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华新生代作家黎紫书创作对人性和社會思考细致,作品着重思考、重读马共历史、揣摩当代社会人世的心理、尝试解读宗教神学。同时,她在小说创作中以敏锐的笔触立足于女性世界,创作的主题和叙述的故事也主要表现了明显或隐晦的女性立场或女性意识,具体体现在黎紫书小说中对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创造、女性意识的构建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上。
  【关键词】黎紫书;女性意识;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11-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南亚新生代华人作家作品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黎紫书是东南亚新生代华人作家,也是现代马华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她所创作的《天国之门》《山瘟》等作品探索人性、寻找其中罪恶因素、书写马共历史,并展现了作者对都市问题的挖掘和对女性意识的思考。事实上,黎紫书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充满了自己的感受。在众多对黎紫书小说的研究成果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当下学者们颇为重视的课题。女性意识是人性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社会人性研究价值和文学意义。
  二、黎紫书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创造
  黎紫书创作的小说笔触敏锐,立足于女性世界,创作的主题和叙述的故事主要表现了明显或者隐晦的女性立场或女性意识。作品中所体现的思考方向以及所涉及的领域更多的是针对人世间共同的问题。第二人称以及多变的叙述视角是黎紫书的写作风格之。不同的叙述视觉可以综合不同的角度共同体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野菩萨》及《出走的乐园》两本短篇小说中,以少女形象为主角的就有6篇,分别是《流年》《某个平常的四月天》《卢雅的意志世界》《推开阁楼之窗》《生活的全盘方式》《蛆魔》等,而以少女形象为配角的共有15篇之多。可见黎紫书热衷于对女性形象特别是少女形象的书写。这些马华少女形象则在多叙述角度中展现了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病态化的性格特质,如《流年》中的女孩纪晓雅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开篇直接叙述,通过日记掺杂着许多虚设的故事,渲染表现了女孩随时都会坠落深渊、多愁善感的情绪和心理。这种性格特质主要集孤独、早熟、敏感、偏执为一体,在与自我的相处中表现出逃避外界和用病态的眼光看待世人的倾向。马华少女形象的塑造之所以在马华文学中展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是因为黎紫书在创作中除了展现了马华少女的不健全人格之外,还深刻体现了在马华少女背后狭小的生存空间及复杂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叙事方式和叙事意图之间的有机和谐的融合是黎紫书成功创作马华少女形象的重点。通过独特书写叙述人称,与读者在作品中形成小说文本的对话平台。除此之外,马华少女形象的成功树立,与黎紫书在创作形象的过程中紧密联系了作者个人的现实创伤体验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艺术重构方面上,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黎紫书对女性立场和女性意识的重视,对马华少女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家庭、社会与少女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反思与呼吁,马华少女与自己相处的方式的深刻探讨等都体现了黎紫书对现代复杂和浮躁的社会关系的深度思考、浓厚的人文情怀、对传统文学的创新创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三、黎紫书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构建
  在马华文坛中,女性写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面,但由于受华族文化渊源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女性作家清醒认识到马来西亚并不是她们最终归属,中华才是她们的根本,只有在创作过程中立足于现实,才能将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深刻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可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读者,适应本土文化需求。女性作家作为冲破男性文化霸权的代表,所担负的责任并不仅是简单的抗衡传统父权压制和解构性别秩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女性意识中的思考、唤醒、重塑。女性作家作为文坛中的特殊群体文化,在确定自身存定位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当表现特有的感知方式,积极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意识。
  黎紫书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了马来西亚文学界的各大重要奖项,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富有浓郁南洋地方色彩的语言、诡异的文字风格构建了奇幻的小说文本世界。她在众多人物群像与荒诞梦幻的环境描写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展现了对女性意识的构建和发展。在黎紫书的小说文本中,最常出现运用的叙述结构是“父亲的缺失”。这一叙事结构在黎紫书的大部分作品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黎紫书的童年经历为自己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思考,以自己的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为基础,独特展现了自己的女性意识。“父亲”这一身份代表着家庭伦理,在更深层次中,“父亲”这一角色在女性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在一类的男性形象中,成了强势男性的象征。在黎紫书的小说中,对“父亲”缺失的描写,更多地可以看作是“男性”对女性的缺失。
