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电针;TDP照射;口腔内外理筋;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32-02
笔者自2003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电针、TDP照射配合口腔内外理筋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个月;对照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4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即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目不能闭,额纹消失等症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电针及TDP照射取阳白透鱼腰、鱼腰透攒竹、颧髂透迎香、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地仓、攒竹直上1寸透攒竹、承浆(向患侧方向透刺)、四白、牵正、翳风、合谷等穴。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迎风流泪、目赤配风池、睛明、攒竹,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透巨髎。选用直径0.35mm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垂直进针15mm,边进针边捻转,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翳风、合谷垂直进针25mm,捻转得气后出针,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25mm,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其他单穴捻转以得气为度,然后将G6805电针仪两极接翳风、牵正、攒竹、阳白、迎香、四白等数穴交替使用,用连续波、频率1Hz调节刺激强度。前3次治疗,刺激要轻、浅,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并注意观察,尽量使其歪斜向健侧的口角渐渐地往患侧牵动,即牵动的电针逐渐将患侧面部肌肉收紧。另用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休息1周进行第2疗程。
2.1.2 口腔内外理筋取患侧太阳、地仓、阳白、颊车、下关、鱼腰穴。医者用一指禅轻柔推,再点按地仓、下关、鱼腰穴。然后医者手戴一次性手套,拇指在患侧面部外面,食指和中指在口腔内侧互相拿捏面部肌组织的条索状物,而后拇食指用力从腮腺向口角进行理筋,最后双手掌按揉患者双面颊以病人有热胀感及舒适感面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仅用电针及TDP照射,治疗方法同上。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面肌功能部分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无效:面肌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体质虚弱,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上犯头面,少阳、阳明经络阻滞不畅,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致喝僻。针刺可以起到推动经气运行,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弛缓不收的症状。取穴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内科学·面神经炎》中提出“针刺疗法在急性期不宜应用,以免引起继发性肌痉挛。”但是,谢建谋等认为在急性期进行针刺的过程中,有个别患者出现加重情况,不是针刺引起,而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即使不针刺,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害尚未停止,所以病情本身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最佳时机,延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神经瘫痪或面肌痉挛等功能障碍。在面瘫早期针刺手法宜轻、浅、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强了面神经恢复的概率。现代医学认为,治疗面瘫主要致力于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含量。TDP照射使患侧面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神经周围组织的供血与营养,使面神经管内的水肿消除,从而使面神经的功能得以恢复。
面神经主干从面部神经管穿出茎乳孔后,分为颡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为面神经颅外段,点穴法所选的阳白(颞支)、地仓(颊支,下颌缘支)、颊车(下颌缘支)、太阳(颞支),下关(颞支)等均在重要面部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解剖位置上,通过一指禅轻柔推,再点按手法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和再生。口腔内外理筋着重于由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促进纤而细且分布广的纤维组织被迫发生运动,有利于肌能力的恢复,防止肌纤维组织的粘连而发生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32-02
笔者自2003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电针、TDP照射配合口腔内外理筋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个月;对照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4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即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目不能闭,额纹消失等症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电针及TDP照射取阳白透鱼腰、鱼腰透攒竹、颧髂透迎香、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地仓、攒竹直上1寸透攒竹、承浆(向患侧方向透刺)、四白、牵正、翳风、合谷等穴。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迎风流泪、目赤配风池、睛明、攒竹,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透巨髎。选用直径0.35mm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垂直进针15mm,边进针边捻转,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翳风、合谷垂直进针25mm,捻转得气后出针,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25mm,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其他单穴捻转以得气为度,然后将G6805电针仪两极接翳风、牵正、攒竹、阳白、迎香、四白等数穴交替使用,用连续波、频率1Hz调节刺激强度。前3次治疗,刺激要轻、浅,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并注意观察,尽量使其歪斜向健侧的口角渐渐地往患侧牵动,即牵动的电针逐渐将患侧面部肌肉收紧。另用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休息1周进行第2疗程。
2.1.2 口腔内外理筋取患侧太阳、地仓、阳白、颊车、下关、鱼腰穴。医者用一指禅轻柔推,再点按地仓、下关、鱼腰穴。然后医者手戴一次性手套,拇指在患侧面部外面,食指和中指在口腔内侧互相拿捏面部肌组织的条索状物,而后拇食指用力从腮腺向口角进行理筋,最后双手掌按揉患者双面颊以病人有热胀感及舒适感面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仅用电针及TDP照射,治疗方法同上。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面肌功能部分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无效:面肌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体质虚弱,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上犯头面,少阳、阳明经络阻滞不畅,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致喝僻。针刺可以起到推动经气运行,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弛缓不收的症状。取穴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内科学·面神经炎》中提出“针刺疗法在急性期不宜应用,以免引起继发性肌痉挛。”但是,谢建谋等认为在急性期进行针刺的过程中,有个别患者出现加重情况,不是针刺引起,而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即使不针刺,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害尚未停止,所以病情本身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最佳时机,延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神经瘫痪或面肌痉挛等功能障碍。在面瘫早期针刺手法宜轻、浅、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强了面神经恢复的概率。现代医学认为,治疗面瘫主要致力于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含量。TDP照射使患侧面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神经周围组织的供血与营养,使面神经管内的水肿消除,从而使面神经的功能得以恢复。
面神经主干从面部神经管穿出茎乳孔后,分为颡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为面神经颅外段,点穴法所选的阳白(颞支)、地仓(颊支,下颌缘支)、颊车(下颌缘支)、太阳(颞支),下关(颞支)等均在重要面部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解剖位置上,通过一指禅轻柔推,再点按手法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和再生。口腔内外理筋着重于由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促进纤而细且分布广的纤维组织被迫发生运动,有利于肌能力的恢复,防止肌纤维组织的粘连而发生后遗症。