又变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颜色变化。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持久,易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Cl2的漂白作用比较稳定。
(4)探讨规律,做出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5)巩固开拓,使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在上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欲望、积极的探究、敏捷的思维。经过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结论,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将学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3、“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案例:——《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木炭燃烧后剩余灰尽质量等不等于木炭质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质量是否比红磷的质量增加?”→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三、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体会
“探究性”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导学。教师在制定导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问题。2、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在学生现有知识的背景下,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经过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多思考、多探究,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恰当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2]谢柄杰.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3]应俊峰,王发水.研究性学习方法
[4]宋闯军.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探究性 创设情景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62-01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依据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表现在:(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情景,合理设计问题。(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来提高阅读和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式对一些复杂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5)通过练习、当堂检测等形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学生的“探究”主要包括:(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2)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阅读、讨论、实验等学习活动,获得感性知识。(3)对获得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学会发现问题,通过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并运用探究出的结论来解决问题。(4)完成课堂练习,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新课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如:学习《二氧化硫》这一节:SO2的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既有直接污染大气的问题,又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课前我发给每组学生15张精密PH试纸让学生收集雨水并测量雨水的PH,具体做法如下:
(1)用洗净的大可乐瓶,剪去上部后倒立下来,收集雨水;(2)每隔6小时测定一次雨水的PH,每次用3张精密PH试纸测定,并将所测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记下PH;(3)取三次PH平均值。
2、引导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引导——探究”式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和氯气漂白性的对比实验,可通过下列步骤引导学生实施实验探究:
(1)引出问题:先引导学生回忆氯气的漂白性,再提出问题:工业上常用SO2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2)创设环境,设计方案:教师把下列预先准备好的仪器和药品放到讲台上。用品:试管、Cl2、SO2、1%的品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酒精灯。原理:Cl2的漂白性主要是因为Cl2溶于水生成了次氯酸,HClO的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3)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感性材料。
实验一: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会立即褪去。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实验二:把实验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又变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颜色变化。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持久,易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Cl2的漂白作用比较稳定。
(4)探讨规律,做出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5)巩固开拓,使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在上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欲望、积极的探究、敏捷的思维。经过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结论,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将学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3、“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案例:——《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木炭燃烧后剩余灰尽质量等不等于木炭质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质量是否比红磷的质量增加?”→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三、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体会
“探究性”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导学。教师在制定导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问题。2、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在学生现有知识的背景下,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经过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多思考、多探究,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恰当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2]谢柄杰.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3]应俊峰,王发水.研究性学习方法
[4]宋闯军.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