  在黎紫书的前期作品中,对“父亲”缺失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以反复强调“父亲”的不存在,展现“父亲”对文本众多的女性角色的生存困境的巨大影响。“父亲”作为文本中女性角色生命中的重要存在,当他缺失之后,无论是行为上的空间还是精神思想上的空间,女性不断的自我受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再一步一步萎缩,最终把自己退缩到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黎紫书小说文本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精神上大多不健全,患有自闭症,如《流年》《赘》通过患病的形式分别描写了暗恋老师的少女形象和一肥胖妇女的生活。这两角色精神上的不完整和缺失更加合理、生动地展现了女性角色在自我成长中受到外界环境和人物的巨大影响及不断缩减的精神空间。这是精神上封闭退缩的体现。而那些没有患上自闭症的女性角色,同样深受影响,他们不断地折磨自己,难以解脱。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父亲的缺失”更加折磨女性角色的精神世界,在精神崩溃之后,最终在黑暗的世界中爆发或者以更加决绝的方式沉寂。暴力的自我解决可以被看作是对父权压抑的反抗,但更多的是展现了女性角色压抑中的疲惫、绝望、无知。   在小说中,黎紫书对女性角色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的心理变化、语言描写等展现的女性角色并没有真正地沦陷于父权控制下的压抑。尽管他们采取的解决方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她们采取了行动,真实地宣泄了他们在各种境遇下的感受。这种女性意识的重新构建,必定是将原有的意识完全打碎,重新思考,重新发展。
  四、黎紫书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
  黎紫书在她较新发行的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中,同样运用了“父亲的缺失”的叙事结构。《告别的年代》的书名暗示着作者在小说中所想要呈现的创作意图以及决心。相较于其他的作品不同的内容是在该小说中黎紫书书写了女性角色的成功,并且以故事里套故事的叙述手法,一层叠一层的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在第二层故事中的杜丽安在小说的结尾最终成了一个成功的女老板,而她的弟媳则有了后代。这里的成功之处是因为女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通过生育后代表现,而这个后代仍然是一个女性角色。回到第一层故事的开头,则是“另一个杜丽安”在阅读一部名为《告别的年代》的小说。在这篇小说中老板娘杜丽安的成功和延续,最后以杜丽安的后人玛丽安娜·杜在写作上的成功为结尾。套娃的写作结构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世界为中心的小说文本。
  在《告别的年代》中,黎紫书力求刻画出摆脱男性限制的女性群像,无论是刘莲、苏记、娟好等等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升华,支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老板娘杜丽安的婚姻是嫁给一个黑道大哥。在刚刚步入婚姻时,她是一个弱小的女性,但是在婚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了平乐居茶室的老板娘,在事业上收获成功,在物质上成了独立的个体。在精神上,因为一路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自己,不断强化自己的精神。在爱情中,杜丽安并不沉痛于丈夫的不忠,同样爱上了另一男人,而且在与他情感纠葛和肉体纠缠中处于主动地位。杜丽安只是想要与情人有一个自己的女儿,但是并未产生过共同走完终生的想法,这更加清晰地展现了黎紫书小说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活跃。在第一层叙事结构中的第二叙述人称的代表是男性,但是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无法挣脱母亲的精神控制。而在整个故事的最外层,男性评论家作为小说中的第四人,一辈子都只能够在女性作家韶子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更加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和活跃。黎紫书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是随着创作时间不断发展的,从最初并不完全的女性主体意识,到后来对男性话语世界的彻底颠覆,体现了作家自身女性意识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黎紫书作为马华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对青年作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在所创作的小说文本中展现地对社会人性的思考有深度及深厚情感、对人性的探讨深入读者内心;她力求展现的女性意识随着小說作品的不断创造,展现了不断递进的意识爆发。黎紫书小说创作领域取材广泛,创作了各式各样鲜明的女性形象和人物性格。如迷恋书法老师的17岁少女、旧日州府花街中唱戏的传奇女子、被家庭琐事困扰的中年主妇以及“缺失父亲”的各色女性等等。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及构建、以及后期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黎紫书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并从女性的视角对人性和命运展开了独特的感悟和思考。黎紫书创作作品中的复杂性、思考的深度、所涉及领域的广度以及作为新生代华人作家的女性意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小波,童剑.论黎紫书小说中的身份主题与符号身份[J].小说评论,2015,000(003):202-207.
  [2]许维贤.“女人神话”在小说里的演绎——论黎紫书小说集《天国之门》[J].华文文学,2004(2):31-37.
  [3]陈祖君,蒋成浩.马华文学的在地经验与空间表征——以黎紫书小说创作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20, 000(002):160-165.
  [4]颜敏.想象历史的起点和终点—— 《告别的年代》与女作家的女人神话[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 000(004):59-63.
  作者简介:
  龙森祥,男,汉族,广西北流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德音”一词常见于先秦的典籍,尤其在《诗经》中,它更是频繁地出现。这个词语看似简单,却引起了诸家各种不同的解说,让人莫衷一是,不知何从。事实上,诸家之所以未能准确地解释其含义,是因为不了解“德音”一词的起源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有关“德音”一词的文献,试图正确地解释“德音”的含义。并从“德音”一词的演变中,关照先秦至西汉政治文化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 《诗经》;德音
期刊
【摘要】 自艺术设计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于国内各大高校开展以来,设计类的手绘表现技法于国内也有近30年的发展,但就其表达的方式、媒介、画理上基本沿袭西方现代设计的表现技法内容,其创新性内容较匮乏,尤其是在结合我国传统国画精粹上的研究更为稀少。这无疑不利于设计表现技法的发展与创新,也使得手绘表现的艺术魅力仅仅拘泥于设计教育领域,而无法完全在设计艺术市场绽放它的光彩。本文从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领域的
期刊
【摘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对于手绘有着强烈的依赖,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推进,对手绘的表现质量要求逐步提升,但传统的手绘培养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难度较大。现如今,伴随数字手绘技术发展,许多数字手绘类软件应运而生,现面临着如何应用这种新型手绘方式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和速率,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因此文章着力介绍数字手绘对环艺专业成长发展的个案研究,实践新技术对传统教学的碰撞。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延安精神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力。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逐步形成的宝贵思想,它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的原则和宗旨的集中凝练,这种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又是新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延安精神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性,在今天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方面出发,探索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深入研究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发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将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让革命文化能够在永葆
期刊
【摘要】 新媒体对图书出版产生的影响使其成为图书策划选题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图书与新媒体的融合出版,丰富了图书内容,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让读者的阅读方式多样化。但在各类图书都在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更要注重图书内容的主导作用,不可让形式凌驾于内容,本末倒置。  【关键词】 新媒体;图书出版;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猫”是一种非常平凡而又多么熟悉的小动物,平凡与熟悉得几乎让人视而不见。然而在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老舍笔下的《猫》课文中,由于猫的“老实与贪玩”“温柔可亲与沉默不语”“胆小与勇猛”“活泼与可爱”等基本特性,又会让作者(和读者)觉得它似乎“古怪”得很。课文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让“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起来,其性格特征也随之生动鲜明起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课文的画面感很
期刊
【摘要】 孔剧,是泰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更是泰国显示自身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泰国社会中,孔剧却曾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此,泰国王室、政府、民间戮力同心,制定一系列措施与方法使得孔剧重获新生。而南宁地方戏剧“邕剧”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自身因素制约,开始走向衰亡。在这样的现代环境下,当务之急是保护和振兴邕剧的发展。泰国在传承与保护孔剧方面所取得对实践经验,对邕剧振兴发展有着很高的借鉴意义。
期刊
【摘要】基于粤西自然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双向牵引,在此寓居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自然地会关注到人与山水、自然乃至宇宙之关系,《粤西诗载》中主要体现了“共生”“竞生”“对生”和“整生”四种生态美学范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以粤西山水为依托的和谐美妙的生态美学图景。  【关键词】生态美学;《粤西诗载》;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
期刊
【摘要】 徐棻是当代颇具影响的戏曲创作者,她在戏曲创作中所倡导的“探索”意识表现在她对戏曲人物丰富性、多样性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她对故事内容出人预料的创新上,更表现在她能将舞台表演与戏曲创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快节奏上。徐棻的“探索”意识在于打破常规、试错探路,让彼时的戏曲创作看到了多种可能性,无论是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还是舞台表演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呈现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更为深邃的思考。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